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165章 精盐工坊:池盐提纯,官卖统价

河东盐池的卤水在春日里泛着青碧色,像铺在晋南平原上的巨大玉镜。池边的盐田被田埂分成百个方格,卤水在阳光下蒸腾,结晶出的盐粒白得晃眼——这不是寻常的粗盐,是大秦精盐工坊新出的“雪盐”,颗粒细如砂糖,尝一口,咸中带鲜,没有粗盐的苦涩。

盐官陈平站在盐田边,手里捏着两撮盐:左掌是灰黑色的粗盐,混着泥沙;右掌是雪白的精盐,晶莹剔透。“老少爷们看好了,”他对着围观的百姓高声道,“这精盐,是用池盐提纯的,炒菜香,腌菜不烂,官府统一定价,每斤三十钱,童叟无欺!”

人群里的老妇人王阿婆挤上前,捏起一点精盐尝了尝,眼睛一亮:“真不苦!去年用粗盐腌的萝卜,不到仨月就烂了,这盐能成?”陈平笑着递过一小包:“您回去试试,烂了来找我!”

一、池盐提纯:去芜存菁,技艺革新

精盐的关键在“提纯”。大秦的盐多来自池盐(如河东盐池)、海盐(如齐地盐场)、井盐(如蜀地盐井),但传统方法晒出的盐混着泥沙、苦卤,不仅难吃,还含杂质,吃多了易生病。

蒙嫣的工坊联合墨家弟子,在河东盐池搞了三年试验,创出“三法提纯”术:

第一步:沥卤去沙

盐工先将盐池的卤水引入“沉淀池”,池底铺三层细沙、两层麻布,卤水在池里静置三日,泥沙沉淀,麻布滤去杂质,得到清澄的卤水。“以前的卤水浑得像泥浆,”老盐工李四海摸着沉淀池的石壁,“现在澄过的卤水,能照见人影!”

第二步:草木灰去苦

清卤水引入“反应池”,按比例撒入草木灰(含碳酸钾)。苦卤里的硫酸镁、氯化钙遇草木灰会沉淀,捞出沉淀的“盐垢”,卤水就没了苦涩味。墨家弟子张衡蹲在池边,用竹管吸出一点卤水尝了尝,点头道:“苦劲去了八成,能进蒸发池了。”

第三步:分层结晶

处理好的卤水引入“蒸发田”,田埂分成“头田”“二田”“三田”。头田水浅,先蒸发掉三成水分,结晶出的盐粒较粗;二田再蒸发三成,盐粒变细;三田蒸发最后四成,结晶出的盐粒细如粉,就是“雪盐”。“这叫‘分层走水’,”陈平指着盐田,“头田的粗盐能腌肉,二田的中盐供百姓日常,三田的雪盐送官府、酒楼,各有用处。”

为提高效率,工坊还造了“陶甑蒸盐器”:将卤水倒入陶甑,底下烧火加热,蒸汽遇甑盖凝结成水,留下的盐更纯。蜀地盐井的工匠用这法子,把井盐提纯成“井雪盐”,产量比晒盐高两成。“以前一口井出盐百斤,现在能出一百二十斤,还更值钱!”蜀地盐官笑着说。

二、官卖统价:设官管盐,价稳利均

“精盐好是好,就怕奸商抬价!”齐地百姓的担忧,正是官府要解决的事。赢欣早有规制:精盐由官府统管,从生产到销售,全程设“盐官”监督,杜绝私盐、哄抬物价。

盐官体系:

- 中央设“盐铁丞”,由陈平总领,统管全国盐场、工坊;

- 各郡设“盐官”,如河东盐池、齐地盐场、蜀地盐井,各配盐官一名、盐卒百人;

- 县设“盐市令”,负责精盐销售、记账,每月向郡盐官报销量。

盐官的首要职责是“统价”。陈平根据各郡运输成本,定出全国统一的“基准价”:雪盐每斤三十钱,中盐二十钱,粗盐十钱。运输到偏远地区(如北地、西域),允许加价一成,但必须公示“加价单”,写清“运费三钱、损耗二钱”,让百姓明明白白消费。

“再也不怕买盐贵了!”北地边民张老三拿着盐市令公示的价目表,上面用秦隶写着“西域巧成城,雪盐三十三钱\/斤(含运费三钱)”。去年他买私盐,一斤粗盐要二十钱,还掺着沙,现在花三十钱能买雪白的精盐,划算多了。

运输与仓储:

