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05章 第105集:辞东夷赴南疆

古人的智慧 第105章 第105集:辞东夷赴南疆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105集:辞东夷赴南疆

晨雾像一层薄纱,漫过东夷部落的茅屋顶,将海边的礁石晕染成淡青色。轩辕踏着露水走向部落巫祝的居所时,裤脚还沾着昨日试练潮汐呼吸时溅上的海盐——那是他在东夷三个月里,最贴身的“纪念”。

巫祝正在石灶前翻动陶罐,里面煮着海蛤壳与艾草,蒸腾的白气带着咸涩的草木香。见轩辕走来,老人浑浊的眼睛亮了亮,用骨勺舀出一碗灰褐色的药汁:“尝尝?这是治渔民常年咳喘的方子,海蛤壳能敛肺,艾草能驱寒,你前日说北方人也多咳喘,或许用得上。”

轩辕双手接过陶碗,温热的触感从掌心漫到心口。他低头吹了吹浮沫,药汁入口先是微苦,继而泛起一丝回甘,像极了他在东夷的日子——初来时对砭石疗法的疑惑,对潮汐呼吸的生涩,到如今竟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阿公,”他放下碗,声音里带着难掩的郑重,“我今日要动身去南疆了。”

巫祝的动作顿了顿,随即把最后一把晒干的海藻收进竹筐:“早知道你留不住。上月见你对着潮汐表画了三夜,又把砭石的大小厚薄记了满满两卷兽皮,就知道你心里装着更远的地方。”老人转身从墙角拖出一个藤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东西:打磨光滑的牛角砭石分了尖、圆、平三种,是轩辕说过“不同伤口需不同形制”的;几张鞣制过的鹿皮上,用朱砂画着潮汐涨落与呼吸节奏的对应图,旁侧还有巫祝补画的月亮圆缺标记;最底下压着一包海盐,用麻布仔细裹了三层。

“这盐是去年腊月晒的,最是温热。”巫祝的手指抚过盐包,“你说过南疆湿热,若是遇上风寒,用姜炒热了敷,比草药来得快。”他忽然想起什么,又从怀里摸出半块鱼鳔,“上次那个咳血的少年,吃了半月鱼鳔炖山药便好了。你记着,若是遇上虚损的人,此物性平,比任何猛药都稳妥。”

轩辕的眼眶有些发热。他初到东夷时,见渔民被礁石划伤后只用砭石按压,曾固执地拿出从岐伯那里带的草药,结果伤口反而化脓。是巫祝蹲在海边,指着退潮后礁石上密密麻麻的小螃蟹告诉他:“海水是咸的,能杀水里的虫;砭石生于海中,带着海水的性子,伤口见了它,就像回到了安稳的地方。”那一刻,他才懂了“一方水土养一方医”不是虚言。

正说着,屋外传来孩童的笑闹声。几个赤着脚的孩子举着贝壳跑来,为首的正是那个曾患夜盲症的少年,如今眼睛亮得像海边的星子。“轩辕哥哥,你看我学会了!”少年深吸一口气,小腹微微鼓起,恰是潮汐初涨时的“沉气”;待他缓缓呼气,肩膀放松如退潮时的沙滩,正是轩辕教他们的简化版呼吸法。

巫祝看着孩子们的身影,忽然叹了口气:“你走之前,再去看看码头那个老渔民吧。前日他撒网时被浪拍在礁石上,胁下受了伤,用了砭石还是疼得直不起腰。”

轩辕跟着巫祝来到码头时,老渔民正靠着船板咳嗽,每咳一声,眉头就拧成一个疙瘩。轩辕蹲下身,指尖轻轻按在他胁下——那里的皮肤摸着比别处凉,像揣着一块没化的冰。他忽然想起初见时,老渔民说过“这地方的伤,得用这地方的法子治”。

“阿伯,我给你试试新法子。”轩辕取出圆头砭石,蘸了些温热的海水,在伤处画着圈按压。他的力道很轻,像潮汐漫过沙滩,既不刺痛,又带着持续的温热。同时,他让老渔民跟着自己呼吸:吸气时想象海浪涌到胸口,呼气时想象疼痛随着退潮流走。

