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消失的墨者 > 第19章 齐鲁故地:儒墨之辩(下)

消失的墨者 第19章 齐鲁故地:儒墨之辩(下)

作者:青梧泉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9:38:09

自田儋府邸中那番暗藏机锋的试探与合作约定之后,季风与素心的心境,都发生了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他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不仅仅是墨家传人的责任,更是对素心、石头、公孙先生,以及天下苍生的责任。而素心在一次次危机中展现出的智慧与信任,更是让季风心中那份早已萌芽的情愫,如同雨后春笋般,节节生长,愈发难以抑制。

素心亦然。她看到了季风在墨家学问上的深厚造诣,以及他面对强敌时的坚韧与不屈。她也感受到了季风在危急时刻对她的无声保护,那份不经意的保护欲,让她原本古井无波的心湖,也泛起了丝丝涟漪。她开始更频繁地思考季风的未来,思考墨家的命运,思考自己与他之间,是否还有更深的羁绊。她知道,这乱世之中,能遇到一个如此志同道合、肝胆相照之人,何其不易。

【临淄城:暗流涌动,南下决意】

临淄城,这座曾经繁华的东方大都会,此刻在季风眼中,却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随时可能将他们吞噬。田儋虽然表面上对他们礼遇有加,那笑容温和得如同春风拂面,言语间尽是齐国郎中令的慷慨与豪迈,并承诺会暗中协助他们获取《太乙九宫占》,甚至还派遣了一队精锐护卫,美其名曰“护送”,实则暗中监视。但季风深知,这位齐国权臣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眼底深处那抹不易察觉的精光,以及言语中偶尔流露出的对墨家机关术的探究,都让季风警铃大作。他们与田儋的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充满了未知的风险。更何况,那神秘的枯瘦老者,其深不可测的武功和对“炎狱之心”的执着,以及可能潜伏在临淄的“玄鸟卫”和秦国“罗网”的势力,都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就在与田儋约定后的第三日,季风收到了一封来自苏代的密信。信中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惊心:“秦王嬴政已密令‘罗网’,不惜一切代价,追捕墨家传人,夺取‘炎狱之心’。临淄城内,暗流涌动,玄鸟卫与罗网势力已渗透至深。速离齐境,南下楚地,或有一线生机。楚王熊启,或对‘归墟’有所图谋,可借势而行。”

这封密信,无疑证实了季风的猜测,也彻底打消了他们继续留在临淄的念头。秦国的追捕,已然迫在眉睫。而苏代提及的“楚王对‘归墟’有所图谋”,则为他们的南下之行,增添了一层新的变数与悬念。

依据那卷从稷下学宫藏书阁中得到的墨家残卷上,那行用朱砂写就的、几乎难以辨认的小字的指引——“临淄东郊,琅琊旧港,有‘望海楼’,其下或有地宫,乃吾辈先贤避祸之所,亦为……传承火种之地。若后世有缘者得见此卷,可循‘北斗指路,沧海月明’之诀,寻觅故人之踪……”——他们决定,在前往“望海楼”探查之前,必须先寻找到一个更为安全和隐秘的落脚点,并设法与楚地可能存在的墨家核心据点取得联系。残卷中,除了“望海楼”的线索之外,还零星记载了一些墨家弟子在楚国南部活动的片段,其中隐晦地提及了一处名为“云梦泽深处,九嶷山下,墨者隐庐”的所在。季风推测,那里,或许便是楚地墨家一个重要的秘密据点,甚至可能……与墨家失落的传承有着直接的关联。

于是,在与田儋虚与委蛇,约定了后续联络方式之后,季风、素心和石头三人,便匆匆离开了临淄。公孙先生最终还是决定与季风他们同行,他苍老的眼中闪烁着对墨家未来的忧虑,希望能在这乱世之中,为墨家,也为天下,再尽一份绵薄之力。他深知,季风肩上的担子何其沉重,而他作为墨家前辈,理应尽力辅佐。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遥远而神秘的楚国南部。