精盐用陶瓮装,瓮口封松脂,防潮;外面套竹筐,防磕碰。官府调派“盐车”,每车装二十瓮,由盐卒护送,走驰道运输,沿途驿站设“盐仓”,专人看管。吕雉的商队也参与运输,从河东盐池到西域巧成城,二十天就能到,比旧法快十天,损耗从三成降到一成。

齐地盐场的盐仓里,廪吏正清点入库的精盐,账本上记着“三月出盐五千石,发往关中三千石、北地两千石”。每瓮盐都贴“盐引”,上面写着产地、重量、盐官印,“有这印,就知是官盐,假不了”。

三、民生之变:盐清味正,家户安康

精盐入户,先变的是百姓的灶台。

关中农家的厨房里,王阿婆正用雪盐腌萝卜。她把萝卜切条,撒上精盐,压在陶缸里,“去年用粗盐,缸底总沉着沙,萝卜也发苦,今年这盐,腌出来的萝卜脆生生,一点不苦!”她给邻居送了一坛,引得全村都去盐市买精盐。

北地边民的营房里,戍卒们用中盐炖羊肉。以前用粗盐,汤里总漂着杂质,现在汤清肉香,连伙夫都笑:“精盐炖肉,不用撇浮沫,省事儿!”医官发现,吃精盐的戍卒,便秘、口疮的少了,“粗盐里的苦卤伤脾胃,精盐提纯后,杂质少,对人好”。

酒楼的生意更火了。咸阳“秦味楼”的掌柜用雪盐调酱料,“以前客人总说菜苦,现在用精盐,酱香味正,回头客多了三成”。他算过账,虽然精盐比粗盐贵,但菜价能提一成,还不影响生意,“这盐,是好东西”。

连西域新户也爱上了精盐。润疆城的西域妇人阿依莎,学着秦人的法子用精盐腌葡萄,“以前用西域的岩盐,腌出来的葡萄发涩,现在用大秦的雪盐,甜中带咸,好吃!”她把腌好的葡萄送给农官,换回一小包麦种,笑得眉眼弯弯。

四、盐利归公:国库充盈,禁私安边

精盐带来的不只是美味,还有实实在在的国库收入。

陈平的账册上,精盐利润惊人:每斤雪盐成本十钱(含人工、运输),售价三十钱,净利二十钱;全国每月产精盐十万斤,净利二百万钱,一年就是两千四百万钱,够造两万具连弩,或供五万大军吃一年。

“这盐利,比商税还稳!”萧何看着盐利账,对赢欣感叹,“以前私盐泛滥,官府收不到税,现在官盐统管,利归国库,还能补贴迁民、军费,一举多得。”

更重要的是“禁私盐”。王五的人在各郡设“盐哨”,严查私盐贩子。上个月在函谷关,盐哨查获十车私盐,粗盐混着沙土,定价却比官盐高五成。“私盐不仅坑百姓,还损国库,”王五看着被没收的私盐,冷声道,“按律,贩私盐一石,杖四十,罚没家产!”

严惩之下,私盐几乎绝迹。百姓说:“官盐又好又不贵,谁还买私盐?”盐官们也松了口气,陈平道:“现在盐市秩序好,百姓买盐方便,我们也省心,能多琢磨怎么提高精盐产量。”

五、盐脉绵长:一盐连四方,国本更牢

初夏的河东盐池,盐工们正忙着收盐。雪白的精盐堆成小山,盐车一辆接一辆驶离,奔向关中、北地、西域……车辙印在盐池边的土路上,像一条条银色的脉络,将大秦的四方连在一起。

陈平站在盐仓顶,望着这一切。远处的工坊里,墨家弟子在改进蒸盐器,想让精盐更白;盐市上,西域商队用玉石换盐,说“大秦的雪盐,比安息的香料还珍贵”;迁民们背着盐瓮走向新田,说“有这盐,日子就能过出滋味”。

他忽然明白,精盐工坊的意义,不止于“提纯”盐粒,更在于“提纯”民心——当百姓用着物美价廉的官盐,看着盐仓里的储备,就知道大秦不仅能拓疆,更能让日子过得扎实;当西域新户尝到精盐的甜头,就会觉得“跟着大秦,有好东西吃”。

风掠过盐池,带着淡淡的咸味。这咸味里,有盐工的汗水,有墨家的巧思,有官府的规制,更有千万百姓的日子——日子里的咸淡,连着国库的盈亏,连着边疆的安稳,连着一个王朝的根基。而那雪白的精盐,正是这根基上,最晶莹的一块砖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