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60章 北地寒证,温肾补火

古人的智慧 第60章 北地寒证,温肾补火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60章:北地寒证,温肾补火

北地的风,是带着棱角的。

轩辕裹紧了身上的皮毛大衣,指尖还是忍不住往袖管里缩了缩。追风伏在他脚边,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呜咽,鼻尖上结着细碎的白霜——即便是在西陲草原上习惯了风寒的狼,到了这极北之地,也得收敛几分野性。他们已经在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上停留了半月,每日所见,除了白茫茫的雪原,便是牧民们裹得像熊一般的身影,以及……那些被严寒缠上的病痛。

“先生,前面那户人家,就是长老说的老阿翁。”随行的北地向导指着不远处一座半埋在雪里的毡房,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那毡房的门帘是用厚厚的牛皮制成的,边缘处磨损得厉害,露出里面粗糙的羊毛,却依旧挡不住从缝隙里钻出来的寒气。

轩辕点点头,深吸了一口气。冷空气像冰碴子似的刮过喉咙,他却没在意,只是快步跟上向导的脚步。掀开毡帘的瞬间,一股混杂着羊粪味、烟火气和淡淡药草味的暖流扑面而来,让他冻得发僵的脸颊微微发烫。

毡房里光线昏暗,只有中央的火塘里燃着几截干牛粪,火苗有气无力地舔着锅底,锅里似乎煮着什么,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散发出一股微甜的暖意。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蜷缩在铺着羊皮的土炕上,身上盖着三层厚厚的毡子,却还是不住地发抖,嘴唇乌青,连呼吸都带着颤音,仿佛每一次吸气都要耗尽全身的力气。

“阿翁,轩辕先生来看您了。”向导走上前,轻声唤道。

老者缓缓睁开眼,眼皮重得像粘了冰,眼珠浑浊得像是蒙着一层霜。他望了轩辕半晌,才用沙哑得几乎听不清的声音开口:“是……是南边来的神医?”

轩辕在炕边坐下,示意向导添些干牛粪让火塘旺起来。他伸出手,轻轻搭上老者的手腕——那里的皮肤又冷又硬,像一块冻透了的老树皮。指尖下的脉搏微弱得几乎感觉不到,跳得又沉又慢,像是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的老牛。

“阿翁,您这病,多久了?”轩辕的声音放得很柔,像是怕惊扰了这脆弱的生命。

老者咳了两声,每一次咳嗽都牵扯着全身,让他忍不住缩了缩脖子:“记不清了……打从去年冬天起,就总觉得冷。一开始是手脚,后来……后来连心里都像揣着块冰。”他顿了顿,喘了口气,“今年开春的时候好过些,可入了秋,这股子冷就钻得更深了,晚上睡不着,尿也多,腿也肿……”

轩辕掀开老者身上的毡子一角,只见他的小腿肿得发亮,一按一个坑,半天都弹不起来。再看他的舌苔,白得像一层霜,舌尖却没什么血色。他又凑近了些,闻了闻老者的气息,没有热臭,只有一股淡淡的寒气,像是从骨头缝里透出来的。

“平时吃饭怎么样?”

“吃不下……”老者摇了摇头,“就算勉强吃两口,也觉得肚子里凉飕飕的,不消化。”

轩辕站起身,走到毡房门口,掀开一条缝望向外面。北地的太阳总是懒洋洋的,挂在灰蒙蒙的天上,连光都是淡的,照在雪地上,反射出刺目的白光,却带不来丝毫暖意。他想起在南疆时,太阳像个火球,烤得人浑身发烫,那里的人怕热,病多是湿热;可在这里,太阳像是被冻住了,连带着人的气血都仿佛凝固了。

“先生,这病……有法子吗?”旁边一个年轻些的牧民忍不住问,他是老者的孙子,眼里满是焦虑。这些日子,部落里的医者来了好几次,用了不少法子:喝辣椒水、用生姜擦身、艾灸关元穴……可都只能管一时,过不了多久,那股寒气又会卷土重来。

轩辕转过身,目光落在火塘边晾晒的一堆草药上。有干姜、附子、桂枝,都是些性温热的药,北地医者常用它们来驱寒,可为何在老阿翁身上效果不佳?他拿起一块晒干的附子,放在鼻尖闻了闻,辛辣之气直冲脑门,这药力道刚猛,能散寒,可单用它,就像在冰天雪地里只点一小堆火,烧得快,灭得也快。

他走到炕边,又仔细看了看老者的眼睛——眼窝深陷,眼白有些发青。他忽然想起岐伯曾说过的话:“肾者,水脏也,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肾阳如炉中火,能温煦全身,若炉中火弱,则寒自内生。”

“阿翁年轻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在冰水里劳作?”轩辕问道。

老者的孙子点头:“是啊!爷爷年轻时是部落里最好的猎手,冬天也敢下水捕鱼,好几次都冻得差点回不来。”

