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75章 第75集:南蛮瘴气辨草性

古人的智慧 第75章 第75集:南蛮瘴气辨草性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75集:南蛮瘴气辨草性

南岭的雾气是活的。

轩辕踩着露水草鞋踏入这片密林时,晨雾正从腐叶堆里钻出来,缠上他的裤脚。空气里飘着股甜腥气,像熟透的野果混着动物的腥臊,吸进肺里竟带着些微刺痒——这是他在北地从未遇过的气息。身后的弟子阿柱突然打了个喷嚏,声音在密不透风的林子里撞出回声,惊得头顶枝桠上的羽鸟扑棱棱飞起来,落下几片沾着露水的深绿叶子。

“先生,这地方的树都长得怪。”阿柱揉着鼻子指向远处,只见几株乔木的气根像老藤般垂到地上,扎进黑褐色的泥土里,远远望去竟像无数只垂着的手。轩辕却没应声,他正盯着脚边一株贴地生长的草:三出复叶,叶片边缘带着细锯齿,叶背泛着紫晕,断口处正渗出乳白色的汁液,在晨光里闪着微光。

“记下来。”他从腰间解下皮囊,倒出竹片和炭笔,“汁液乳白色,味辛,触之微麻,生阴湿处。”阿柱赶紧蹲下来帮忙按住草叶,炭笔在竹片上划过的沙沙声,竟让周遭的虫鸣都显得安静了些。

他们已经在南岭走了三日。自离开东夷海岸,轩辕便听闻南方多“瘴气”,能让壮汉病倒,让部落减员,可也听闻当地巫医用草木便能化解。他带阿柱循着山民的踪迹往密林深处走,越往南走,空气越发滞重,连阳光都像是被泡软了,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只能洒下斑驳的光斑,落在积了不知多少年的腐叶上,闷出些微热的潮气。

“先生你看!”阿柱突然拽住他的衣袖,声音里带着惊惶。轩辕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前方不足百丈的山坳里,几间竹楼歪歪斜斜地搭着,竹楼外的空地上,竟躺着三个裹着草席的人。更让人心惊的是,一个妇人正蹲在竹楼门口呕吐,呕出来的东西带着暗红色,她身边的孩童则趴在地上,脸色蜡黄得像枯了的苞米叶,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口起伏。

“是瘴气。”轩辕快步走上前,草席下的人身体已经僵硬,显然是没救了。他蹲到那孩童身边,手指搭上孩子的手腕——脉象浮而数,跳得又快又弱,像风中残烛。再看那妇人,眼眶深陷,嘴唇干裂泛着青紫色,见有人靠近,她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惕,随即又被绝望淹没。

“别碰他们!”一个粗哑的声音从竹楼里传来。轩辕抬头,见一个披散着头发的老妪拄着根蛇头拐杖走出来,她的皮肤像老树皮般黝黑粗糙,裸露的胳膊上刻着些暗红色的花纹,手里还攥着一把晒干的草叶,散发着浓烈的腥气。

“我们是来求医问药的。”轩辕站起身,尽量让语气平和,“见族人患病,想略尽绵力。”老妪上下打量着他,目光在他腰间的竹片和皮囊上停了停,突然冷笑一声:“你们这些北方来的,懂什么?这是山灵发怒,要收走几个魂魄,草药能顶什么用?”

话音刚落,那趴在地上的孩童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得身子蜷缩成一团,嘴角竟溢出些泡沫。妇人惊呼着扑过去抱住孩子,哭声在潮湿的空气里颤巍巍地散开。轩辕心头一紧,他想起东夷部落用砭石放血能去热,可这孩子身子太虚,怕是经不起;北地的脉诊告诉他这是热病,可手边没有对症的药石。

“这孩子还有救。”他看向老妪,语气斩钉截铁,“您手里的草,可否借我一看?”老妪攥紧了草叶,拐杖在地上顿了顿:“这是鱼腥草,能治山瘴,可他……”她没再说下去,眼里却闪过一丝动摇。轩辕见她松了口,连忙追问:“这草长在何处?如何用?”

老妪往密林深处指了指:“水边湿地多的是,要新鲜的,连根拔起,洗净了煮水,让他喝下去。”轩辕立刻对阿柱道:“你去寻这草,记住是三出复叶,叶背带紫,断口有白汁,长在水边的。”阿柱应声要走,老妪却突然道:“等等!这草性烈,单煮怕是要伤了孩子的脾胃。”

轩辕一愣,只见老妪转身进了竹楼,片刻后拿出另一把草,叶片细长,茎秆中空,闻起来带着些微苦的香气。“这是薄荷,性凉,能辅佐鱼腥草散湿热,又能护着些胃气。”她把两把草塞到阿柱手里,“快去快回,晚了就真救不回来了。”

阿柱跑远后,轩辕蹲在孩子身边,轻轻用袖口擦去他嘴角的泡沫。孩子的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小脸烧得滚烫,呼吸时胸口起伏微弱,像片随时会被风吹落的叶子。妇人哽咽着说:“前几日他还跟着父兄去采野果,回来就说头晕,夜里开始发热,吃了巫师的符水也没用……”

“符水治不了热病。”轩辕轻声道,“这不是山灵发怒,是湿热入体。你看这林子密不透风,潮气散不去,人在里头待久了,热气积在心里,就像柴堆闷着火星,总要烧起来的。”他边说边解开孩子身上的麻布衣裳,让潮湿的空气能贴着皮肤过,又找来几块干净的石板,在火塘边烤热了,用布包着放在孩子的脚边。

“这是为何?”妇人不解。“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热从脚下起,能把心里的火气引出去些。”轩辕解释着,目光却一直盯着密林的方向。老妪坐在竹楼门口,手里转着蛇头拐杖,突然开口:“你们北方人看病,都这般奇怪?又是摸脉又是烤石头的?”

