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188章 北拓牧原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第188章 北拓牧原

作者:秦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6:47:27

剑指呼伦贝尔,筑大秦北境牧仓

章台殿的晨钟刚过,蒙恬、王翦、英布、项羽等武将已按序列阵,甲胄上的霜尘未拭——他们刚从北境、西疆赶回,手里还攥着边境舆图。

赢欣展开一张新绘的“北境全图”,红笔圈出的“呼伦贝尔”区域格外醒目,旁边用阿拉伯数字标注着“草场5000万亩、水源200处、可容牧群1000万头”,像一块诱人的璞玉,躺在大秦的北方版图上。

“父皇,众将军,”赢欣的声音透过殿内的回声,带着对北境沃土的期许,“西疆已稳,

西域渐平,如今该往北走——呼伦贝尔那片草原,是上天赐给大秦的‘牧仓’,若能拿下,天驷城的良马能翻番,百姓的肉食能管够,更能断匈奴的‘牧场根基’。”

一、北拓之利:不止于疆土,更是大秦的“衣食库”

嬴政走到地图前,指尖按在呼伦贝尔的水源标注上,目光扫过众将:“说说,这片草原,对大秦到底有多重要?”

赢欣接过话头,把北拓的价值拆解得直白又透彻,每个字都戳中大秦的需求:

1. 畜牧之利,补大秦之需:

- 天驷城现有良马80万匹、牛羊800万头,若拿下呼伦贝尔,可新增牧场200处,牧群规模能翻番(良马达160万匹、牛羊1600万头),足够供应100万大军的战马、全国百姓的肉食,再也不用依赖西域互市;

- 草原盛产“耐寒牧草”,可引种至北境军屯区,解决冬季牲畜饲料短缺的问题——去年天驷城因冬雪冻死10万头羊,若有呼伦贝尔的牧草,损失能降9成。

2. 战略之利,断匈奴之根:

- 呼伦贝尔是匈奴“左贤王部”的核心牧场,每年冬春,匈奴靠这里的牧草养精蓄锐,来年南下劫掠;

拿下此地,等于断了匈奴的“粮仓”,北境战事能减少6成;

- 从呼伦贝尔向西可连葱岭防线,向东能抵辽东,形成“西-北-东”三角防线,把匈奴困在漠北苦寒之地,再无南下之力——蒙恬的北境军团,再也不用年年寒冬守长城。

3. 民生之利,拓百姓生路:

- 润疆、关中已有5万户无田百姓,可迁移至呼伦贝尔建“牧村”,每户分草场100亩、牛羊10头,朝廷提供“牧畜保险”(若遇雪灾,官府补3成损失);

- 赢侈的商队可在草原设“牧货栈”,用中原的铁锅、彩布换牧民的皮毛、肉食,双向流通能让草原百姓快速融入大秦,比单纯靠武力征服更稳固。

二、军事部署:以稳为基,不战而屈人之兵

“既然利大于弊,就定个‘稳进’的法子。”嬴政看向蒙恬——这位北境老将,最懂与匈奴周旋的门道。

蒙恬上前一步,指着地图上的“大兴安岭”:“臣建议分三步走,半年内拿下呼伦贝尔,不伤大秦根本:

1. 第一步:扫清外围,断匈奴援军(1-2月):

- 项羽的第二军团(5万人)从北境长城出发,向北推进200里,拔除匈奴在“克鲁伦河”的30座烽燧,切断呼伦贝尔与漠北单于庭的联系;

- 英布的第一军团(3万人)从西疆东调,配合第二军团形成“东西夹击”,重点拦截匈奴的“牧群运输队”,缴获的牛羊分给北境军屯,补充军粮。

2. 第二步:招降为主,减少杀戮(3-4月):

- 派懂匈奴语的新附兵(如阿木的部下)入草原,宣讲大秦“牧民政策”:

归附者保留牧场,入秦籍,免徭役3年;抵抗者,牧场、牛羊全收,迁徙至润疆开荒;

- 蒙恬亲率北境军团(8万人)驻“额尔古纳河”,展示军威——但不主动进攻,若匈奴部落来犯,只击溃不追杀,让他们知道“大秦要的是牧场,不是人命”。

3. 第三步:驻军建牧,稳固占领(5-6月):

- 钟离昧的第五军团(4万人)护送移民、物资入草原,建“呼伦贝尔牧官署”,赢侈派500名牧官教牧民“秦式放牧法”(分群管理、冬季补饲);

- 巧成城调“预制砖构件”10万件,快速搭建100座“牧站”(含暖炕、粮仓、医馆),确保移民“冬天冻不着、生病有得治”;胡亥的监察队驻牧站,严查“欺压牧民”的官吏。

项羽握拳请战:“末将愿带第二军团打先锋!去年冬天在北海冻了三月,正好拿匈奴出口气!”

