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20章 沼泽除虫,草药敷治

古人的智慧 第120章 沼泽除虫,草药敷治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120章:沼泽除虫,草药敷治

晨曦刚漫过神农部落的木栅栏,轩辕已带着三名弟子站在沼泽边缘。露水打湿了他们的麻布裤脚,带着沼泽特有的腥气。昨夜他和神农首领议定的法子,今日就要见真章——驱腐虫、治溃烂,这两步得齐头并进,慢一步都可能让更多族人遭殃。

“阿木,你带二十个族人,把这些石灰粉沿着沼泽边缘撒一圈,尤其是那些积水洼,得多撒些。”轩辕指着身后堆着的白花花的石灰块,这些是昨夜让族人烧石灰石得来的,“记住,撒完立刻退到上风处,别吸进灰气。”

名叫阿木的弟子是神农部落选出来的聪慧青年,眼睛亮得像晨露:“先生,这白灰真能驱虫?”他手里捧着的陶碗里,盛着轩辕昨日从溃烂处挑出的细小虫豸,那虫子在阳光下还在扭动,看得人头皮发麻。

轩辕蹲下身,从沼泽边掬起一捧水,水色浑浊,隐约能看到水底的腐叶。他将一点石灰撒进去,水面立刻泛起细密的泡沫,那些原本在水中游动的小虫瞬间蜷成一团。“你看,”他指着水面,“腐虫喜阴湿,怕燥烈,石灰能让水变‘烈’,它们自然存不住。”

阿木看得直点头,转身招呼族人搬石灰。轩辕又转向另两名弟子:“阿禾,你带些人去采苍耳和苦参,越多越好,注意苍耳的刺,别扎到手。阿石,你去搭十个草棚,就在离沼泽远些的空地上,让患者都搬过去住,旧住处用艾草熏一遍。”

“先生,为啥要搬住处?”阿石挠着头问,他性子憨直,手上还缠着昨天帮患者处理溃烂时蹭到脓血的布条。

“那些虫豸可能藏在患者的衣物、草垫里,”轩辕解释道,“换个干净地方,才能断了病根。记住,患者的旧衣物都拿到河边用沸水烫过再晒,不可马虎。”

吩咐完这些,轩辕径直走向临时安置患者的山洞。洞口挂着的藤蔓蔫蔫的,显然许久没人打理。刚走到洞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压抑的呻吟声,像有无数根针在扎人心。

山洞里光线昏暗,十几个患者或躺或坐,身上的麻布衣衫都被抓得破烂,露出的皮肤上布满红疹,有的已经被挠破,流出淡黄色的脓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又腥又臭的味道。一个老者正佝偻着背,用脏兮兮的手使劲抓着小腿,抓过的地方立刻渗出鲜血,和脓水混在一起。

“老人家,别抓。”轩辕快步上前,按住他的手。老者抬起头,眼窝深陷,眼球上布满血丝,看见是轩辕,浑浊的眼睛里才透出点光:“轩辕先生,实在太痒了,像有无数小虫子在肉里爬……”

轩辕拿出随身携带的陶瓶,里面装着昨晚熬好的淡盐水,他倒在麻布上,轻轻擦拭老者的溃烂处。老者疼得龇牙咧嘴,却强忍着没动:“先生,您尽管治,我能受住。”

“忍过这几天就好了。”轩辕一边擦一边说,“这些溃烂处不能再碰脏东西,否则会烂得更深。”他注意到老者身边放着个陶罐,里面是没喝完的糊糊,“老人家,这几天别吃生的、冷的,喝些温热的米粥,对身子好。”

正说着,洞外传来脚步声,阿禾带着几个族人背着满满一筐苍耳和苦参进来了。苍耳的绿叶子上挂着晨露,顶端结着带刺的果实;苦参的根须粗壮,断面是黄白色的,散发着一股苦丝丝的气味。

