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股混合了焦糊、化学试剂和某种不可名状气味的“芳香”,如同拥有生命般,顽强地附着在“旭遇”工作室的每一寸空气里,甚至渗透到了墙壁和木头的纹理中。路过门口的邻居们无不掩鼻疾走,眼神怪异。赵老板好几次欲言又止,最后忍无可忍,拎着一瓶空气清新剂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毛蛋说:“毛蛋啊,你们这搞的是高科技还是生化武器?再这么下去,我这五金店的扳手都要生锈了!”
毛蛋只能陪着笑脸,心里苦不堪言。这“破烂回收再利用”计划,成本是省了点,但对环境和友邻关系的破坏力简直是核弹级别的。
实验室里,气氛依旧凝重且味道感人。根据孙宇的分析,他们调整了配方,降低了初始加热温度,还弄来个旧电烤箱对混合料进行预热。王小虎负责预热环节,结果第一次就设错了温度,差点把一盆珍贵的(虽然是垃圾变的)短切碳纤维混合料烤成锅巴,弄得工作室烟雾缭绕,不知道的还以为里面在炼丹。
“俺这不是想让它热得均匀点嘛…”王小虎顶着一脸黑灰,委屈巴巴。
陈遇捂着额头:“虎子,咱这是精密…呃…相对精密的实验,不是东北烤冷面…”
第二次实验,在更加小心翼翼的氛围中开始。味道似乎比上次小了一点,但开罐之后,结果依旧令人沮丧——样品倒是没那么粘手了,硬度也上来了,但性能测试结果一出来,连孙宇都沉默了。
抗弯强度只有T300连续纤维的百分之三十,脆得跟饼干似的,一掰就断,断口参差不齐,里面的纤维似乎根本没和树脂好好结合。
“这…这玩意儿做出来的杆子,怕是连鱼线都撑不住吧?”毛蛋拿起一块碎片,轻轻一捏就碎了,欲哭无泪,“咱们忙活半天,就搞出一堆高级一点的…粉笔?”
连续的失败和刺鼻的气味,让团队士气低落到了谷底。连最乐观的王小虎都蔫了,对着那堆“失败品”发呆:“遇哥,咱这‘变废为宝’,是不是方向错了?这宝…有点废啊…”
陈遇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重生的知识储备里,也没有这种极致土法的细节啊。难道这条路真的走不通?
就在一片愁云惨雾中,一直负责远程数据监控和程序优化的张伟,突然发来一条简短的消息:“发现异常数据点。第7号实验(即第二次实验),虽然整体性能差,但在保温阶段中期,压力出现一次微小异常波动( 0.05MPa),持续时间3秒。波动结束后,对应区域的温度传感器读数有轻微滞后性上升。疑似局部反应加剧。”
这个发现太细微了,几乎被淹没在海量的失败数据里。但张伟就像最精密的雷达,把它捕捉到了。
孙宇立刻跟进分析:“压力微小波动可能导致树脂局部流动加剧,短暂改善纤维浸润?但为何整体效果不佳?建议:尝试主动引入可控的微小压力波动,模拟此效应,但需精确控制幅度和时机,避免整体失控。”
这个建议太过大胆和前卫,几乎像是在走钢丝!
“压力波动?这怎么控制?”毛蛋傻眼了,“那老热压罐能稳住就不错了,还主动让它波动?万一波动大了,不就炸了?”
王小虎却来了兴趣:“这个俺懂!就跟揉面一样!不能光傻压,得揣!得摔!面才劲道!”
陈遇看着王小虎,又看看张伟和孙宇的远程建议,一个疯狂的念头再次涌现。是啊,也许他们之前太追求“稳定”了,对于这种不均匀的废料和难以掌控的树脂体系,反而需要一点“混乱”的艺术?
“爸!张伟的程序能实现这种精确的微小压力波动吗?”陈遇问道。
陈平皱着眉头:“理论上…改改参数应该可以。但那破罐子的密封性和响应速度…有点悬。得试试才知道,风险不小。”
就在他们纠结是否要进行这场高风险实验时,林莉那边带来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消息——他们工作室“臭”名远扬,居然传到了学校里。几个化工系的学生听说有几个学长在搞“极端条件下的复合材料回收利用”,味道还很“特别”,好奇心起,居然组团跑来“参观学习”了!
于是,一幕奇特的景象出现了:一群戴着厚厚口罩、表情既好奇又痛苦的学生,围在工作室门口,探头探脑地看着里面一群像是从煤矿里爬出来的人,在烟雾缭绕(预热烤箱又有点过火)中操作着各种奇怪的设备。
“学…学长…你们这是在…”一个胆子大的学生捂着鼻子问。
王小虎顿时来了精神,叉着腰,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俺们这是在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看见没,这些破烂,”他指着那堆碎片,“经过俺们鬼斧神工的改造,就能变成…变成…”
他一时卡壳,拿起一块最新的“饼干”样品,想演示一下,结果稍一用力,“咔嚓”一声,样品在他手里断成两截。
现场一片寂静。
王小虎面不改色:“…变成…教学用具!看!这断口多么清晰!充分说明了界面结合的重要性!同学们要引以为戒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