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配件厂齿轮试产成功
厦门到县城的距离足有两千公里,火车哐当哐当跑了整整28个小时。直到第二天下午3点,列车才缓缓驶入县城火车站。好在出发前,毕庶模在厦门车站的公用电话亭给仲昆发了传呼,告知了到站时间。
刚走出车站出口,他便一眼望见远处的仲昆,正笑着朝他挥手。一路的疲惫,在看见那道身影的瞬间,消散了大半。
仲昆驾着车,将毕庶模从车站接上车,方向盘一打便朝着配件厂的方向驶去。车窗映着路边掠过的树影,车厢内的气氛却因仲昆的话语渐渐凝重起来。
“毕师傅,昨天和您通完电话,我立马就往齿轮厂铸造车间跑。”仲昆目视前方,声音里带着几分懊恼,“那会儿白班刚结束,二班还没开工,车间里空无一人。我在老李师傅的工具箱上看到个木箱,打开竟是半箱牛皮纸包的焦炭,就顺手装走了两包。”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今天上午我去了配件厂,和夏师傅用这焦炭又开了一炉。我离开时车工刚上手,他说这次工件的硬度远超45号钢,快赶上T8、T10钢的火候了。这事都怪我,明明之前见过老李师傅往炉子里投焦炭,操作时却偏偏漏掉了这个关键环节。”
“仲昆,这事儿怨不得你。”毕庶模侧过身,语气沉稳地解释,“我和夏师傅在这行摸爬滚打多年,当初工件出现倒齿,本该第一时间想到是钢火不足。以前用火炉炼钢,炉火本身含碳,不用单独加碳;但这次用的是电炉,必须单独加碳才能保证硬度,这是行业里的基本常识。”
仲昆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眉头微蹙:“那我父亲给的配方里为什么没写碳?难道是故意遗漏的?”
“你可别冤枉你父亲。”毕庶模摆了摆手,耐心拆解其中关键,“要是把碳写在料单里,你投料时一起倒进去,铁水还没熔化,碳早就被烧得一干二净,和没投没两样。这配方里的门道,藏的都是多年的经验啊。”
对话未尽,仲昆驾驶的车辆已稳稳拐进配件厂大院。毕庶模随手将旅行包搁在办公室角落,便与仲昆一同迈向大车间加工区。
车间内机器轰鸣,夏师傅已将今日待加工的20个料坯全部装上机床。二人走近珩齿机时,进度已然明晰:5件成品已加工完毕,另有5件刚完成淬火工序。仲昆俯身拣起两件加工好的齿轮,低声说道:
“这两件我明天一早送拖拉机厂做实验,得确保精度没问题。”
穿过加工区,两人步入翻砂车间,夏师傅正忙着收尾——剩余10个齿轮的淬火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准备转运至珩齿机进行最后一道工序。见二人到来,夏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点头示意进度正常。
片刻后,毕庶模、仲昆与夏师傅三人一同回到办公室。刚落座,毕庶模便率先开口,汇报起金华、厦门之行的细节。
“今年7月,仲明去过厦门大学,专门做了伞齿轮的成分分析。”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仲昆微变的神色,继续说道,“他回来后,你父亲就知道配方保不住密了——毕竟花1千元就能测定成分。也正因如此,他才提前把配方告诉了永明,害得你花的10万元打了水漂。”
话音刚落,办公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毕庶模紧接着又抛出另一件事:“还有,今年3月仲明去长沙参加过一场齿轮研讨会,会上认识了东风厂的陈工,才知道厦门大学能测合金钢成分。这些事,你父亲从没跟你提过吧?”
仲昆握着齿轮的手微微收紧,眉头紧锁。毕庶模见状,压低声音补充道:
“这说明你父亲早对你有防范,只是没公开表露而已。你想另起炉灶的心思,他恐怕早就觉察了。往后我们说话办事,可得加倍小心谨慎,别露了风声。”
三人会的最后,毕厂长的声音在不大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人,沉声道:“上次试制失败的原因,主要责任由我承担,这是一个低级错误。
话音稍顿,他看向一旁的夏师傅:“夏师傅也有一定的责任,作为铸造业的前辈,这是不该犯的错。”随后,他话锋一转,明确为仲昆开脱:“至于仲昆,他对金属结构是门外汉,不该由他承担责任。股东们可以研究,罚我和夏师傅多少,我们都愿接受。”
简短的三人会议结束,仲昆揣着两个待试验的齿轮,匆匆赶回城里。晚饭时,岳父一眼就看出他眉宇间的忧心忡忡。饭后,岳父将他叫进书房,寥寥几句问清毕庶模去厦门的情况。
当听闻厦门大学仅需一千元就能精确测定配方成份时,岳父忽然话锋一转,语气凝重地提醒仲昆:“你父亲早知道厦门大学能测定合金钢配方,才特意把配方交给你,这份精明常人难及。你和他交手,很难有胜算。”
他顿了顿,眼神严肃起来:“如果你的事业不对齿轮厂构成威胁,他会百倍支持你,哪怕割块肉都舍得;可一旦你的事业危及齿轮厂生存,你们之间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绝非危言耸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