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21章 重返岐山,再求教诲

古人的智慧 第121章 重返岐山,再求教诲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121章:重返岐山,再求教诲

晨曦穿透终南山的薄雾,将岐伯的药庐笼罩在一片淡金色的光晕里。轩辕站在药庐前的青石板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中那卷沉甸甸的竹简——里面是他这些时日整理的医案,从神农部落的沼泽腐虫病,到联盟士兵的箭伤感染,密密麻麻记了三十余则。身后,追风不安地用鼻尖蹭着他的衣角,似是察觉到主人心中的忐忑。

“进来吧。”药庐的木门“吱呀”一声开了,岐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麻布长衫,手里还拿着一株刚采来的苍术,叶片上的露珠顺着纹路滚落,在门槛边晕开一小片湿痕。他的眼神依旧清亮,扫过轩辕风尘仆仆的身影时,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轩辕喉头微动,躬身行礼:“师父,弟子回来了。”这声“师父”唤得自然,比当年辞行时的“先生”多了几分亲近与敬重。

岐伯侧身让他进屋,药庐里弥漫着熟悉的药香,比记忆中更浓郁些。靠墙的木架上摆满了陶罐,标签上的字迹是新添的,想来这几年又收了不少新药。屋中央的石案上,摊着一幅尚未完成的经络图,线条比山洞石刻上的更精细,旁侧还标注着细小的符号。

“坐。”岐伯指了指石案旁的蒲团,自己则将苍术挂在屋檐下的横杆上,“看你这样子,不是来叙旧的。”

轩辕在蒲团上坐下,将怀中的竹简小心地放在案上,推到岐伯面前:“弟子筹建医庐,想让联盟的子弟都能学些医道,可越整理医案,越觉自己所学浅薄。就说那沼泽腐虫病,弟子虽用苍耳、苦参治好了表症,却不知这腐虫为何偏在春夏滋生?还有战场上的箭伤,为何同样的清创之法,有人七日愈合,有人却总流脓水?”

他一口气问了十几个问题,语速越来越快,额角渗出细汗。这些疑惑在筹建医庐时愈发清晰——他教弟子辨识草药,却讲不清“为何苍耳能解毒”;他让众人学习隔离之法,却道不明“为何洁净能防瘟疫”。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传承,终究是空中楼阁。

岐伯拿起竹简,没有翻看,反而指着石案上的经络图:“你看这‘手太阴肺经’,从胸口贯到指尖,与你山洞里见的石刻比,少了哪几处拐点?”

轩辕一怔,凝神细看。图中从“中府”到“少商”的线条流畅,确实比石刻少了两处突兀的折角。他忽然想起当年在山洞临摹时,总觉得那两处拐点生硬,如今对照岐伯的图,才恍然:“是……是腋下与肘部的两处?弟子当年以为是刻工失误。”

“非也。”岐伯取过石笔,在拐点处各点了一点,“人体经络如流水,遇阻则弯,遇空则畅。石刻是古法,把气血在骨缝处的滞涩也画了出来,而这图是给初学者看的,需先明其主干,再究细节。”他放下石笔,目光落在轩辕脸上,“学医如观水,先见江河奔涌,再察支流曲直。你如今遇到的困惑,不是学得少,是钻得还不够深。”

轩辕心头一震,想起筹建医庐时,阿木曾问他:“先生,为何麻黄能发汗?”他当时只说“此物性烈”,现在想来,这和“石刻有拐点”的回答又有何异?

“师父,弟子想知道‘所以然’。”轩辕抬头时,眼神亮得惊人,“为何辛味能发散?为何苦寒能清热?为何同样的药,对这人有效,对那人却无用?”

岐伯拿起那株刚挂好的苍术,递到他面前:“你闻。”

轩辕依言深吸,一股辛辣中带着微苦的气味钻入鼻腔,刺激得鼻尖发痒。“这气味……比寻常苍术烈些。”

“此株长在向阳的石缝里,受了三年风霜,”岐伯道,“同是苍术,长在阴沟里的气味淡,只能祛湿;长在石缝里的气味烈,还能散寒。你说,这是为何?”

轩辕默然。他知道生长环境影响药性,却从未想过“为何”。

“天地有阴阳,草木有性情。”岐伯将苍术放回架上,缓缓道,“向阳者多阳刚,能散寒;背阴者多阴柔,能清热。辛味属阳,故能发散;苦味属阴,故能沉降。这便是‘所以然’。”

他走到木架前,取下一个贴着“黄芪”标签的陶罐,倒出几粒淡黄色的种子:“就说你困惑的箭伤愈合,有人气虚,血行无力,再好的清创药也难收口,需加这黄芪补气,方能助肉生长。人有强弱,药有偏性,配伍如调阴阳,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轩辕的手指在案上的经络图上轻轻点着,那些曾经看不懂的符号,此刻仿佛活了过来。他想起母亲附宝的肺虚之症,用润肺草药时加了些温补的生姜,效果果然更好——这不就是师父说的“调阴阳”吗?

“那腐虫……”

“腐虫喜湿恶燥,春夏阳气升发,湿地郁热,正好滋生。”岐伯打断他,语气平淡却字字清晰,“你用石灰驱之,是借阳燥克阴湿;用苍耳敷之,是取其辛散之性,破虫毒之郁。看似两法,实则一理。”

轩辕只觉脑中轰然一声,像是有层窗户纸被捅破了。他之前治病,靠的是经验与记忆,如今听岐伯一讲,才明白这些法子背后藏着共通的道理——顺应天地阴阳,调和人体偏性。

“弟子明白了。”他起身再拜,这次腰弯得更低,“医庐不仅要教‘如何治病’,更要讲‘为何这样治’。”

岐伯颔首,将那卷经络图卷起来,递给他:“这是我近年补全的《经络考》,你拿去看。还有,”他从里屋取出一个更陈旧的木箱,打开时,里面竟是十几卷竹简,“这些是我早年记下的《药性辨》,从阴阳五行讲到五味归经,你若能参透,便知‘所以然’并非难事。”

轩辕接过木箱,入手沉重,不仅是竹简的重量,更是其中承载的智慧。他忽然想起当年在山洞里临摹石刻时,指尖那阵奇异的麻感——或许那时,这阴阳之理就已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师父,医庐建成后,弟子想请您去讲讲经络之学。”

岐伯望着窗外,终南山的云雾正慢慢散去,露出青黑色的山脊。“等你把这《药性辨》讲给弟子们听明白,我再去。”他转过身,目光落在追风身上,老狼正趴在门边打盹,“它倒是比你沉稳。”

轩辕笑了,连日来的焦虑一扫而空。他知道,这次回来,不仅是为了求答案,更是为了找到传承医道的根基。这根基,不在草药的多少,不在医案的厚薄,而在这看似简单的“阴阳”二字里。

三日后,轩辕辞别岐伯。临行前,岐伯将那株石缝里采的苍术给他带上:“医道如登山,每一步都要踩实。你要建医庐,先让弟子们明白‘阴阳’二字,再谈其他。”

轩辕将苍术小心地收进行囊,与《药性辨》放在一起。追风跟在他身后,步伐轻快了许多。下山的路依旧崎岖,但他每一步都走得笃定——他知道,医庐的石基该如何奠基了。

那么,带着《药性辨》与《经络考》回到联盟的轩辕,会如何向弟子们讲解“阴阳”之理?在筹建医庐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因观念不同引发的阻碍?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