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38章 土承万物,脾主运化

古人的智慧 第38章 土承万物,脾主运化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38章:土承万物,脾主运化

晨曦透过窗棂,在案几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岐伯端坐在蒲团上,目光沉静如古潭,望着眼前凝神细听的轩辕,缓缓开口道:“天地之间,五行流转,各有其功。昨日已言木火,今日且说这‘土’。你看这大地,承载山川河流,孕育草木生灵,万物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此乃土之德也。人身之中,脾便如这中央之土,受纳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周身,无有不包,故曰‘土承万物,脾主运化’。”

轩辕闻言,指尖下意识地摩挲着案上那枚从南疆带回的陶片——那是当地部落用来盛放谷物的器皿,边缘虽已磨损,却仍能看出陶土的温润。他垂眸沉思,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南下途中的种种景象:南疆的雨林总是被连绵的雨水浸透,地面常年泥泞,脚踩上去能陷下半只脚掌,空气中永远漂浮着湿漉漉的水汽。当地的族人,无论男女老少,脸上多带着几分蜡黄,眼神也不如北方牧民那般明亮,就连说话的声音,也总透着一股有气无力的滞涩。

“弟子记得,初到南疆时,见那里的人们多有腹胀、便溏之症,吃下去的食物仿佛总也消化不了,”轩辕抬起头,眼中带着几分探究,“当时当地的医者便采来山药、薏米,或煮或蒸,让患者服食,说能‘壮肚腹’。起初弟子不解,只当是寻常食物,如今听师父言及‘土’与‘脾’,才恍然大悟——那山药生于土中,饱满坚实;薏米虽长在水边,其性却能渗湿,想来都是借了土的特性,来补养人身之‘土’吧?”

岐伯微微颔首,伸手从竹篮里取出一截山药,递到轩辕面前:“你且摸摸看,再闻闻。”

轩辕双手接过山药,触手温润,带着泥土的微凉,表皮上还沾着些许细密的根须。他凑近鼻尖轻嗅,一股淡淡的土腥气混杂着植物的清甘,悄然钻入鼻腔。“此物质地坚实,味甘平和,”他细细品味着指尖残留的气息,“埋于土中,却能积蓄能量,正如大地默默承载万物,不事张扬。”

“正是如此。”岐伯抚着长须,声音里带着赞许,“脾在人身,就如这山药生于土中,看似不起眼,却是气血生化的源头。人吃进去的五谷杂粮、瓜果菜蔬,都要经过脾的运化,才能变成精微物质,被身体吸收利用,滋养脏腑、四肢、百骸。若是脾土虚弱,运化无力,水谷不能化生气血,反而会变成‘湿浊’,滞留在体内,就像南疆的土地被雨水泡得太久,变得泥泞不堪,万物难生。”

轩辕的心猛地一跳,仿佛有一道光突然照亮了迷雾。他想起在南疆雨林中见到的那名妇人,三十多岁的年纪,却瘦得只剩一把骨头,颧骨高高凸起,眼窝深陷,嘴唇泛着青紫色。她一手按着小腹,一手撑着墙,每走一步都要停下喘息,说是“肚子里像装了一汪水,晃来晃去,胀得难受”。当地医者为她熬了一碗薏米粥,米是当地产的糙米,熬得黏黏糊糊,上面还撒了些碾碎的炒扁豆。妇人喝了三天,再见到她时,虽然依旧瘦弱,却能站直身子说话了,眼里也多了点神采,说“肚子里的水好像少了些,能吃下半碗野菜了”。

“那时弟子还疑惑,不过是寻常的米粥,为何能有这般效力,”轩辕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豁然开朗,“如今想来,那薏米能渗湿,扁豆能健脾,都是在补养脾土。脾土强健了,自然能运化掉体内的湿浊,就像大地阳气足了,能蒸发掉多余的雨水,让土地重新变得坚实,能生长庄稼。”

岐伯点点头,又取过一株晒干的苍术,这是轩辕从南疆带回来的草药,根茎粗壮,断面呈黄白色,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你再看这苍术,”岐伯将苍术递过去,“此物生于湿地,却性温味苦,能燥湿健脾。南疆多湿,当地人常用它来煮水喝,或混入食物中,正是借其苦味燥湿、温性助脾之功,来对抗当地的湿邪。这便是‘土能克水’的道理——脾土强,则能制水湿,不使其泛滥。”

