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居胥山的硝烟尚未散尽,李瑁已带着天枢阁覆灭的捷报踏上归途。朔风卷着雪沫打在玄甲上,发出细碎的声响,三百铁骑的马蹄踏碎荒原的寂静,朝着长安的方向疾驰。行囊中,除了缴获的密卷与令牌,还有一封写给杨玉环的信,字里行间满是即将凯旋的轻快——他知道,长安的那盏灯,始终为他亮着。
行至会州境内,遇上了郭子仪派来的信使。信使带来的不仅是粮草补给,还有河北战场的急报:安禄山近期动作频频,似乎在调集主力,意图夺回范阳。“郭将军说,叛军的粮草供应突然变得异常顺畅,恐有蹊跷。”信使递上军报,眉宇间带着忧色,“天枢阁虽被剿灭,但他们与叛军的勾结恐怕早已根深蒂固。”
李瑁展开军报,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叛军的动向:幽州方向新增了三万人马,渔阳的粮仓突然充盈起来,甚至连西域的胡商也开始往叛军营地输送铁器。他指尖在“胡商”二字上停顿——天枢阁与西域诸国素有往来,这些人极可能是天枢阁的残余势力在为叛军输血。
“系统,分析安禄山当前的战略意图。”李瑁在心中默念,目光扫过舆图上的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这是叛军控制的核心区域,如同楔入大唐腹地的三颗毒牙。
【数据建模中……安禄山近期频繁调动兵力,表面指向范阳,实则在平卢囤积粮草与军械,其真实目标应为太原。天枢阁覆灭后,叛军失去情报支持与外部策应,急于通过一场胜利稳定军心,而太原作为大唐的北境重镇,若被攻破,可切断长安与河北的联系。】
【关键节点:平卢的“黑风口”是叛军运送粮草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易设埋伏;安禄山的义子安庆绪性情暴躁,急于立功,可针对其设下诱饵。】
李瑁眼中闪过锐光,提笔在军报上批注:“暂缓回长安,即刻转道河北,与郭将军会师于河间。”他对信使道,“你速回范阳,告知郭将军,我将亲率玄甲士奇袭黑风口,断叛军粮道,让他在正面佯装进攻,吸引叛军主力。”
信使领命离去时,李瑁已调转马头。玄甲士们虽已跋涉千里,听闻要直捣叛军腹地,皆精神一振,齐声呐喊:“愿随殿下破贼!”风雪中,铁骑折向东北,蹄声如雷,卷起漫天雪尘。
七日后,李瑁抵达河间。郭子仪已在此等候,帐内的沙盘上插满了代表两军的旗帜,范阳方向的红旗密密麻麻,显然叛军主力确实聚集在那里。“殿下来得正好!”郭子仪见他进来,连忙上前,“昨日截获安庆绪的信使,证实他们三日后将从黑风口运送粮草至平卢,护送的正是安庆绪本人。”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李瑁指着沙盘上的黑风口,那里两山夹一谷,谷口狭窄,谷内却豁然开阔,“我们可在谷内埋下伏兵,待叛军进入腹地,便封锁谷口,前后夹击。”他看向郭子仪,“需劳烦将军派一支小队,伪装成天枢阁的人,给安庆绪送假消息,说黑风口一带‘安全无虞’,引诱他放松警惕。”
郭子仪抚须大笑:“殿下此计甚妙!我这就安排,保证让安庆绪乖乖钻进圈套。”
三日后的黑风口,果然如李瑁所料。辰时刚过,一支绵延数里的粮队便出现在谷口,为首的安庆绪骑着高头大马,甲胄上镶嵌着宝石,身后跟着五千精兵,一个个神态倨傲,显然没把唐军放在眼里。“天枢阁的人说了,这一带连只鸟都飞不过,唐军绝不敢来!”安庆绪勒住马,对身边的副将笑道,“等这批粮草送到平卢,本将军便率军直取太原,到时候父亲定会对我刮目相看!”
副将谄媚地附和:“世子英明!只是……属下总觉得这山谷太过安静,要不要派些人探查一番?”
“探查个屁!”安庆绪马鞭一指,“耽误了粮草运送,仔细你的皮!”
粮队缓缓进入谷中,马蹄踏在积雪上,发出“咯吱”的声响。就在队伍过半时,谷顶突然滚下无数巨石,瞬间将谷口堵死。“不好!有埋伏!”安庆绪脸色骤变,拔刀的瞬间,两侧山壁上箭如雨下,叛军猝不及防,纷纷中箭倒地。
“杀!”李瑁的吼声在山谷中回荡,玄甲士从两侧的掩体中冲出,如两把锋利的刀,将粮队斩为两段。郭子仪派来的伏兵则堵住谷尾,形成合围之势。安庆绪试图组织抵抗,却被玄甲士的冲锋冲得七零八落,他带来的五千精兵虽是叛军精锐,却架不住唐军的突袭,很快便溃不成军。
李瑁策马冲向安庆绪,长槊直指其咽喉。“你是谁?”安庆绪吓得魂飞魄散,挥刀格挡,却被槊尖挑飞兵器,摔落马下。玄甲士一拥而上,将他死死按住。“我乃大唐寿王李瑁!”李瑁的声音冰冷如铁,“安禄山叛逆,你助纣为虐,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这场伏击战打得干净利落,不到一个时辰便结束。唐军缴获粮草三万石、战马千余匹,俘虏叛军两千余人,安庆绪被铁链锁着,跪在李瑁面前瑟瑟发抖。“饶命……殿下饶命……”他涕泪横流,早已没了之前的嚣张,“我愿降!我愿劝降父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