轩辕心中了然。北地苦寒,牧民们为了生计,常年与冰雪打交道,肾阳就像那火塘里的火苗,一次次被寒气侵袭,慢慢就弱了下去。肾阳不足,就像炉子里的火快灭了,再怎么往屋里添柴(用干姜、桂枝等驱寒药),没有炉中火支撑,屋里终究暖和不起来。

“我知道该用什么药了。”轩辕对那年轻牧民说,“你去取些肉桂来,要那种皮厚油足的;再找些熟地,就是去年秋收后埋在土里发酵的那种黑色块根。”

年轻牧民虽有些疑惑——肉桂是常用的驱寒药,可那熟地,味甘性温,平时多用于补气血,从没听说过能治寒证——但还是赶紧跑出去寻找。

轩辕则取来陶罐,先将干姜、附子放入,加适量清水,用慢火煎煮。火塘里的火苗渐渐旺了起来,毡房里暖和了不少,老者似乎也舒服了些,呼吸平稳了些。

“先生,这熟地……真能管用?”向导也有些不解,他跟着部落医者学过几年医,知道治病讲究“寒者热之”,熟地虽温,却不像肉桂那般辛辣,能顶用吗?

轩辕笑了笑,指着火塘说:“你看这火塘,要想让它烧得久,光添干柴(干姜、附子)不够,还得把炉膛里的炭火(肾阳)养旺。熟地就像那能让炭火更持久的炭块,肉桂则像引火的火星,两者配合,才能让炉火烧得旺,烧得久。”

他顿了顿,又解释道:“肾属水,心属火,正常情况下,肾水需要心火来温煦,心火也需要肾水来滋养,这叫‘水火既济’。阿翁肾阳不足,就像肾水里的火弱了,心火得不到滋养,也会跟着变弱,全身的阳气都提不起来。所以,光用散寒的药不够,还得补肾水、助心火,让水火相互滋养,寒气才能从根上除掉。”

说话间,年轻牧民拿着肉桂和熟地回来了。轩辕接过,将肉桂掰成小块,熟地切成薄片,待陶罐里的药汤煮得差不多了,便将这两味药加了进去,继续煎煮。

药香渐渐弥漫开来,不再是单纯的辛辣,而是多了一丝醇厚的甘甜,闻着就让人觉得心里踏实。

药汤煮好后,轩辕用粗瓷碗盛了,晾到温热,才小心地喂给老者。老者起初还没什么精神,可喝了半碗药汤后,忽然长长地舒了口气,像是堵住胸口的冰化开了些,他喃喃道:“暖……暖和……”

轩辕让年轻牧民把剩下的药汤收好,嘱咐道:“每日早晚各服一次,连服七日。另外,用羊肉加黑豆煮汤给阿翁喝,羊肉性温,能补气血;黑豆色黑入肾,能助肾阳。”

七日后,轩辕再次来到老阿翁的毡房。一进门,就见老者正坐在炕上,靠着毡垫,虽然脸色还是有些苍白,但眼神亮了许多,嘴唇也有了血色,不再发抖了。

“先生!您的药太神了!”年轻牧民喜出望外,“爷爷昨天居然能自己坐起来了,晚上也能睡着觉,腿上的肿也消了不少!”

老者拉着轩辕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他现在觉得心里像是揣了个小暖炉,那股钻骨的寒气退去了不少,吃饭也香了。

北地的医者也闻讯赶来,看着老阿翁的变化,又问了轩辕用药的方子,恍然大悟:“原来治寒证,不光要驱外寒,还要补内火!这‘温肾补火’的法子,真是说到了根上!”

轩辕笑道:“北地严寒,人多肾阳不足,治寒需温肾,就像给火塘添炭、拨旺火苗,这样才能真正抵御风寒。但若只是补火,不添些‘水’(熟地补肾水),火太旺了也会伤了自己,水火平衡,才是长久之道。”

他望着窗外依旧飘着的雪花,心中却一片清明。从东方的砭石导引,到南方的苦寒清热,再到西方的温补外伤,如今在北方,他又领悟了“温肾补火”的真谛。这些地域的医法看似不同,却都离不开“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的根本。

就像这北地的寒证,表面是寒邪作祟,根子却是肾阳不足、水火失衡。治病,就是要找到那个失衡的点,轻轻一拨,让人体的阴阳五行重新归于和谐。

“先生,接下来我们去哪里?”向导问道。

轩辕抚摸着追风的头,这只老狼似乎也感受到了他心中的笃定,蹭了蹭他的手心。

“再往北边走走,”轩辕望着远方被冰雪覆盖的山峦,“我总觉得,这极北之地,还有更多关于‘藏’与‘寒’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

火塘里的火苗噼啪作响,映在轩辕的脸上,温暖而明亮。他知道,每解开一个谜团,每治愈一个病人,他离那部承载着古人智慧的医典,就又近了一步。

想知道轩辕在更北的地方还会有哪些新的发现?他又将如何把这些零散的经验融会贯通?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