不过半柱香的功夫,老渔民的咳嗽轻了,竟能直起腰来:“怪了,刚才还像有块石头压着,现在……就像晒着太阳似的暖。”

巫祝在一旁点头:“你把呼吸和砭石合到一处了?这就像涨潮时石头被海水裹着,再硬的棱角也能磨软。”

轩辕望着远处翻涌的浪花,忽然有了新的领悟。他曾以为东夷的疗法只有砭石与呼吸,此刻才明白,渔民们看云识天气的本事,修补渔网时对经纬的敏感,甚至他们对待风浪时“既不硬碰,也不逃避”的心态,都是医道的一部分——就像人体,既要懂得疏通,也要懂得顺应。

临行时,部落的人都来送他。有人塞给他晒干的海带,说“煮水喝能消水肿”;有人教他辨认“海芙蓉”,说“这草生在最险的礁石上,能治被海蛇咬伤的人”。轩辕一一记下,心里像被潮水填满,又踏实又温热。

巫祝送他到渡口,指着南方的海岸线:“过了三重大海,就到南疆的地界了。听说那里的草木长得比人还高,虫子比鱼还大。”他忽然握住轩辕的手腕,像诊脉那样轻轻按着,“记住,不管到了哪里,先看天,再看地,最后看人心。天有阴晴,地有燥湿,人心有虚实,医道就在这三样里藏着。”

木船推开浪花时,轩辕回头望,见巫祝还站在礁石上,像一尊被海风雕了多年的石像。他摸了摸怀里的藤箱,牛角砭石的凉意、鹿皮图谱的粗糙、海盐包的厚重,都在提醒他这趟东夷之行不是梦。

船行至中途,忽然变了天。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瞬间染黑了海面,雨点砸在船板上噼啪作响。同船的商人开始咳嗽,说自己昨夜贪凉,受了风寒,此刻头疼得像要裂开。

轩辕想起巫祝的话,从藤箱里取出海盐和生姜。他在船尾找了块平整的石头,用火石点燃干柴,把海盐与生姜块一起炒。很快,辛辣的香气混着海盐的咸鲜弥漫开来,雨丝里仿佛都飘着暖意。他用麻布把炒热的盐姜包起来,让商人敷在额头和后颈。

“吸气时想着这热气往骨头里钻,呼气时想着寒气顺着脚底流进海里。”轩辕教商人用东夷的呼吸法配合,自己则坐在一旁,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船板,节奏竟与记忆里的潮汐合拍。

不过一个时辰,商人的咳嗽停了,说头疼减轻了大半,连打了几个喷嚏,竟觉得通体舒畅。“先生这法子真神!”商人惊叹,“我带的草药吃了两副都没用呢。”

轩辕望着雨幕中隐约可见的南方山峦,心里忽然亮堂起来。他曾担心东夷的法子到了别处会失效,此刻才明白,巫祝说的“天、地、人”是活的——南疆的湿热或许与东夷的湿寒不同,但“温热能驱寒”的道理是通的;就像潮汐呼吸,不必拘泥于海边的节奏,只要顺应自己的气血,在哪里都能用。

雨停时,夕阳把海面染成了金红色。轩辕站在船头,望着越来越近的南疆海岸,那里的轮廓在暮色中显得神秘又鲜活。他知道前路定有无数未知:或许会遇上从未见过的瘴气,或许会看不懂当地的草药,或许会被部落的人误解……但他怀里的藤箱沉甸甸的,不仅装着东夷的智慧,更装着一份踏实——就像巫祝说的,只要用心去看,去学,去悟,医道的根,其实在哪里都扎得下去。

他摸出那块圆头砭石,在夕阳下看它泛着温润的光。这石头曾按压过渔民的伤口,曾见证过潮汐的起落,如今,它要跟着自己去丈量南疆的土地了。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后续如何?且看下集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