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车削齿轮坯料
上班铃声渐渐消散,仲明夹着图纸匆匆推门;晓芬将工作帽往头上一扣,马尾辫从帽檐下俏皮地探出;小白抱着砂型模具图纸;最后赶到的仲伟正系着工装纽扣。而廷和早已端坐在办公桌前,保温杯里的茶叶在热气中舒展沉浮。
"除仲昆永明外人都到齐了,现在开班前会。"
廷和翻开笔记本:“先宣布个任命,厂部决定,仲伟任质量检查员,明天去拖拉机厂学习齿轮检测,一周后回厂上岗。小白继续砂型制作,今天仲昆把另外两套蜡模取回来,争取这周砂型日产量破120个。"
话音刚落,小白立刻挺直腰板:"保证超额完成!不过现在蜡模砂箱和货架都吃紧,再多生产就没地儿放了。"他的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卷尺,那是常年测量砂型尺寸留下的习惯。
廷和指了指窗外:
"办公室这排还有闲置的屋子,收拾一间当仓库。"
旋即转向晓芬,"今天把剩下16个齿轮毛坯车完。要是仲昆能把南京学习的工人带回来,就试试滚齿机加工。"
班前会结束,廷和与晓芬并肩走向车间。车床前,前两天粗加工的齿轮毛坯还卡在卡盘上,金属表面残留着粗粝的切削纹路。晓芬将新磨的端面车刀精准地安装在刀架上,眯起眼睛调整角度,金属与金属碰撞发出清脆的咔嗒声。
随着车床嗡鸣启动,主轴带动毛坯飞速旋转。晓芬双手在操作杆上灵巧舞动,中滑板与小滑板配合着缓缓推进,车刀刚触及工件,银白的切屑便如瀑布般飞溅而出。她紧盯切屑形态——当卷曲的切屑呈现完美的银白色螺旋时,若颜色发蓝或形状异常,立刻微调进给量。
接下来是车削外圆。晓芬根据齿轮坯的尺寸要求,合理选择了切削深度和进给量。她再次调整主轴转速,使其与切削参数相匹配。然后,通过操作大滑板和中滑板,控制车刀沿着工件的轴向和径向移动,开始对外圆进行车削。在车削过程中,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停机,使用卡尺测量外圆的直径,确保尺寸精度在公差范围内。随着车刀的不断切削,工件的外圆逐渐接近设计尺寸,表面也变得更加光洁。在精加工过程中,她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次切削都小心翼翼,不断地测量和调整,力求将齿轮坯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控制在最佳状态。随着车刀的持续雕琢,原本粗糙的毛坯渐渐蜕变成泛着冷光的精密部件,外圆表面倒映出她专注的眼神。
加工车间内,机器的嗡鸣似一首低沉的序曲,廷和站在车床旁,目光在晓芬娴熟的操作与腕间手表的指针间来回游移。当晓芬轻巧地取下第一个工件,廷和喃喃自语:
“8分40秒,每小时最少可加工6件。”
就在这时,永明推开车间大门,急匆匆的快步走到廷和面前:
“师傅,两套蜡模已做好,我带过过来。”
说着,高高举起手中的帆布袋,帆布下蜡模的轮廓隐约可见。廷和目光沉稳的说:
“你给小白送过去,待会儿仲昆如果能把南京的工人带过来,你协助他们把两台机床发动起来。如果电器没有问题,你带仲伟去你们厂,安排他到检测室学习一周,主要掌握各种仪器仪表使用,下周回厂检验产品。”
永明领命而去,很快将蜡模送到精密制造交给小白后返回。几乎与此同时,仲昆领着两名工人踏入车间。一见到廷和,仲昆赶忙领着工人上前,脸上带着歉意:
“今天是星期一,路上人多有点儿堵,我已经将他们的行李送到了宿舍里。到办公室看不到你,估计你在这里。”
接着,他向双方介绍起来,“这是我父亲,杨厂长。”又指着身旁的工人说,“这是开滚齿机的铣工刘大军,那一位是开珩齿机的磨工吴宏。”
廷和即刻吩咐站在旁边的仲伟:
“带他们俩人去仓库领两套工作服。”
不到一刻钟,两位工人身着崭新的工作服回到车间。廷和将目光投向刘大军,询问道:“你今天先试试车,看能不能加工齿轮。”刘大军自信满满地回应:“我在南京学的就是这台机器。试车前我要调一下机床的水平。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启动机床,要添加一点机油,使机器运行一小时。就到了中午。如果顺利的话,午饭后就可以进行加工。在南京临走时。销售科的王科长送了我4套滚刀。一种齿轮两套。”
说罢,便和一同前来的徒工投入到机床调试中。
另一边,廷和、永明与吴宏来到珩齿机旁。吴宏主动汇报:
“刚才你们研究滚齿机时我就检查了珩齿机。机床安装时水平调的不错,我进行了一点微调。机床我也启动了一下,电器没有问题。上午,我和徒弟把机床擦一擦,把周围环境打扫干净,下午试试车,让它运转一段时间。”话语间透着对工作的细致与负责。
廷和俯身仔细观察着几台机床的电器,指示灯规律闪烁,线路运行平稳,电器运转正常。他转头看向永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