安禄山被擒的消息,如同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大唐的每一寸土地。长安城的大街小巷,瞬间沸腾起来。原本还在为生计忙碌的百姓们,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无形的力量,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涌上街头。
街头巷尾,人们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安禄山被抓啦!咱们有好日子过咯!”一个卖烧饼的老汉,兴奋地将手中的面杖高高举起,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他的烧饼摊前,围满了同样激动的人群,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这可多亏了荣王殿下啊!要不是殿下英勇,安禄山那老贼还不知道要祸害多少人呢!”一位年轻的书生,手持折扇,眼中满是钦佩之色。
“是啊是啊,荣王殿下真是咱们大唐的大英雄!”众人纷纷附和,声音在狭窄的街道上回荡。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般,飞出长安,传向各州各郡。在洛阳,人们自发地聚集在洛阳城的广场上,燃起篝火,载歌载舞。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颤巍巍地站在广场中央,老泪纵横:“我那战死的儿子啊,你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安禄山被抓了,大唐有救了!”
在扬州,烟花照亮了夜空,商人们纷纷打开店铺,免费向百姓发放酒水食物。“这是值得庆祝的日子,大家尽情欢乐!”一位富绅站在酒楼的阳台上,大声喊道。百姓们举杯相庆,欢呼声、笑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要将过去几年的阴霾都驱散殆尽。
而在河北,这个饱受战乱之苦的地方,百姓们的喜悦中更多了一份解脱。沧州的一位大娘,跪在地上,朝着长安的方向磕头:“老天爷开眼啊,派荣王殿下来救咱们。这下好了,咱们能安心种地,重建家园了。”许多村庄都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感谢上苍的庇佑,也感恩李瑁的英勇。
在皇宫中,李瑁刚刚结束了与玄宗的商议。他走出大明宫,阳光洒在他身上,却没能驱散他脸上的疲惫。连日来的奔波和战斗,让他的身形显得有些憔悴,但他的眼神却依然明亮而坚定。
“殿下!”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李瑁转身,便看到杨玉环正朝着他快步走来。她身着一袭淡粉色的宫装,裙摆随风飘动,宛如春日里盛开的花朵。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玉环。”李瑁张开双臂,杨玉环径直扑进他的怀中。两人紧紧相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静止。
“我听到消息了,你平安归来,还擒获了安禄山,我……我真为你感到骄傲。”杨玉环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她抬起头,凝视着李瑁,眼中满是深情。
李瑁轻轻拭去她眼角的泪花,微笑着说:“这一切都结束了,往后,我们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了。”他的声音温柔而坚定,仿佛在向她承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嗯,我相信你。”杨玉环靠在李瑁的胸前,感受着他沉稳的心跳,心中充满了安全感。
两人相拥片刻后,李瑁牵着杨玉环的手,漫步在御花园中。园中的花朵开得正艳,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仿佛也在为这胜利的喜悦而欢歌。
“你知道吗,百姓们都在传颂你的事迹,说你是大唐的英雄。”杨玉环笑着说,眼中满是崇拜。
“我不过是做了我该做的。”李瑁微微皱眉,“这场叛乱让百姓受苦了,我只希望能尽快让大唐恢复元气,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你能这么想,真是大唐之幸,百姓之福。”杨玉环轻轻靠在李瑁的肩头,“不过,你也该好好休息一下了,这些日子,你太累了。”
“还不能休息啊。”李瑁望着远方,目光坚定,“安禄山虽已被擒,但叛军余孽尚未完全肃清,河北等地的重建也还任重道远。”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欢声笑语。原来是一群宫女和太监,手持彩旗,正在布置庆祝的场地。宫墙上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御膳房里飘出阵阵美食的香气,整个皇宫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看来,陛下要为你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功宴了。”杨玉环笑着说。
“比起庆功宴,我更希望能将精力放在战后的重建上。”李瑁说道,“但这庆功宴,也是给百姓们的一个交代,让他们知道,大唐依然强大,依然能守护他们。”
傍晚时分,庆功宴在宫中的太和殿盛大举行。满朝文武身着华服,齐聚一堂。殿内灯火辉煌,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玄宗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的李瑁,眼中满是欣慰和赞赏。“瑁儿,今日这场宴会,是为你而设。你擒获安禄山,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朕代表大唐的百姓,感谢你。”
李瑁起身,跪地行礼:“陛下过奖了,臣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这一切,都离不开陛下的英明领导,以及将士们的浴血奋战。”
“哈哈,瑁儿,你就别谦虚了。”玄宗笑着说,“若不是你足智多谋,英勇无畏,安禄山岂能这么容易被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