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瑁成功完成系统任务,紧锣密鼓筹备平叛之际,大唐的边疆地区也并未置身事外。自上次边疆危机解除后,迎来了一段宝贵的和平时期。而这段时间,边疆各地积极投身于经济与军事建设,为即将到来的平叛行动提供坚实支持。
边疆重镇凉州,地处大唐西北边陲,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凉州刺史王宏深知责任重大,在这和平间隙,他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他召集城中的富商巨贾、工坊主以及农户代表,共商发展大计。
“如今安禄山叛乱,朝廷即将兴兵平叛,我凉州虽地处偏远,但也不能置身事外。我等当抓住这和平时机,大力发展经济,为平叛提供物资支持。”王宏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说道。
一位经营丝绸生意的富商率先发言:“大人所言极是。只是近年来,边疆时常受战乱影响,商路不畅,我等生意也大受打击。若要发展经济,还需先打通商路,确保货物顺畅流通。”
王宏点头表示赞同:“这正是我接下来要做的。我已安排人手,对通往中原及西域的商路进行探查与修缮。同时,我会请求朝廷派兵加强商路的护卫,保障大家的货物安全。”
这时,一位工坊主忧心忡忡地说:“大人,即便商路打通,可如今工匠稀缺,原材料供应也不稳定,这让我们工坊的生产大受限制。”
王宏沉思片刻后说道:“关于工匠稀缺的问题,我们可在凉州城张贴告示,招募周边地区的工匠,给予优厚待遇。同时,鼓励本地年轻人学习手艺,培养新的工匠。至于原材料,我会与周边郡县协商,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另外,朝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
在王宏的积极推动下,凉州的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丝绸工坊扩大了生产规模,织出的丝绸品质更胜从前,不仅在中原地区供不应求,还通过商路远销西域各国。凉州的铁匠铺也日夜赶工,打造出一批精良的兵器,为即将奔赴平叛战场的将士们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
与此同时,王宏并没有忽视军事建设。他深知,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能保卫边疆,更是平叛胜利的重要支撑。他与驻守凉州的将军陈武密切合作,对军队进行了全面整顿与训练。
“陈将军,如今朝廷准备平叛安禄山,我凉州军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提升自身战斗力,还要随时准备支援前线。”王宏对陈武说道。
陈武点头回应:“王大人放心,末将已对军队进行了重新整编,将年轻力壮、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挑选出来,组成精锐先锋营。同时,加强了士兵们的日常训练,着重训练他们的骑射、格斗以及协同作战能力。”
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陈武还引入了新的训练方法。他在军营中设置了模拟战场,让士兵们在逼真的环境中进行实战演练。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兵为新兵传授战斗技巧和应对叛军的策略。
在兵器装备方面,陈武也下了一番苦功夫。他与铁匠铺合作,根据实战需求,改良兵器的设计。例如,将长枪的枪头加长加重,增强穿刺力;为骑兵的刀剑打造更锋利的刃口,便于在马上作战时切割。
除了常规军事训练,陈武还注重情报收集与分析。他安排了一批精明强干的探子,深入安禄山叛军控制的地区,收集敌军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将领特点等情报。这些情报通过专人快马加鞭,及时传递给李瑁的平叛大军,为他们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凉州积极发展的同时,大唐东北边疆的幽州也不甘落后。幽州太守李丰同样意识到了发展经济和军事建设的重要性。
幽州地处农牧交错地带,畜牧业发达。李丰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发展边疆经济。他鼓励牧民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牛羊的产量和质量。
“乡亲们,如今安禄山叛乱,朝廷需要我们的支持。我们幽州有丰富的畜牧资源,大家扩大养殖规模,不仅能增加自己的收入,还能为平叛大军提供充足的粮草和马匹。”李丰在牧民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道。
牧民们纷纷响应李丰的号召,积极投入到养殖生产中。为了解决牧民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问题,李丰与城中的钱庄协商,为牧民提供低息贷款。同时,他还组织了兽医团队,深入牧场,为牛羊提供免费的疾病防治服务。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幽州的皮革加工、乳制品等相关产业也蓬勃兴起。皮革工坊将牛皮、羊皮加工成优质的甲胄、马鞍等军需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平叛前线。乳制品则成为士兵们行军途中的重要补给。
在军事建设方面,李丰与幽州守将张猛共同谋划。他们利用幽州多山的地形,修建了一系列防御工事。在山口要道,设置了坚固的关隘,配备了强弩、投石机等重型武器。同时,在山间修筑了隐藏的哨卡,用于监视敌军动向。
张猛还加强了对幽州军队的训练。他针对安禄山叛军多为骑兵的特点,训练了一支专门的弩兵部队。弩兵们经过严格训练,能够在远距离精确射击,对叛军骑兵构成了巨大威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