“医无定法,能治病便是好法。”轩辕笑了笑,“东夷用石头刺穴位能去淤,北地看脸色能知生死,想必你们南方的草木,也藏着许多道理。”老妪哼了一声,却没再反驳,只是望着孩子的眼神柔和了些。

没过多久,阿柱抱着一大把草跑了回来,裤脚沾满了泥,脸上还划了道血痕。“先生,找到了!水边好多,我多采了些。”他把草递过来,轩辕接过一看,果然是鱼腥草,根系带着湿润的黑泥,叶片上还沾着水珠。他赶紧让妇人烧起陶罐,将鱼腥草和薄荷洗净了放进去,添了些山泉水,在火塘上慢慢煮着。

药草在陶罐里翻滚,腥气混着薄荷的清香渐渐弥漫开来。轩辕时不时揭开盖子看看,调整着火候,老妪在一旁看着,突然道:“火不能太旺,这草要慢慢熬,让药性渗到水里头,像熬骨汤那样,急不得。”轩辕依言把火拨小了些,陶罐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细泡,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药熬好时,孩子的咳嗽渐渐轻了些。轩辕舀出一碗药汁,放温了,用小勺一点点喂进孩子嘴里。药汁带着浓重的腥苦味,孩子刚喝两口就想推开,轩辕轻声哄着:“喝下去就不难受了,你看这药汤绿莹莹的,像不像你采的野果汁?”妇人也在一旁柔声劝说,孩子才勉强又喝了几口。

一碗药下肚,不过半个时辰,孩子的额头竟渗出些细汗,脸色也渐渐褪去蜡黄,泛起一丝血色。他咂了咂嘴,竟小声说:“娘,我饿了。”妇人喜极而泣,抱住孩子的头直掉眼泪。老妪站在一旁,手里的拐杖不知不觉松了些,看着轩辕的眼神里多了些赞许。

“这鱼腥草,果然是好物。”轩辕拿起一株没煮的鱼腥草,放在鼻尖闻了闻,“味辛苦,性寒凉,能清热利湿,解瘴毒。”他又看向薄荷:“薄荷味辛凉,能疏散风热,还能醒脾和胃,难怪两者相配,既能去热又不伤身。”

老妪突然叹了口气:“以前部落里也有懂草药的老人,说这鱼腥草是‘湿地里的清道夫’,能扫净身子里的脏东西。可后来老人走了,年轻的只信巫师的符水,好多人就这么没了……”她的声音里带着些哽咽,粗糙的手摩挲着蛇头拐杖上的花纹,像是在抚摸着逝去的族人。

轩辕把鱼腥草和薄荷的样子画在竹片上,又记下“湿热瘴气,鱼腥草配薄荷煮水”,突然想起什么,问道:“若是重症,光靠这两味草怕是不够吧?”老妪点点头:“前几日有个壮汉,喝了这药也没好,后来……”她顿了顿,“老人说过,重症要加苍术,那草长得像白术,却带着股辛烈气,能燥湿健脾,比薄荷的力道更足。”

轩辕连忙让阿柱记下“苍术,辛温,燥湿,配鱼腥草治重症瘴气”,他望着密林深处,那里的雾气不知何时散了些,阳光透过枝叶照在地上,映出斑驳的光影。他想起东夷的砭石能去淤,南蛮的草药能清热,北地的脉诊能知病,西戎的缝合能补伤,这些散落四方的智慧,就像这林子里的草木,各有其性,却都藏着天地的道理。

“多谢老人家指点。”轩辕对着老妪深深一揖,“这些草药的性子,我记下了。”老妪摆摆手,转身进了竹楼,再出来时手里拿着个竹筒,里面装着些晒干的鱼腥草和苍术。“带着吧,路上或许用得上。”她把竹筒塞到轩辕手里,“你们北方人不懂南方的湿热,可别像那孩子似的,栽在这林子里。”

轩辕接过竹筒,只觉得沉甸甸的,里面装的不仅是草药,还有一个部落对生命的敬畏。他看向那渐渐好转的孩子,妇人正用小勺喂他喝着温热的米汤,孩子的眼睛亮了些,正好奇地看着他腰间的竹片。阿柱在一旁收拾着行囊,嘴里哼着北地的小调,调子在潮湿的空气里打着转,竟也染上了些南方的绵软。

密林里的虫鸣又响了起来,比先前更清亮些。轩辕知道,前路还有更多的草木等着他去辨识,更多的医理等着他去领悟,可此刻握着手里的竹筒,闻着那淡淡的药香,他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就像这鱼腥草,生在湿地却能散湿热,世间万物,总有其存在的道理,而医者的本分,便是读懂这些道理,让生命能在天地间好好地扎根、生长。

他低头看了看竹片上记下的字句,炭笔的痕迹在潮湿的空气里微微发潮,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下一站该往何处去?或许该去更南边的山谷,那里据说有能解蛇毒的草药,还有能治瘴痢的奇方。

欲知轩辕在南岭深处还能寻得何种草药,下集自有分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