【南下之路:途经曲阜】

一路行来,齐鲁大地的春色渐渐被抛在身后。原本连绵起伏的青山,翠绿欲滴的田野,以及偶尔点缀其间的粉墙黛瓦,都逐渐被广袤的平原所取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少了临淄的喧嚣,多了一份旅途的宁静。他们选择避开官道,走偏僻小径,以防秦国“罗网”的追捕。

数日后,季风一行人抵达了儒家圣地——曲阜。这座古老的城池,即便在乱世之中,也依然保持着一份独特的书卷气。高大的城墙,古朴的街道,以及随处可见的儒家学子,都彰显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季风本无意在此久留,只想尽快穿城而过,继续南下。然而,就在他们即将出城之际,一队身着儒袍的士子却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敢问可是墨家传人季风先生当面?”为首的儒生拱手作揖,语气恭敬,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审视。

季风心中一凛,他没想到自己的行踪竟然如此快便被曲阜的儒家知晓。他平静地回礼道:“晚辈季风,不知诸位有何指教?”

那儒生微笑道:“我等奉颜之推老先生之命,特来相邀。老先生久闻季风先生大名,知先生途经曲阜,特设儒墨之辩,欲与先生论道,以求大道。还望先生赏光。”

季风心中犹豫。他深知儒墨之辩的凶险,尤其是在儒家圣地。但颜之推乃齐鲁大儒,德高望重,若不应邀,恐引非议,更可能暴露行踪。他看向素心,素心对他微微点头,眼神中带着鼓励。季风沉吟片刻,最终决定应邀。他知道,这或许也是一次了解天下局势,甚至寻找墨家线索的机会。

【曲阜颜府:儒墨锋芒】

曲阜颜府,今日气氛非同寻常。宽敞的庭院被布置成一个临时的辩论场,青石铺就的地面上,摆放着简单的几案,四周悬挂着儒家经典的条幅,笔力遒劲,字字珠玑。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墨香交织的独特气息,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紧张。数百名儒生、士子,甚至还有不少闻讯赶来的各国游侠、商贾,将庭院围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却又带着一丝压抑的期待,仿佛一场无声的暴风雨即将降临。

季风身着一袭墨色长袍,裁剪得体,衬得他身姿挺拔,面容清俊,眸光沉静如水,仿佛能映照出世间万象。他站在辩论场中央,周身散发着一种内敛而坚韧的气息。他身边,素心一袭素雅的道袍,轻纱曼舞,清丽绝尘,气质出尘,宛若九天玄女。她的眼神平静而深邃,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石头则紧握着他那根不离身的木棍,好奇又有些紧张地打量着四周,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公孙先生则站在季风身后,苍老的脸上带着一丝凝重,他深知此番辩论的凶险,不仅仅是学问上的较量,更是对墨家未来走向的试探,一步踏错,可能便是万丈深渊。

正前方,高台上,颜之推老先生端坐中央,他须发皆白,面容慈祥,但那双眼睛却精光闪烁,透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仿佛能看透人心。他身旁,坐着几位儒家名士,其中一位便是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况的得意门生——儒家名士赵平。赵平身着华服,锦衣玉带,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如刀,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他素来主张严刑峻法,对墨家的“兼爱非攻”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空想,无异于自取灭亡。

辩论开始,颜之推老先生首先开口,声音洪亮而温和,如同春风拂过山岗:“今日,老朽设此儒墨之辩,非为争胜,实乃为求大道。儒家倡仁义礼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墨家倡兼爱非攻,以天下兼相爱、交相利为宗旨。二者皆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然其道不同,故有今日之辩。季风贤侄,请先阐述墨家之义。”

