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 另起炉灶
8月19日早上,仲昆一进办公室就对廷和说:“我那朋友把信写好了,我今早去拿。取了信下午就走,上海真如到烟台的火车正好路过莱阳。”
8月21日,仲昆、苏达成乘上海坐真如到烟台的281次列车抵达了烟台。这个城市是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风里带着海的潮气,天朗气清的,四季分明,夏天不闷得慌,冬天也不冻得钻心,倒是个舒服地方。他同一起来的苏达成心里盘算着,这趟烟台之行,可得有个好结果。
会议选址烟台东山宾馆,临海的环境本应让参会者倍感惬意,会议前夕烟台遭遇的台风却给行程添了波折。东北的代表们无法搭乘海轮,只能辗转坐火车经天津绕行,最终按时抵达会场——这份对技术交流的热忱,成了会议伊始的动人注脚。
海风轻拂的东山宾馆,因一场聚焦齿轮技术的研讨会更添专业气息。此次会议由郑州机械研究所齿轮室主任许洪基主持,孟惠荣、秦大同等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受邀出席,百余位来自全国100多家齿轮相关研究所及大厂技术部门的代表齐聚,共赴这场技术交流之约。
研讨会为期两天,核心议题清晰聚焦:一是交换论文,让最新研究成果在行业内流动;二是探讨技术难点,众人拾柴拆解齿轮领域的“硬骨头”。会场内,专业讨论的氛围浓厚,既有专家对前沿技术的深度剖析,也有企业代表结合生产实践的问题反馈。
参会的齿轮厂也抓住交流契机,纷纷散发产品样本与名片。对齿轮专业知识尚属“门外汉”的仲昆和苏达成,虽在理论探讨中难插言,却敏锐地捕捉到信息价值——两人收集了不少样本与名片,仲昆还向几家厂家索要了齿轮样品,悄悄为后续了解行业动态攒下“素材”。
小组讨论采用分片形式,山东、江苏、河北的代表同组交流。这一安排恰好让仲昆遇上了莱阳拖拉机厂的参会代表——销售科钟科长,而钟科长正是苏达成前几年的老相识。旧识新遇,交流更显顺畅。仲昆趁机递上自己临行前赶印的名片,也收下了钟科长的联系方式,还特意拿出两件2956号齿轮,委托钟科长带回厂测试。只是他留的联系方式,是贸易公司的电话。
两天的会议紧凑落幕,会务组按惯例在第三天组织代表前往蓬莱阁旅游。但仲昆和苏达成对旅游兴致不高,便请会务组帮忙订了22号晚上283次烟台到上海真如的卧铺票。23日上午,两人已顺利返回县城,这场始于技术交流的行程,在满载信息与样品的收获中画上句点。
仲昆踩着暮色进了岳父家的家门时。苏达成那句“各走各的路”还在耳边萦着,他却没先回齿轮厂,径直往这边来了。有些事,总得先跟岳父递个实底。
书房的灯亮着,岳父正坐在竹椅上。见他进来,没起身,只抬了抬下巴:“烟台那头,咋样?”
仲昆拉了张凳坐下,先叹了句:
“跑这一趟,收获不大。”
他挠了挠头,语气里带点涩:
“齿轮这行业水太深,我在那边听了两天,跟听天书似的,根本听不懂。就硬记了几个名词,什么齿根、齿尖、齿径,再细问就懵了。要真搞厂子,看来得先找几个行家来才行,不然就是瞎撞。”
岳父“嗯”了一声:“所以我一开始就让你抓住毕庶模,他是搞齿轮的老行家。永明那边你没抓得住,这不全怪你,人各有心思。”话锋一转,他看向仲昆:“翻砂厂的工人,你能抓住几个?”
仲昆愣了愣,想起翻砂厂里那些熟面孔,试探着问:
“闵科长这个人怎样?我看他说话办事利落,估计能带动几个人来。”
“那不行。”岳父一口否了,“他是搞销售的,齿轮生产那套他不懂。再说,他能带的人,早让你父亲挑走了。”
屋里静了片刻,只有墙角座钟的滴答声。岳父忽然把话题转了向:
“可以从你们前几天去的铸造厂入手,那边有几个老师傅靠得住。我们这几天抽个空去那厂子看一看,你也跟着待一两天,摸摸铸造厂的底,看看哪些人能用,哪些设备趁手。”
仲昆心里松了口气,点头应下:“成,我听您的。”
第二天一早,仲昆没敢耽搁,径直回了齿轮厂。父亲正在办公室翻账本,见他进来,把笔一放:
“莱阳回来了?情况咋样?”
“还算顺。”仲昆往前凑了凑,回话时尽量拣实在的说,
“我朋友的亲戚是厂里的车间主任,托他搭了线。我们俩一起请了销售科的钟科长吃了饭,我把咱们的电话给了他,还送了两个2956号齿轮过去。他答应先试用,有信了就给咱们回。”
父亲点点头,又问:“他们的电话号码你留了没?”
仲昆心里咯噔一下,脸上有点发烫,低声道:“当时吃饭闹忙,忘了问了。我手里只有那个车间主任的电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