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35章 破碎的土地与苦涩的粮仓

1916年4月的东欧,仿佛被上帝遗弃的伤口。

冬季的冰雪彻底消融,暴露出的不是生机,而是被无数靴印、车辙、弹坑和废墟蹂躏得面目全非的大地。

泥泞依旧,空气中混杂着腐烂物、硝烟和一种若有若无的血腥味。

随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那苛刻的墨迹干涸,德意志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并未完全停止在东方的运转,而是换上了一副新的、更为复杂的面孔——既是贪婪的占领者,又是脆弱秩序的维持者,同时还得小心避免被脚下这片正在燃烧的土地彻底吞噬。

条约的签订非但没有带来和平,反而像向一个巨大的火药库投下了火把。

列宁和托洛茨基用巨大领土换来的喘息之机,立刻被投入到一场更为残酷、范围更广的内战之中。

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这里成了“红色堡垒”的心脏。

托洛茨基,这位刚刚在布列斯特承受了屈辱的革命家,仿佛变了一个人,展现出其作为军事组织者的惊人能量和铁血手腕。

他废除了旧的军官等级制度,却大量启用有专业素养的“军事专家”(旧军官,其家人常被扣为人质以确保忠诚),同时向工人和贫农发出热烈号召,以惊人的速度组建着崭新的“工农红军”。

政治委员制度被强制推行到每一支连队,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和对士兵思想的灌输。

“红色恐怖”也开始初露狰狞,肃反委员会(契卡)的阴影笼罩着城市,任何被视为“反革命”或“怠工”的行为都可能遭到无情的处决。

红军的口号简单而极具煽动性:“保卫苏维埃!土地归农民!工厂归工人!和平归于疲惫的世界!”

南方,顿河流域。

这里成为了“白色浪潮”的汇集地。对布尔什维克签订“卖国条约”和推行“红色恐怖”的恐惧与憎恨,将形形色色的反对力量驱赶至此。前沙皇将军们——如邓尼金、科尔尼洛夫、阿列克切耶夫——试图整合这些力量,组建“志愿军”。

他们打着“为了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俄罗斯”的旗号,得到了协约国(英法)秘密的资金和武器援助,以及很多对革命充满恐惧的哥萨克、地主、资产阶级和旧官僚的支持。

然而,白军内部派系林立(保皇党、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右翼等),目标各异,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其社会基础(依赖地主和旧军官)也使得他们难以赢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

广袤的乡村与边境地区。 无政府状态如同瘟疫般蔓延。

数量众多的“绿军”(主要是为保护自己村庄而战的农民武装,时而反对红军征粮,时而反抗白军拉夫)和各种民族主义武装(如乌克兰民族主义者、高加索山民)占据着广阔的中间地带,他们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只为生存和地方利益而战,使得局势更加混乱不堪。

俄罗斯黑军并非正式国家军队,而是由无政府主义者涅斯托尔·马赫诺领导的乌克兰农民革命军。

因其旗帜为黑色,故得此名,黑军以游击战术着称,同时对抗白军(保皇派)和红军(布尔什维克),主张建立自由苏维埃和无国家社会。

其虽一度控制乌克兰部分地区实行自治,成为动荡时代中一段独特的激进实践。

整个俄罗斯,从彼得格勒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陷入了一场惨烈、混乱、界限模糊的内战漩涡。

战线瞬息万变,暴行成为常态。村庄被焚毁,铁路被破坏,粮食生产彻底瘫痪。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正在酝酿。

而根据《布列斯特条约》,德军控制下的西乌克兰、波罗的海地区、白俄罗斯大部,则形成了一片奇异的“相对平静区”,但这片平静之下,同样是暗流汹涌。

对于驻扎在东线广阔占领区的德军而言,任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从与俄国正规军作战,变成了维持秩序、榨取资源、并防止“红色瘟疫”渗透,然而,百万大军的补给是一个噩梦。

本土的粮食供应早已捉襟见肘,漫长的补给线在混乱的东欧环境下脆弱不堪。

帝国战争机器贪婪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刚刚“平定”的占领区土地。

白俄罗斯,明斯克以东约120公里,一个名为“卡利诺夫卡”的小村庄。1916年4月12日。

村庄贫困而破败,木头房屋低矮歪斜,泥泞的道路上散落着垃圾和废弃物。

村民们面黄肌瘦,眼神麻木而充满戒备,男人大多不见了踪影(不是死于战争,就是被拉去当兵,或者逃进了森林),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

一连德军步兵在一个面色冷硬的中尉连长指挥下,开进了村子。

中尉拿着师部下发的、要求“就地筹措粮秣”的模糊命令(这是很多一线部队在补给不畅时的普遍做法,但尺度往往失控),直接将村长——一位胡子花白、眼神浑浊的老农——从家里拖了出来。

“粮食!肉!鸡蛋!所有能吃的东西,都交出来!”

中尉用生硬的俄语吼道,语气充满了不耐烦和居高临下的蔑视。

他身后的士兵们眼神饥饿而凶狠,步枪上的刺刀在阴沉的天色下闪着寒光。

老村长颤抖着,用哀求的语气解释:“老总…老爷…没有了,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去年的粮食早就吃光了,春播的种子还是好不容易才留下的…求求你们,给我们留条活路吧…”

“撒谎!” 中尉一巴掌将老人扇倒在地,“俄国猪猡!就知道藏着掖着!搜!给我挨家挨户地搜!谁敢阻拦,按游击队论处!”

