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219章 小儿养护,专方调理

古人的智慧 第219章 小儿养护,专方调理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219章:小儿养护,专方调理

晨露还凝在医庐前的石阶上时,轩辕已带着弟子们在院中晾晒新采的鸡内金。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下来,照得那些微黄的薄片泛着温润的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焦香——那是昨夜用文火炒制后的余味。

“这鸡内金,需取当年鸡的砂囊内壁,”轩辕拿起一片对着光看,纹理清晰如细绸,“你们看这边缘的弧度,若是老鸡的,会更厚更硬,孩童服食不易消化;若是雏鸡的,又嫌药力不足。”他将鸡内金掰成小块,指尖沾着细碎的粉末,“需得像这般,炒至微黄发脆,既能消积,又不伤脾胃。”

旁边的弟子捧着陶盆仔细记录,笔尖在竹简上划过,留下沙沙的声响。忽然,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妇人的啜泣和孩童的哭闹,像是被什么东西追赶着似的。

“先生!先生救命啊!”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的妇人跌跌撞撞闯进来,怀里抱着个三岁左右的孩童。那孩子小脸涨得通红,四肢却一阵阵抽搐,哭声尖利得像被针扎了似的,额头上布满了冷汗,把头发都濡湿了。

轩辕快步迎上去,不等妇人站稳便伸手按住孩童的手腕。指尖下的脉象急促而散乱,像受惊的小鹿在乱撞。他又掀开孩子的眼皮看了看,白睛上布满了红丝,呼吸也带着不均匀的喘息。

“何时开始这样的?”轩辕的声音沉稳,像一块投入静水的石头,让慌乱的妇人稍稍定了神。

“就、就在刚才,”妇人抹着眼泪,声音抖得厉害,“早上还好好的,给他吃了些昨日剩下的黍米糕,没过多久就开始哭闹,接着手脚就抽起来了……先生,是不是中了什么邪祟啊?”她说着就要下跪,被轩辕伸手拦住。

“不是邪祟,是食积生热,热极动风。”轩辕一边说,一边让弟子取来早已备好的钩藤。那钩藤是前几日刚从山涧边采来的,嫩绿的茎上还带着细小的钩刺,散发着清苦的气息。他取了一小把,吩咐道:“用沸水冲泡,待温后给孩子灌下去。”

又转身对另一个弟子说:“去取蝉蜕来,要完整的,带翅膀的。”

弟子应声跑去药柜,很快捧着几片半透明的蝉蜕回来。那蝉蜕轻薄如纱,在晨光中几乎能透光,轩辕拿起一片,用手指捻了捻:“这东西能疏散风热,定惊安神,对付孩童惊风再合适不过。”他将蝉蜕撕碎,放进陶碗里,又加了少许蜂蜜,用温水调开,“等钩藤水灌下后,再把这个喂给他。”

看着弟子小心翼翼地给孩子喂药,轩辕才转向那妇人,语气缓和了些:“孩子近日是不是常常腹胀?夜里睡觉也不安稳,总爱蹬被子?”

妇人愣了一下,随即连连点头:“是啊是啊!先生怎么知道?他这几日确实不爱吃饭,肚子胀得像个小鼓,夜里还总哭醒……我以为是天热闹的,没当回事。”

“孩童脾胃本就娇嫩,如刚发芽的幼苗,经不起暴饮暴食。”轩辕指着院角那几株刚出土的豆苗,“你看这豆苗,浇水太多会烂根,施肥太浓会枯苗,孩子吃饭也是一样的道理。”他顿了顿,又说,“那黍米糕本就不易消化,还是隔夜的,积在肚里生了热,热往上冲,就惊动了肝风,才会抽搐哭闹。”

妇人听得连连点头,脸上的慌乱渐渐变成了懊悔:“都怪我,总想着让他多吃点长得壮实,没想到反倒害了他……”

“以后给孩子吃东西,要记住‘细、软、温、少’四个字。”轩辕耐心解释,“食物要切得细,煮得软,温度要温和,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凉,每次吃得少一点,多吃几顿。像生冷的瓜果、油腻的肉食,都要少给孩子吃。”

说话间,那孩子的哭声渐渐小了,抽搐也停了下来,脸色虽然还有些苍白,但呼吸已经平稳了许多。喂药的弟子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先生,他好像好多了。”

轩辕走过去,又给孩子把了把脉,脉象虽然还有些快,但已经平稳了不少。他点点头:“嗯,热邪散了些,但积滞还在。”说着,取过纸笔,写下一个方子,“按这个方子抓药,用小米汤煎,每日两次,连服三日。”

方子上写着:炒麦芽三钱,鸡内金一钱,山楂二钱,陈皮一钱。都是些平和的消食理气之药。

“这炒麦芽,”轩辕指着药柜里的麦芽,“是大麦发芽后晒干炒制的,能消米面食积,还能回乳,若是家里有哺乳期的妇人,用量就要斟酌了。”他又拿起山楂,“这山楂红如玛瑙,消肉食积滞最见效,但味酸,不能多放,免得伤了孩子的牙。”

