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位气质不凡的观众并未打断孙宇与技术男的热烈讨论,反而听得饶有兴致,不时微微点头。直到孙宇一番详细解答完毕,那位率先提问的中年人才露出赞许的笑容:“基本功很扎实,建模思路也清晰。大学生能有这个水平,难得。”
这时,另一位年纪稍长、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者,则将目光投向了展台上那根粗糙的碳纤维支架。他俯下身,仔细端详,甚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便携式放大镜,观察着表面的纹路和接口处。
“小朋友,”他抬起头,看向陈遇,眼神锐利,“这个碳纤维支架,是你们自己做的?”
陈遇心中一动,知道遇到真正懂行的人了,恭敬地回答:“是的,老师。是我们最初的试验品,用的是最基础的湿法缠绕,树脂体系和固化工艺都还很原始,让您见笑了。”
老者微微颔首,手指轻轻敲击着支架:“表面有富树脂现象,纤维浸润不够充分,这里还有几个肉眼可见的气泡…嗯,典型的初级水平。但是,”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整体的铺层设计和基础架构,有点意思。谁做的设计?”
陈遇还没来得及回答,摊位后方突然传来一个洪亮如钟、中气十足的笑声:“哈哈哈!老张头!我就说你肯定得先奔着这碳杆子来!怎么样?我这关门徒弟鼓捣出来的东西,还有点嚼头吧?”
只见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道,钓圣程晓风老爷子,穿着一身精神的唐装,龙行虎步地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四五位年纪相仿、气质各异的老者,个个眼神矍铄,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师傅!”陈遇又惊又喜,连忙迎上去。
“程老!”毛蛋、王小虎等人也立刻恭敬地打招呼。林莉乖巧地叫了声“程师傅”。
程晓风大手一挥,先是对着陈遇点点头,随即目光扫向刚才那位研究碳纤维的老者:“怎么样,张工?我没吹牛吧?我这徒弟,心思活络,肯钻!虽然东西糙,但路子正!”
那位被称作“张工”的老者直起身,笑了笑:“程老哥,你这徒弟收得是不错。有点灵性。不过,这离实用还差得远呢,材料均匀性、强度、稳定性,问题一大堆。”
“废话!”程晓风眼睛一瞪,“要是都做好了,还叫试验品吗?要的就是这股子敢想敢干的劲儿!难道跟你似的,整天窝在研究所里算数据,好东西都是算出来的?”
这两位老者的对话,瞬间吸引了全场目光。周围的人都看出来了,这几位绝对是行业内的顶尖大佬!
王小虎激动地小声对毛蛋说:“毛蛋哥!这…这啥情况?程师傅带人来踢馆…啊不,来镇场子了?”
毛蛋也看得目瞪口呆,喃喃道:“像是…像是专家评审团现场考核来了…”
程晓风带来的其他几位老者也没闲着,各自找到了感兴趣的点。
一位胖乎乎、面色红润的老者走到帐篷前,伸出蒲扇般的大手,这里捏捏,那里摸摸,又仔细看了看缝线,点点头:“嗯,用料实在,做工也还细致。这面料选得不错,比某些华而不实的强。”他看向毛蛋,“小伙子,这面料哪里采购的?成本怎么样?”
毛蛋赶紧上前,毕恭毕敬地回答,心里暗惊这位老者眼光的毒辣。
另一位瘦高个、神情严肃的老者则站到了张伟的电脑前,看着屏幕上动态的数据曲线和模拟演示,问道:“这仿真软件和测试数据,是你们自己做的?”
张伟点点头,言简意赅:“是。程序是我写的,数据是团队实测。”
“哦?”老者似乎有些意外,“数据处理方法呢?误差范围怎么控制?”
张伟调出后台代码和算法界面,开始冷静地解释。老者听得极其认真,不时追问几个技术细节,张伟都对答如流。老者严肃的脸上渐渐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欣赏。
还有一位老者则对林莉设计的Logo和宣传材料产生了兴趣,拿着宣传页仔细看,还问了一些关于品牌定位和市场想法的问题。林莉虽然有些紧张,但回答得清晰有条理,强调了“务实”、“创新”和“面向未来”的理念,老者频频点头。
程晓风看着自己的徒弟和这群年轻人被老友们“围攻”,不但不解围,反而一脸得意,抱着胳膊对那位“张工”说:“看见没?老张头,这就叫全面发展!不光会搞材料,懂设计,会营销,连软件编程都有人才!比你们研究所那些死读书的强吧?”
张工无奈地摇摇头,但对陈遇等人的兴趣明显更浓了。他不再纠结于碳纤维支架的粗糙,转而问陈遇:“你们对碳纤维在钓具上的应用,未来有什么具体设想?遇到过哪些技术瓶颈?”
这正是陈遇思考最多的问题。他深吸一口气,将自己重生的优势巧妙转化为“大胆设想”,结合当前实际,侃侃而谈:“我们初步设想是应用于海竿和矶钓竿的先导环支架、轮座等部件,减重同时提升强度。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稳定且相对廉价的碳纤维原丝获取、适合中小规模生产的预浸料工艺、以及树脂体系与纤维的优化匹配…尤其是高模量碳纤维的国产化问题…”他提到了一些当前尚未完全攻克,但在未来几年会取得突破的方向,听得张工眼神越来越亮,表情也越来越严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