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恐怖 > 灶王爷的赊账簿 > 第94章 磨房里的光阴

灶王爷的赊账簿 第94章 磨房里的光阴

作者:用户68616352 分类:恐怖 更新时间:2025-11-07 05:10:52

村西头的磨房总飘着股麦香,老石磨“吱呀吱呀”转了几十年,磨盘边缘被磨得发亮,像裹了层月光。陈叔坐在门槛上,手里搓着根麻绳,见豆宝背着半袋新麦过来,黝黑的脸上露出笑纹:“又来磨面?你娘的芝麻烧饼,可得给我留两个。”

“早给您留着呢!”豆宝把麦袋放在磨盘边,麦粒滚出来,饱满得像小珍珠,“这是刚打下来的新麦,娘说磨成面,蒸馒头能发得像小枕头。”

陈叔放下麻绳,慢悠悠起身。他的右腿不太灵便,是年轻时采石场落下的伤,走一步就“咯吱”响,却总能稳稳推得动沉重的石磨。“新麦得先淘洗干净,”他往大木盆里舀了瓢井水,“淘去浮糠,晒干了再磨,面才白净。”

豆宝蹲在盆边帮忙,井水凉丝丝的,浸得麦粒透透亮亮。她看着陈叔用木瓢把淘好的麦子泼在竹匾里,动作慢悠悠的,竹匾晃动的幅度总那么匀,麦粒摊得像块平整的金毯。

“急不得,”陈叔像是看出她的心思,“磨面就像过日子,得一步一步来。淘洗、晾晒、碾磨、过筛,哪步省了力,面就差了味。”

阳光从磨房的窗棂照进来,落在摊开的麦粒上,蒸腾起细小的水汽,混着麦香在屋里打转。豆宝忽然发现竹匾边缘刻着些小字,凑近了看,是“民国三十八年”,字迹已经磨得浅淡。

“这竹匾比我岁数都大。”陈叔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竹篾,“是我爹年轻时编的,当年他就用这匾淘麦,给八路军磨过军粮。”

豆宝摸着那些泛黄的竹篾,仿佛能摸到岁月的纹路。她想起去年冬天,陈叔给她讲过的故事——那会儿磨房没窗,冬天漏风,他爹就裹着麻袋守在磨房,整夜整夜地推磨,磨出的面粉雪白雪白,装在布袋里,由地下党连夜送走。

“我爹说,推磨时听着石磨转,心里就踏实。”陈叔往磨盘顶上的漏斗里添了把麦粒,“知道磨出的不只是面,还有盼头。”

石磨转起来,“吱呀”声裹着麦粒被碾碎的“沙沙”响,像支古老的歌谣。豆宝学着陈叔的样子,握住磨杆往前推,石磨沉得很,她使出浑身力气,磨盘才挪了半圈,手心被磨得发烫。

“歇歇吧,这不是你小姑娘家干的活。”陈叔接过磨杆,瘸着腿推着磨转,身影在磨房里晃来晃去,像株在风中不倒的老玉米,“我这腿虽不利索,可推磨的力气还有。”

豆宝蹲在磨盘下的木盆边,看雪白的面粉簌簌落下,积成小小的山。陈叔的额角渗出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磨盘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她忽然想起娘说的,陈叔年轻时是村里最壮实的后生,采石场的石头他一人能扛两块,要不是那场意外,现在定是村里的好把式。

“陈叔,您咋不歇着呢?”豆宝递过粗瓷碗,里面是娘晾好的凉茶。

陈叔接过碗,仰头喝了大半,抹了把嘴:“歇着干啥?这磨房要是停了转,我这心里就空落落的。”他指着墙角堆着的麻袋,“你看,这是东头王婶的荞麦,西头李伯的玉米,都等着磨呢。我要是歇了,他们就得跑十里地去镇上,多不方便。”

正说着,王婶挎着篮子来了,里面是刚蒸的菜窝窝:“陈大哥,给你送两个窝窝垫垫饥。”她看见豆宝,笑着往她兜里塞了颗红枣,“这新麦磨的面,蒸窝窝肯定香。”

陈叔把窝窝掰了半块给豆宝:“尝尝你王婶的手艺,比城里的糕点还对味。”

菜窝窝的热气混着麦香,在嘴里慢慢散开。豆宝忽然发现,磨房里的光阴好像走得特别慢——石磨转得慢,陈叔的话说得慢,连阳光落在面粉上的速度都慢。可就是这慢悠悠的时光里,藏着最实在的暖:陈叔推磨时哼的不成调的曲子,王婶送来的还热乎的窝窝,还有麦粒变成面粉时,那让人心里踏实的“沙沙”声。

日头偏西时,半袋新麦终于磨完了。陈叔用粗布口袋把面粉装起来,沉甸甸的,压得袋口往下坠。“回去让你娘多放把糖,”他拍了拍口袋,“新麦面甜,不用放太多就够味。”

豆宝背着面粉袋往家走,袋底蹭着青石板路,发出“沙沙”的响,像磨房里的声音跟着她走。她回头望了望磨房,陈叔还坐在门槛上搓麻绳,石磨静静立在屋里,像位沉默的老者,守着一村人的烟火。

她知道,等明天娘蒸出雪白的馒头,那麦香里一定藏着磨房的光阴——是陈叔磨盘上的汗水,是竹匾里晒透的阳光,是老石磨转出来的、慢悠悠却暖烘烘的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