季风起身,向颜之推及在座儒家名士行礼,动作不卑不亢,声音清朗而坚定,字字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晚辈季风,谨遵老先生之命。墨家祖师墨子,尝言‘兼相爱,交相利’,以为天下之本。何谓兼爱?爱无差等,视人如己。何谓非攻?反对不义之战,止戈为武。儒家倡‘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有等差,由近及远。然晚辈以为,若爱有等差,则必生偏私,偏私则生争斗,争斗则生战乱。天下之乱,皆因不兼爱而起。故墨家主张,天下之人,不分亲疏贵贱,皆当兼相爱,如此方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季风的声音带着一种独特的感染力,让不少围观的百姓和游侠眼中闪过一丝向往。

季风话音刚落,儒家阵营中便有人冷哼一声,那是儒家名士赵平发出的不屑。他缓缓起身,目光如炬地盯着季风,那眼神仿佛要将季风看穿,声音冰冷而充满压迫感,如同冬日的寒风:“季风先生之言,听之甚美,然细思之,却谬论百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父子之爱,夫妻之情,兄弟之义,岂能与路人等同?若爱无差等, 则孝道何存?礼法何存?纲常何存?天下大乱,莫过于此!墨家倡‘非攻’,然乱世之中,强秦虎视眈眈,若不以武止武,何以保家卫国?难道要坐视暴秦横行,生灵涂炭吗?此乃妇人之仁,空谈误国!”赵平的话语如同利剑,直刺墨家核心,字字诛心,庭院中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私语,不少儒生点头称是,眼中带着对墨家思想的轻蔑。

季风面不改色,他沉声道:“赵平先生所言,晚辈不敢苟同。墨家之兼爱,并非泯灭人伦之爱,而是将这爱推而广之。爱父母,亦爱他人父母;爱子女,亦爱他人子女。如此,方能推己及人,天下大同。至于‘非攻’,墨家反对的是不义之攻伐,而非一切战争。若有暴君横行,荼毒天下,墨家亦会以武止武,行吊民伐罪之举。墨家机关术,亦可用于守城御敌,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正是为了止戈,为了天下苍生不受战火之苦!”季风说到此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知道,儒家对墨家机关术素来忌惮,他此言,便是要点出墨家在乱世中的实际作用,而非仅仅是纸上谈兵。

赵平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讥讽:“墨家机关术虽精妙,然终究是奇技淫巧,难登大雅之堂。治国之道,在于修身齐家,在于礼法教化,在于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墨家舍本逐末,妄图以机关之术改变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天下之大,岂是区区机关所能掌控?人心之复杂,岂是兼爱所能感化?”

辩论愈发激烈,儒墨两家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季风以墨家严密的逻辑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刻洞察,屡次驳斥儒家空谈仁义、不顾实际的弊端,指出儒家思想在乱世中的局限性。而儒家则以纲常伦理、礼法秩序为基石,指责墨家思想过于理想化,不合人情,甚至可能颠覆社会秩序,将天下引向混乱。

庭院中的气氛越来越紧张,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火药味。不少儒生被赵平的言辞所激,开始对季风发出嘘声,甚至有人开始鼓噪,试图以声势压倒墨家。季风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学问之争,更是两种治国理念的生死较量,更是对墨家在天下地位的挑战。

就在此时,一直静默旁观的素心,突然缓缓起身。她的动作轻柔而优雅,如同清风拂过竹林,不带一丝烟火气,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她走到季风身旁,对着颜之推和赵平微微颔首,声音清冷而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如同玉石相击,清脆悦耳:“诸位先生,儒墨之辩,皆为天下苍生。然大道万千,殊途同归。儒家倡仁,墨家倡爱,皆是善也。然善之极致,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赵平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不耐,不屑地看向素心:“道家之言,玄之又玄,何足挂齿?此乃乱世,非空谈玄理之时!”