妇人接过方子,小心翼翼地折好揣进怀里,又向轩辕深深鞠了一躬:“多谢先生救命之恩,我记下您的话了。”

“记着就好。”轩辕摆摆手,“回去后多给孩子揉揉肚子,顺时针方向揉,能帮着消化。”他边说边做示范,手指在空气中画着圈,“力度要轻,像抚摸花瓣似的,不能太用力。”

妇人连连应着,抱着孩子千恩万谢地走了。

看着她们的背影,旁边的弟子忍不住问:“先生,您怎么对孩童的病症这么熟悉?好像每种情况都有对应的法子。”

轩辕笑了笑,转身走进医庐,从书架上取下一卷竹简,上面是他最近整理的“小儿方集”。竹简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还有一些简单的图画,画着不同病症的孩童模样。

“你看这里,”他翻开其中一页,“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就像一件精美的陶器,看似完整,实则脆弱,稍有不慎就会损伤。他们的病,大多与饮食、外感有关,不像成人那样复杂,但来势往往更急,稍一耽搁就可能出大事。”

他指着“腹泻”一节:“比如这腹泻,孩童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泻下如注,伴有恶臭,这是湿热;另一种是肚子着凉,泻下清稀,像水一样,这是寒湿。用药截然不同,前者要用清热利湿的药,比如马齿苋、黄连;后者要用温中止泻的药,比如干姜、白术。”

弟子凑近看着,只见旁边还画着两种粪便的样子,虽然简单,却一目了然。“先生,您连这个都画下来了?”

“医者望闻问切,望诊最是直观。”轩辕指着图画,“你看这湿热的粪便,颜色深黄,还带着泡沫;寒湿的就浅淡,像洗米水。孩子不会说话,或者说不清楚,这些细节就是他们的‘语言’,我们得学会听懂。”

他又翻到“惊风”一节,上面详细记录了几种惊风的症状和应对之法:“刚才那个孩子是食积惊风,还有外感惊风,比如感冒发热引起的;有痰热惊风,喉咙里呼噜呼噜响的;还有慢惊风,是长期腹泻、营养不良导致的,那就要用温补的药,比如人参、附子。”

说着,他拿起一旁的钩藤和蝉蜕:“这两味药是治惊风的常用药,但也要看情况。钩藤偏凉,适合热证;蝉蜕性平,无论寒热都能用。若是慢惊风,就得配伍温药,不能单用这两味。”

正说着,又有几个妇人抱着孩子来问诊,有的是孩子咳嗽不止,有的是食欲不振,还有的是夜里哭闹。轩辕一一诊治,开方时都特意叮嘱用法用量,比如“药汤要温凉,不能烫”“每日三次,每次一小勺”“剩下的药渣可以用来泡脚”。

一个妇人问:“先生,我家孩子总爱流口水,下巴都腌红了,怎么办啊?”

轩辕看了看孩子的舌头,又摸了摸他的肚子:“这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口水就多。你回去用炒山药、炒薏米熬粥给他喝,每日一次,坚持几日就好了。另外,下巴要勤擦,保持干燥,可以抹点芝麻油。”

他又对旁边的弟子说:“你记住,给孩子用药,一定要‘轻、巧、灵’,剂量要小,药性要平和,不能用猛药,就像给幼苗浇水,要用细水长流,不能大水漫灌。”

弟子点点头,在竹简上记下:“小儿用药,量宜轻,性宜和,忌猛峻。”

忙碌了一上午,医庐里渐渐安静下来。轩辕让弟子把“小儿方集”抄写几份,分发给部落里有孩子的人家。“这些方子都是日常能用得上的,让大家照着做,能少遭些罪。”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轩辕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看着弟子们在药圃里忙碌,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因为吃多了野果而肚子疼,母亲用热毛巾给他敷肚子,还哼着歌谣哄他。那时部落里没有医生,生病了只能靠老人们的土办法,很多孩子就这样没了。

“先生在想什么?”一个弟子端来一碗凉茶。

轩辕接过茶,喝了一口,清凉的气息从喉咙一直传到心里。“我在想,要是早些年就有这些法子,能多活下来多少孩子啊。”他望着远处玩耍的几个孩童,他们追逐打闹,笑声清脆得像风铃,“医者的责任,不只是治病,更是守护这些幼小的生命,让他们能好好长大。”

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走,我们再去山里看看,有没有适合孩童用的草药,再完善完善这方集。”

弟子们应声跟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轩辕的脚步沉稳而坚定,他知道,这小儿养护的学问,就像这山间的小路,需要一步步去探索,才能走得更宽、更远。而每一个孩子的笑脸,都是他前行的动力。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