“先生,采回来了。”阿禾把筐子放在地上,额头上全是汗。

轩辕点点头,让族人在洞外支起三个陶釜,一个煮苍耳叶,一个煮苦参根,还有一个烧着沸水,里面泡着干净的麻布。“把苍耳叶煮到水变绿,苦参根煮到水发苦,然后倒在陶盆里,晾到不烫皮肤的时候再用。”他指挥着,“阿禾,你教大家怎么敷药:先用温盐水擦干净溃烂处,再用苍耳叶的绿水擦红疹,最后把苦参根捣成泥,敷在破口上,用干净麻布包好。”

一个中年妇人捂着胳膊哭起来:“先生,这法子真能好吗?我家男人昨天已经开始发烧了……”她旁边躺着个汉子,脸色潮红,呼吸急促,显然是感染加重了。

轩辕摸了摸汉子的额头,滚烫。他眉头微蹙,从行囊里取出一个小陶罐,里面是他从终南山带回来的退烧药草粉末。“把这个混在温水里给他灌下去,”他对妇人说,“再用温水擦他的额头、脖子、腋下,帮他退热。”

妇人半信半疑地照做了。轩辕又走到其他人身边,一一查看他们的伤势,有的红肿严重,有的已经开始结痂。他发现一个孩童的手腕处溃烂得最厉害,几乎能看到里面的红肉,孩子疼得直哭,母亲抱着他,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

“让我看看。”轩辕轻声说。母亲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孩子的手递过来。轩辕仔细检查后,心里咯噔一下——这伤口已经有些发黑,怕是要生坏疽。他立刻让阿禾取来最浓的苦参水,又拿出自己备用的石针,在火上烤了烤。

“孩子可能会疼,你抱紧他。”轩辕对孩子母亲说。他先用苦参水反复冲洗伤口,然后用石针小心翼翼地挑去发黑的腐肉。孩子疼得放声大哭,母亲紧紧抱着他,自己也泪流满面,却死死咬着牙没让自己出声。

周围的患者都安静下来,看着轩辕专注的神情,连呻吟声都低了下去。阳光从洞口斜射进来,照在轩辕额头上的汗珠上,像撒了一层碎金。他挑完腐肉,又敷上厚厚的苦参泥,用麻布仔细包扎好,才松了口气:“这孩子得格外注意,每半个时辰换一次药,若有发烧就立刻告诉我。”

孩子母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个响头:“多谢先生,多谢先生……”

轩辕连忙扶起她:“快起来,治病救人是分内事。”他站起身,只觉得腿都麻了,原来不知不觉已经蹲了一个多时辰。洞外传来阿木的声音:“先生,石灰撒完了,沼泽边起了好多泡泡!”

轩辕走出山洞,阳光有些刺眼。阿木正站在沼泽边,指着水面给族人看:“你们看,那些小虫子都浮起来了,白花花的一片!”

轩辕走过去,果然见水面上漂着一层死去的腐虫,原本浑浊的水似乎都清亮了些。风一吹,带着石灰的干燥气息,驱散了不少沼泽的腥气。“不错,”他点点头,“明天再撒一次,连续撒三天,应该就能除干净了。”

这时,阿石跑了过来,脸上带着喜色:“先生,草棚搭好了,艾草也熏上了,患者家属正帮忙搬东西呢。”

轩辕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远处的空地上果然立起了十个草棚,草棚顶上冒着淡淡的青烟,那是艾草燃烧的烟气。几个族人正搀扶着患者往草棚走,虽然走得慢,但脸上都带着点希望的神色。

“好,”轩辕心里踏实了些,“下午我去草棚那边看看,你们先把药敷完,有任何情况立刻报给我。”

接下来的两天,轩辕几乎没合过眼。白天在草棚和沼泽边两头跑,查看患者的伤势,调整用药的分量;晚上就在临时搭起的营帐里整理医案,把腐虫的形态、苍耳和苦参的用法、石灰驱虫的剂量都一一记在竹简上,旁边还画了简单的图样,方便弟子们学习。

第二天傍晚,阿木兴冲冲地跑来:“先生,您快去看看!那个发烧的汉子退了烧,能坐起来喝粥了!”