轩辕接过苍术,放在鼻尖深深一嗅,那股强烈的香气直冲脑门,竟让他瞬间想起了南疆雨林里的雾气。那些雾气总是在清晨弥漫开来,带着草木腐烂的气息,沾在皮肤上黏腻腻的,让人浑身不自在。他记得有一次,自己不小心在雨林里迷了路,被雾气裹了整整一个上午,回到部落时,只觉得头晕沉沉的,肚子也胀得厉害,吃不下东西。当地的老医者就是用苍术煮了水,让他趁热喝下,没过半个时辰,便觉得腹中一阵温热,随后放了几个响屁,那股滞涩感竟消散了大半。

“弟子当时只觉得这草药气味霸道,没想到竟有这般功效,”轩辕感慨道,“想来这湿邪就如洪水,脾土就如堤坝,堤坝坚固,洪水便不能为患;堤坝若是薄弱,洪水便会泛滥成灾。苍术这类草药,便是在加固堤坝,让脾土有能力抵御湿邪。”

“说得好。”岐伯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人身与天地,本就是一体。大地需要阳光普照、风雨调和才能肥沃,脾土也需要适宜的条件才能运化如常。你想想,南疆之人,常居湿地,又多食生冷瓜果,这些都会损伤脾土的阳气;而他们劳作时多弯腰弓背,思虑也重,‘思伤脾’,更是让脾土雪上加霜。如此一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可不就百病丛生了?”

轩辕的眉头微微蹙起,脑海中浮现出南疆部落的生活场景:男人们整日在雨林里劳作,为了寻找草药、猎物,常常要钻进密不透风的树丛,回来时浑身都被汗水和露水浸透;女人们则在家中舂米、织布,一边干活一边盘算着家里的口粮,脸上总带着愁容。他们吃的食物,多是生冷的野果、河鲜,就算是煮熟的谷物,也常常因为柴火不足而半生不熟。

“这么说来,环境、饮食、情志,都能影响脾土的功能?”轩辕问道,语气里带着几分凝重。

“然也。”岐伯的声音沉稳有力,“脾喜温恶寒,喜燥恶湿,又忌过思。所以养护脾土,需避寒湿,忌生冷,少思虑,再辅以甘温之味——你看那小米、南瓜、大枣,都是味甘性温之物,最能补养脾土。就像给土地施肥、晒太阳,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轩辕听得入了神,手指在案上的竹简上轻轻敲击着,仿佛在勾勒一幅无形的图画。他想起自己在南疆时,曾见一位老妪,每天清晨都会在屋前的空地上晒晒太阳,手里捧着一个陶罐,里面装着煮得软烂的小米粥,上面还放着几颗烤得焦黄的大枣。老妪说,她年轻时也总闹肚子,后来听了医者的话,每天喝小米粥、晒太阳,少想烦心事,如今八十多岁了,还能自己织布。当时只当是老妪体质好,现在才明白,这都是养护脾土的智慧啊。

“弟子明白了,”轩辕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脾土是人身的根基,根基稳固,才能气血充盈,百病不侵。就像大地肥沃,才能五谷丰登,万物兴旺。而养护脾土,不仅要靠药物,更要靠顺应自然、调摄生活——这才是‘土承万物’的真正深意吧?”

岐伯望着轩辕,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你能悟到这一层,甚好。医道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天地自然、生活起居息息相关。脾土的道理,看似简单,实则包罗万象。你且将‘土—脾’记下,日后还要细细体悟,将这道理融入诊疗之中,方能让更多人受益。”

轩辕郑重地点头,取过笔墨,在竹简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土—脾”二字,旁边又添上“主运化,喜温燥,恶寒湿,忌过思,甘温补之”。笔尖落下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南疆那些蜡黄的面孔渐渐变得红润,听到他们有力的笑声在雨林中回荡。

窗外的阳光越发明媚,照在竹简上,将那几个字映得格外清晰。轩辕知道,关于“土”与“脾”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而这看似平凡的脾土,或许藏着解开许多疾病的密钥。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