英布也附和:“第一军团的弟兄们刚在西域练了手,对付匈奴游骑,绰绰有余!”

三、技术护航:让草原快速融入大秦

“光靠武力拿下来还不够,得让草原‘活’起来。”

赢欣补充道,把巧成城的技术方案摆在案上,每一项都针对草原的特殊性:

1. 畜牧技术:让牧民信服:

- 天驷城调“杂交耐寒马”1万匹、“细毛羊”10万只,给归附的匈奴部落做“示范”——杂交马能扛-30c严寒,细毛羊产毛量是匈奴羊的2倍,牧民见了自然愿学秦法;

- 派农科学生500人,教牧民“牧草青贮法”(把鲜草晒干密封,冬季喂畜),去年润疆用这法子减少8成牲畜死亡,草原推广后,牧民再也不用怕冬雪。

2. 基建技术:让生活便利:

- 巧成城造“雪地木橇”(用马牵引,载重500斤)、“防风帐篷”(羊毛编织,抗风保暖),解决草原冬季出行、住宿难题;

- 在“海拉尔河”建“简易水坝”(用预制砖筑,半月完工),既能灌溉牧草,又能给牧群供水,避免匈奴“断水困敌”的老套路。

3. 民生技术:让民心归附:

- 李老三的医官队带“冻疮膏”“退烧药”10万份,在牧站设“流动医馆”,免费给牧民看病;

教牧民“煮沸饮水”,减少肠道疾病——去年西疆用这法子,牧民患病率降7成;

- 扶苏派“草原学堂”100所,用简体字教牧民孩子学算术、认秦字,课本里印着“大秦牧歌”

(如“马群跑,牧草摇,大秦的天儿真叫好”),让孩子从小认“大秦”。

四、北望草原:不止是拓土,更是补憾华夏

部署定妥那日,赢欣站在咸阳城头,望着北方的天际线。

前世,呼伦贝尔长期游离在中原王朝之外,成为游牧民族的“后花园”;

今生,大秦有机会将这片沃土纳入版图,既补了华夏疆域的“北境缺憾”,又给百姓添了“衣食保障”——这比筑一百座阿房宫更有意义。

嬴政走到他身边,手里攥着一块从呼伦贝尔带回的牧草标本,绿意虽褪,却透着生机:

“你说的对,阿房宫是文明的象征,而这片草原,是文明的根基——百姓有肉吃、有衣穿,才能记住大秦的好。”

三月后,前线传来捷报:项羽的第二军团已拿下克鲁伦河,匈奴30个部落主动归附;

蒙恬在额尔古纳河接受匈奴左贤王部投降,牧民们牵着牛羊、捧着哈达,喊着“大秦万岁”;

第一批5万户移民已抵达呼伦贝尔,牧站的炊烟在草原上升起,与天驷城的马群、润疆城的麦浪,连成一片大秦的烟火。

赢欣收到蒙恬送来的“呼伦贝尔第一把牧草”时,正陪着赢泽在阿房宫工地看工匠筑墙。小家伙抓着牧草,往嘴里塞,含糊道:“爹,草……甜。”

赢欣笑着把牧草拿开,指向北方:“那是呼伦贝尔的草,将来你长大了,爹带你去看那里的马群——比天驷城的还多,跑起来像风。”

夕阳落在阿房宫的琉璃瓦上,泛着金红的光;北方的草原上,大秦的玄鸟旗正迎着风飘扬。

赢欣知道,这次北拓,不仅是为大秦添了一片牧场,更是为华夏补了一块“北境拼图”——前世的遗憾,今生用大秦的智慧、武力、民心,一点点补回来,这才是对华夏、对世界最好的交代。

而呼伦贝尔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里的牧草,会喂大大秦的战马;

那里的牧民,会成为大秦的子民;那里的炊烟,会与咸阳、定远的烟火,一起汇成华夏文明最壮阔的“北境长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