轩辕跟着他跑到草棚,果然见那中年汉子正坐在草垫上,由妇人喂着喝粥,脸色虽然还有些苍白,但眼神已经清明多了。见轩辕进来,他挣扎着要起身,被轩辕按住:“躺着吧,刚好转,别乱动。”

“先生的药真神,”汉子声音还有些虚弱,却透着感激,“昨天烧得迷迷糊糊,以为再也醒不过来了……”

轩辕检查了他胳膊上的溃烂处,原本红肿的地方已经消了些,脓水也少了,结痂的边缘泛着健康的粉色。“再敷两天药就差不多了,”他笑着说,“以后离沼泽远点,尤其是雨后,那时候虫豸最多。”

走到另一个草棚,那个手腕溃烂的孩童正在母亲怀里玩耍,小脸上有了血色,手腕上的包扎布虽然还在,但已经看不到渗出来的脓血。母亲见轩辕进来,连忙让孩子道谢,孩子怯生生地说了句“谢谢先生”,逗得周围的人都笑了。

最让人惊喜的是那个抓挠小腿的老者,他正坐在草棚外的石头上晒太阳,小腿上的红疹消退了大半,剩下的也变成了暗红,不再流脓,只是还有些脱皮。“先生,您看,”他高兴地指着腿,“不痒了,真的不痒了!”

轩辕看着这一切,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他想起岐伯说的“医道在仁心”,此刻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不是治好多少人,而是让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人重新看到希望,这才是医者的本分。

第三天清晨,神农首领带着几个长老来了。首领看着草棚里逐渐好转的族人,又看了看沼泽边已经清澈了不少的水面,眼圈有些发红。他走到轩辕面前,深深一揖:“轩辕先生,大恩不言谢。神农部落欠您的,这辈子都还不清。”

旁边的长老也跟着作揖,声音里带着哽咽:“我们一开始还怀疑您的法子,是我们糊涂……”

轩辕连忙扶起他们:“首领言重了,我只是做了医者该做的事。再说,联盟本就是一家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他顿了顿,又说,“不过这沼泽的虫豸虽除了,但根源还在,最好在沼泽边种上些艾草、苍耳,这些草药的气味能驱虫,也能提醒族人此处危险。”

神农首领连连点头:“都听先生的!我这就让人去办。”他转头对身后的族人说,“把部落里最好的兽皮、最饱满的谷种都拿来,送给轩辕先生和他的弟子们!”

“首领不必如此,”轩辕摆手,“我只希望你们能把这次治病的法子记下来,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知道该怎么应对了。阿木他们已经学了些皮毛,往后让他们多练习,慢慢就能独当一面。”

阿木和其他弟子听到这话,都挺直了腰板,眼里满是自豪。他们知道,先生这是把传承医道的担子交到了他们肩上。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照在草棚上,也照在每个逐渐康复的族人脸上。轩辕站在草棚边,看着弟子们在给患者换药,动作虽然还有些生涩,但已经有模有样。阿木正拿着竹简,认真地记录着患者的恢复情况,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像在谱写一首关于希望的歌。

神农首领走到他身边,手里捧着一个陶瓮:“先生,这是我们部落酿的米酒,不成敬意。您尝尝。”

轩辕接过陶瓮,打开盖子,一股醇厚的酒香飘出来。他舀了一勺,抿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一直流到心里。“好酒,”他赞道,“比我们部落酿的烈。”

首领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先生若是喜欢,我让人多备些,您带回去。说真的,先生,您不仅救了我们族人的命,更让我们明白,很多病痛不是什么鬼神作祟,是能靠自己的双手治好的。”

轩辕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山峦下,是联盟各部落的土地。他想起岐伯赠给他的《黄帝内经》,想起那些还没写完的竹简,想起战场上那些等待救治的伤员,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愿望——他要把这些医道传遍联盟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人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与疾病抗争。

“首领,”他转过头,眼神坚定,“等处理完这里的事,我想在联盟里建一座‘医庐’,专门教各族子弟学医,您看如何?”

神农首领眼睛一亮,拍着大腿:“好啊!我们神农部落出土地、出人力,一定把这医庐建得结结实实!”

风吹过草棚,带着艾草和草药的清香,也带着远处沼泽边新生的泥土气息。轩辕知道,这只是开始,联盟的路还很长,医道的传承也还很长,但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总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那么,轩辕的“医庐”能顺利建成吗?在筹建医庐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阻碍?且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