德军士兵们如狼似虎地冲进村民的家中。翻箱倒柜,砸开地窖,用刺刀捅破可能藏匿粮食的草垛和夹墙。

女人的哭喊声、孩子的尖叫声、士兵的呵斥声和砸碎东西的声音响成一片。

偶尔有零星的抵抗,立刻招致枪托的殴打甚至枪击。

很快,一些可怜巴巴的“战利品”被集中到村中央:

几袋发黑的黑麦、一些干瘪的土豆、偶尔发现的一两只瘦鸡、几罐蜂蜜…相对于一个连队的需求,这简直是杯水车薪。

中尉的脸色更加难看,他认为村民肯定还有更多隐藏。

“把那个老家伙吊起来!不说出藏粮食的地方,就一直吊着!” 他指着倒在地上的村长,恶狠狠地命令。

绝望的气氛笼罩着村庄。几个德军士兵已经开始粗暴地将绳索套上老村长的脖子…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呜——! 一阵急促的汽车喇叭声由远及近!一辆涂着德军灰、风尘仆仆的梅赛德斯越野车,在一辆满载着武装士兵的卡车护卫下,猛地冲进村子,一个急刹车停在了混乱的现场!

车门打开,汉斯·伯格少尉跳下车来。他依旧脸色苍白,但眼神锐利,身姿笔挺,穿着一身整洁的副官制服,与周围混乱肮脏的环境格格不入。

他的目光迅速扫过被吊起一半的老村长、哭喊的村民、以及那些正在施暴的德军士兵,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住手!” 汉斯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来自最高权威的冰冷威压,瞬间镇住了全场。“立刻放下那位老人!”

那名中尉连长愣了一下,认出了汉斯肩章和领章代表的特殊身份(最高统帅部直属副官,直属皇帝本人,见此人如见皇帝本人。),虽然军衔比他高不了多少,但其代表的能量绝非他一个前线连长可以比拟。

他下意识地立正,但还是不服气地辩解:“少尉先生!我们在执行征粮任务!这些俄国刁民抗拒命令,私藏粮食…”

“征粮任务?” 汉斯冷冷地打断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文件上盖着帝国最高统帅部的巨大鹰徽和皇帝的私人印鉴。

“看看这个!《关于东部占领区物资征集与民生管理之最高指令》!皇帝陛下亲自签署的命令!”

他举起文件,声音清晰地传遍寂静下来的村庄(通过随行的一名翻译):

“自即日起,帝国东线所有占领部队,严禁任何形式的、无补偿的抢劫和暴力征粮行为!所有物资需求,必须通过占领区军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以帝国马克或指定物资,按照规定的价格,进行有限度的、公平的交易获取!”

“严禁虐待占领区平民!严禁无故破坏财产!严禁实施集体惩罚!”

“违令者,无论军衔高低,一律按军法严惩,最高可判处死刑!”

汉斯的目光如同冰锥,刺向那名脸色惨白的中尉:

“中尉先生,你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皇帝陛下的直接命令!立刻释放所有村民,归还强行搜刮的财物!你的人,全部解除武装,接受调查!”

中尉和他手下的士兵们全都惊呆了,面面相觑,难以置信。

他们习惯了用刺刀获取所需,从未想过上面会下达如此“仁慈”甚至“束缚手脚”的命令。

汉斯不再理会他们,快步走到被放下、惊魂未定的老村长面前。

通过翻译,他的语气缓和了许多:

“老人家,对不起,让你们受惊了,这是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旨意,战争不应该由平民来承受所有的苦难,我们需要的粮食,会用钱买,或者用盐、药品、工具来交换。”

他示意随从从卡车上搬下几箱压缩饼干、一些药品和一小袋盐:

“这些,是皇帝陛下命令带给你们的,作为补偿和一点人道援助。希望你们能尽快恢复生产。”

老村长浑浊的眼睛看着那些珍贵的物资,又看看眼前这位语气诚恳的德国年轻军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他经历过沙皇的压榨,经历过战争的恐惧,刚刚又经历了德军的粗暴,此刻却听到了完全不同的话语。

他颤抖着,老泪纵横,噗通一声跪倒在泥地里,用长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抓住汉斯的靴子,哽咽着用俄语反复说道:

“谢谢…谢谢大人…谢谢皇帝陛下…上帝保佑您…上帝保佑仁慈的皇帝…”

周围的村民们也纷纷跪下,哭泣声和感激声此起彼伏。那场景,与几分钟前的绝望和恐惧形成了无比强烈的反差。

汉斯扶起老人,心情复杂,他知道,这点微不足道的援助无法解决根本的饥荒,皇帝的新政策也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尤其是来自军队内部习惯性的强硬派),但这毕竟是一个开始,一个试图用秩序和有限的“怀柔”来代替纯粹掠夺的开始。

这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更是深远的战略:一个相对稳定、不至于被逼到彻底反抗或彻底倒向红军的东部占领区,对德国而言至关重要。

他留下部分士兵处理后续事宜(包括对那名违纪中尉的看管),然后登上汽车,驶向下一个可能出现类似情况的据点。

皇帝的意志,必须像种子一样,尽快播撒在这片破碎而苦难的土地上,尽管它可能只能在血与火的缝隙中,艰难地寻找一丝生长的空间。

而在柏林,林晓(威廉二世)站在地图前,目光越过东部那片标注着“内战”的巨大混乱区域,投向了西线,东线的资源和新获得的兵力正在缓慢但坚定地集结。

他知道,留给德国的时间窗口不会太长。美国的威胁日益逼近,西线的决战无法避免。

他刚刚投下的“秩序”与“怀柔”的种子,必须在西线的风暴来临前,尽快生根发芽,至少,要确保后院不会燃起无法控制的大火。

帝国的命运天平,正在东西两线的巨大压力下,微微地、危险地颤动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