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历经艰苦卓绝的平叛筹备后,本以为胜利在望,局势将渐趋平稳。然而,风云突变,安禄山竟如蛰伏的恶狼,再次露出狰狞獠牙,正式发动叛乱。他以“清君侧”为名,蛊惑人心,率领叛军气势汹汹地挥军直指长安,一时间,大唐局势再度陷入危急之中。
安禄山深知,长安乃大唐的心脏,若能一举攻克,便能掌控全局。他精心策划,召集了麾下最为精锐的部队,这些叛军在他的长期调教下,作战凶狠,且对他盲目服从。安禄山站在高高的将台上,望着整齐排列的叛军,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大声喊道:“将士们!当今圣上身边奸臣当道,蒙蔽圣听,致使我等忠义之士报国无门。如今,我们以‘清君侧’之名起兵,乃是为了匡扶大唐正义,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攻入长安,荣华富贵便指日可待!”
叛军们被安禄山的言辞煽动,纷纷高呼:“清君侧,匡正义!”声浪震天,仿佛要将这股疯狂的气势传至长安。安禄山见士气高昂,满意地点点头,大手一挥,叛军如潮水般涌出营地,向着长安方向浩浩荡荡地进发。
此时的长安,李瑁、郭子仪等正全身心投入战后重建与进一步巩固大唐根基的工作中。当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来,宛如一道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朝堂。李瑁立刻召集大臣们进宫商议对策,金銮殿内气氛凝重,大臣们脸上满是忧虑。
李瑁面色严肃,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说道:“安禄山贼子再次叛乱,以‘清君侧’为幌子,妄图颠覆我大唐江山。诸位爱卿,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迅速商讨出应对之策,保卫长安,保卫大唐。”
郭子仪率先出列,拱手说道:“殿下,安禄山此次叛乱蓄谋已久,来势汹汹。但我大唐经过前期的平叛筹备,军队训练有素,武器粮草充足。末将愿领军出征,定要将安禄山这贼子击退,保我大唐太平。”
李瑁微微点头,说道:“郭将军忠诚勇猛,有您领军,本王放心。但安禄山既然敢再次起兵,必然有所依仗。我们需制定周全的战略,不可轻敌。”
这时,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殿下,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恐怕会蛊惑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地方势力。我们该如何应对这舆论上的压力?”
李瑁沉思片刻,说道:“传本王旨意,向天下昭告安禄山的累累罪行。他叛乱多年,致使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这等恶贼,何来‘清君侧’之说。同时,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到各地宣扬安禄山的真面目,让百姓看清他的狼子野心。”
众人纷纷称是。随后,李瑁与郭子仪等将领详细商讨了军事部署。决定由郭子仪率领主力部队正面迎击安禄山叛军,同时安排其他将领带领小股精锐部队,从侧翼迂回包抄,切断叛军的补给线和退路。
郭子仪领命后,迅速回到军营,点齐兵马,开赴前线。一路上,唐军士气高昂,士兵们对安禄山的叛乱行径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给叛军一个狠狠的教训。
当唐军与安禄山叛军在一处开阔之地相遇时,双方摆开阵势。安禄山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站在叛军阵前,看到郭子仪,冷笑一声说道:“郭子仪,你我多次交手,今日便是你的死期。我此次奉天命‘清君侧’,你若识趣,早早投降,还能留你一条性命。”
郭子仪怒目而视,大声呵斥道:“安禄山,你这逆贼,叛乱多年,罪孽深重。还敢打着‘清君侧’的幌子,蛊惑人心。今日,我定要将你这贼子就地正法,为天下百姓除害。”
说罢,双方军队如猛虎般冲向对方,喊杀声、兵器碰撞声瞬间响彻天地。郭子仪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手中长枪如蛟龙出海,所到之处,叛军纷纷倒下。在他的带领下,唐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然而,安禄山叛军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在安禄山的驱使下,拼死抵抗。一时间,战场上血流成河,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李瑁在长安密切关注着前线的战事,得知双方陷入僵持,心中焦急万分。他深知,时间拖得越久,对大唐越不利。于是,他一面命令各地迅速筹集粮草,确保前线供应不断;一面派遣使者前往侧翼迂回的唐军处,催促他们尽快完成包抄任务。
侧翼的唐军将领接到命令后,加快行军速度。他们穿越山林,涉过河流,日夜兼程。终于,在叛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成功迂回到叛军后方,切断了他们的补给线。
安禄山得知补给线被切断,顿时心慌意乱。他深知,补给断绝,叛军将不战自乱。此时,正面战场上的郭子仪敏锐地察觉到叛军的慌乱,他抓住时机,下令唐军发起总攻。
唐军如排山倒海般冲向叛军,喊杀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叛军在前后夹击下,阵脚大乱,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安禄山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率领残部拼命突围,狼狈而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