素心不理会赵平的轻蔑,她那双清澈的眸子平静地望向庭院中的每一个人,继续说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非不仁,乃是顺应天地之理,不以个人好恶干预万物生长。治国亦然,若强行以某家之法,束缚天下,则必生反噬。儒家之礼,墨家之兼爱,皆可为治世之良药,然若过犹不及,则药亦成毒。唯有顺应民心,因势利导,方能使天下归于太平。正如水之性,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能效法水之德,则天下自安,百姓自乐。”

素心的话语,如同清泉般流淌在喧嚣的庭院中,瞬间平息了儒墨两家激烈的争执。她的道家思想,以一种超然的姿态,跳出了儒墨两家固有的藩篱,从更高的维度审视问题,为这场僵持的辩论带来了新的启示。颜之推老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捋着胡须,微笑着看向素心,那笑容中带着一丝了然。

季风也惊讶地看向素心,他没想到素心竟然能以道家之理,巧妙化解这场僵局,甚至让赵平都无言以对。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心安,仿佛素心就是他身旁那股清泉,无论他身处何等激烈的风暴,都能为他带来平静与智慧。他握紧了素心放在身侧的手,那份温暖和力量,让他感到无比踏实。

赵平虽然不甘,但素心的话语却让他无从反驳。道家之理,玄妙深奥,非他所能轻易驳斥,更何况素心言语中并无攻击之意,反而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化解了冲突。

颜之推老先生见状,适时地站起身,他环顾四周,声音洪亮地宣布:“今日儒墨之辩,至此告一段落。季风贤侄,素心姑娘,二位见解独到,令老朽受益匪浅。尤其是素心姑娘,以道家之理,融会儒墨,实乃高见,为我等开辟了新的思路。”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季风身上,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那深意中带着一丝忧虑,一丝期许:“季风贤侄,老朽观你气运雄厚,然体内似有阳气过盛之兆,恐非凡物。此阳气若不加以调和,恐有反噬之危,轻则走火入魔,重则身死道消。需以至阴至柔之物,方能使其归于平衡,化险为夷,成就大道。”颜之推老先生的话语虽然隐晦,但季风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他知道,颜之推竟然看出了“炎狱之心”的秘密。

颜之推老先生又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素心,那一眼中包含了太多的深意,仿佛看透了季风与素心之间那份尚未言明的羁绊,以及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宿命。他微笑着说道:“缘分天定,当顺其自然。天道循环,自有其理。”

辩论结束后,季风与素心在颜府小憩。季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回想起颜之推老先生的话,以及他看素心的那一眼。他开始意识到,素心或许就是颜之推老先生口中那“至阴至柔”之物,能够调和“炎狱之心”的力量。而素心在辩论中的表现,更是让他对她刮目相看,她不仅仅是他的同伴,更是他心灵的港湾,是他力量的源泉。他感到自己对素心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欣赏和敬佩,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依赖和爱恋,一种想要与她携手共度此生的渴望。

素心也感受到了季风的目光,她的脸颊微微泛红,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她知道,颜之推老先生的话语,是对她和季风之间关系的暗示。她也开始思考,自己与季风的相遇,是否真的是天意,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她感到季风的命运与墨家的未来,似乎都与自己紧密相连。。。。。。

【南下之路:战火初现】

告别了颜府,季风一行人继续南下,然而,越往南走,空气中那股令人不安的肃杀之气便越发明显,如同无形的铁幕,渐渐笼罩了整个天地。齐鲁大地的春色渐渐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淮泗流域那广袤而湿润的平原。原本宁静的乡野,此刻却被日益浓重的战争阴影所打破。

沿途所见,城镇戒备森严,城墙上布满了弓箭手,城门紧闭,偶尔开启也只容一人通行,盘查异常严格。乡野之间,曾经炊烟袅袅的村落,此刻却十室九空,残垣断壁在风中诉说着曾经的悲剧,野狗在荒芜的院落中游荡,发出凄厉的哀嚎。官道之上,不再是寻常的商旅和行人,取而代之的是一队队顶盔贯甲、杀气腾腾的秦军士卒。他们身着漆黑的玄甲,手持长戈,腰悬利刃,如同黑色的潮水般,向着南方滚滚而去。他们的脚步沉重而整齐,每一步都踏得地面微微颤抖,马蹄声和车轮碾过地面的轰鸣声,在寂静的田野间回荡,仿佛是死神敲响的丧钟,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浩劫。

