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阳城的晨光刚漫过城墙垛口,便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碾碎。三匹快马冲破晨雾,为首的骑士高举着明黄色的卷轴,在玄甲士的护卫下直奔城主府——那是长安来的传旨太监,身后跟着的两名礼部官员,捧着沉甸甸的锦盒,马蹄踏过青石板路的声响,在空旷的街道上格外清晰。
李瑁刚在府中处理完流民安置的文书,听闻传旨太监到了,连忙整理朝服出迎。郭子仪、史思明与七大掌门闻讯赶来,分列两侧,看着太监在院中展开香案,明黄色的圣旨在晨光中泛着庄严的光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监尖细的嗓音划破晨雾,李瑁与众人躬身听旨,“寿王李瑁,督师河北,平叛有功。亲率将士,收复范阳、平卢、渔阳三镇,瓦解叛军百万,擒贼首安禄山,荡平狼山余孽,功绩卓着,朕心甚慰。”
“今特加授李瑁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总领河北诸州军政要务,节制边军十五万;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尚方宝剑一柄,便宜行事,先斩后奏。”
“另,赏平叛有功将士:郭子仪晋封汾阳郡王,食邑三千户;史思明复范阳旧爵,授幽州刺史;青松道长等江湖各派,赐‘护国义士’金匾,免门派赋税三年……钦此。”
“臣李瑁(郭子仪/史思明等)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叩首接旨,声音在院中回荡。李瑁双手接过圣旨,指尖触到卷轴边缘的龙纹刺绣,只觉分量千钧——这不仅是嘉奖,更是父皇将河北的安危彻底托付于他。
太监将尚方宝剑双手奉上,剑鞘鎏金嵌玉,剑柄雕刻着日月星辰,正是先斩后奏的信物。“寿王爷,陛下说了,河北之事,您说了算。”太监笑得眼角堆起皱纹,低声道,“杨妃娘娘还托杂家给您带了句话,说‘冬衣已备好,盼君早归’。”
李瑁心中一暖,连忙让人引太监去偏厅歇息,又命人将赏赐分发给有功将士。郭子仪看着他手中的尚方宝剑,抚须笑道:“殿下得此权柄,往后治理河北便无掣肘了。”
“郭将军此言差矣。”李瑁将圣旨郑重收好,“父皇赐剑,是信任,更是责任。河北历经战乱,百废待兴,若行差踏错,便是辜负圣恩,愧对百姓。”他转身对史思明道:“史刺史,范阳是你的故乡,即日起,你协助郭将军安抚流民,清查田亩,所需粮草物资,直接从河北军库调取,不必再请示长安。”
史思明躬身领命,眼中难掩激动。他知道,“不必请示长安”这六个字,意味着李瑁将地方治理的实权交到了他手中——这是对降将最大的信任。
消息很快传遍范阳,百姓们自发聚集在城主府外,敲锣打鼓,欢呼声响彻街巷。一个月前还在战火中挣扎的城池,此刻已弥漫着新生的喜悦。李瑁站在门楼上,看着人群中飘扬的“大唐”旗号,对身边的周明道:“将赏赐中的黄金拿出一半,换成粮种和农具,分发给无地的流民。”
“殿下,这是陛下赏赐给您的……”周明有些迟疑。
“本王的荣耀,从来不是靠黄金堆砌的。”李瑁望着远处正在修缮的农田,“让百姓有地种、有饭吃,才是真正的功绩。”
三日后,长安的嘉奖令再次送到——这次是吏部的文书,任命李瑁举荐的二十名官员分赴河北各州任职,其中既有随他平叛的军校,也有当地有声望的乡绅,甚至还有三名投降的叛军谋士(经审查确无血案者)。
“陛下这是要让您彻底掌控河北啊。”郭子仪看着文书上的名单,这些人都是李瑁在密奏中力荐的,“连魏州那个桀骜不驯的刺史,都换成了您举荐的张文瓘,可见陛下对您的信任。”
李瑁却注意到文书末尾的一行小字:“天枢阁一案,着寿王密查,不必奏报。”他心中一动——父皇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个神秘组织的威胁,特意赋予他密查之权,无需经过三司会审,这是极大的特权。
“看来,天枢阁的事,父皇早有耳闻。”李瑁将文书折好,“郭将军,河北的军政交给您,我要亲自去一趟洛阳。”洛阳是天枢阁密信中提到的“秘库”所在地,也是平叛期间叛军与外界联络的枢纽,定有线索。
郭子仪点头:“殿下放心,河北这边有老夫盯着,保证粮食按时入库,流民尽数安置。”他犹豫了一下,补充道,“只是朝堂上……裴御史那些人怕是会眼红您的权柄,您在洛阳行事,还需谨慎。”
李瑁自然明白。自他晋封河北道行军大总管后,长安便不断有流言传来,说他“拥兵自重,意图河北”。裴冕等御史更是连上三封奏折,质疑他“重用降将史思明,恐养虎为患”,只是都被玄宗压了下来。
“流言止于智者。”李瑁笑道,“史思明这些日子在范阳清查田亩,处置了三个贪墨的小吏,其中两个还是他的同乡,可见其真心归顺。至于裴御史,他有他的立场,本王只需做好分内事便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