道旁,随处可见拖家带口、流离失所的楚国难民。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如同被遗弃的孤魂野鬼,在这片曾经富饶的土地上艰难跋涉。年迈的老者拄着粗糙的木拐杖,步履蹒跚,每一步都似乎耗尽了全身的力气;年轻的妇人怀抱着啼哭的婴孩,泪眼婆娑,干涸的**无法再为孩子提供一丝慰藉,只能用颤抖的双手轻抚着孩子的额头,试图安抚那份来自饥饿与恐惧的哭泣;还有那些本该在学堂中嬉戏,无忧无虑的孩童,此刻却只能睁着一双双惊恐而茫然的眼睛,紧紧跟在父母的身后,瘦小的身躯在风中摇摇欲坠,不知前路何在,家园又在何方。他们的哭声、叹息声、以及那份无声的绝望,汇聚成一股沉重的悲鸣,压得季风和素心心头沉甸甸的。

“秦国……这是要对楚国用兵了吗?”石头看着眼前这幅凄惨的景象,忍不住握紧了手中的木棍,指节泛白,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与不忍。他虽年幼,却也知晓战争的残酷,更无法忍受眼前这生灵涂炭的惨状。

季风的脸色异常凝重,他点了点头,沉声道:“恐怕……是的。而且,看这架势,绝非寻常的边境冲突,而是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生死之战。”他曾在扁鹊处,以及从苏代的言谈中,隐约听闻秦王嬴政早已制定了“先楚后齐,次第扫平”的统一方略。如今看来,秦国在彻底掌控了韩、赵、魏等中原腹地之后,终于要将那柄锋利的屠刀,挥向南方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了。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疆域最为辽阔、国力也曾一度强盛的大国,虽然近年来因内政不修、君臣失和而日渐衰落,但其深厚的底蕴和庞大的体量,依旧不容小觑。秦国若想一举将其吞并,必然会倾尽全国之力,这是一场倾国之战,一场……足以改写历史的血腥较量。

“风雨欲来啊……”公孙先生望着远处那黑压压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秦军营帐,忍不住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苍老的脸上,写满了忧虑。他一生致力于墨家学问,深知战争的残酷与“非攻”的真谛,眼前的一切,无疑是对他信念的巨大冲击。

素心则默默地从行囊中取出一些干粮和清水,分发给那些围拢在他们身边的饥饿难民。她的动作轻柔而娴熟,没有丝毫的迟疑与嫌弃,眼神中充满了悲悯与同情。她知道,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巨大浩劫面前,个人的力量是何其渺小,如同沧海一粟,但她依旧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温暖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无辜生命。她轻轻地拍着一个瘦弱孩童的肩膀,递给他一块饼子,孩童的眼中充满了感激,但更多的却是深深的恐惧。素心看着那双清澈却又饱含绝望的眼睛,心如刀绞。

季风看着素心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与……爱怜。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却拥有一颗比任何人都要坚韧和善良的心。她的存在,就如同这乱世中的一缕清泉,洗涤着他心中因见惯了杀戮与权谋而滋生的戾气与疲惫。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安心,仿佛只要有她在身边,即使身处炼狱,也能找到一丝光明。

“素心姑娘,这些……恐怕不够。”季风走到她身边,轻声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

素心抬起头,对他微微一笑,那笑容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动人,也格外……令人心疼。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能帮一点,是一点吧。至少……能让他们暂时填饱肚子,有力气继续走下去。”她的声音轻柔,却充满了力量,仿佛能穿透所有的绝望。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