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康熙正史 > 第444章 多尔衮的决定

康熙正史 第444章 多尔衮的决定

作者:洗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9:23:23

面对未知的命运,吴三桂决定不再前往北京,而是选择反抗李自成。

当然,吴三桂也清楚地意识到,李自成只不过是一个土匪而已。

他心里很清楚,李自成并没有对手下士兵进行约束和管理,导致他们肆意妄为、欺压百姓。

他意识到,这样的政权注定无法长久,必然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于是,吴三桂毅然决然地返回山海关,并决定背叛李自成。

然而此时的山海关已经有李自成派遣的唐通驻守。

吴三桂带领着四万大军抵达山海关后,与唐通的八千士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

五月九日,唐通的八千士兵全军覆没,吴三桂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山海关。

在此期间,吴三桂还成功招安了将近一万名士兵。

如今,吴三桂手握五万大军,但对外宣称拥有十五万大军。

就在这一天,吴三桂在演武场举行誓师大会,将李自成的使者李甲的首级作为祭品悬挂在军旗之上。

同时,另一名使者陈乙则被吴三桂割去了双耳。

随后,吴三桂写下一封信,命令陈乙转交给他的父亲吴襄。

这封信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父子关系断绝信”。

吴三桂是这么说的:“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请自今日。”

事实上,吴三桂自认为这封信写得十分巧妙,但实际上却成为了导致他父亲死亡的导火索。

从表面上看,这封信似乎是吴三桂对父亲投降行为的严厉谴责,并宣布与其断绝关系。

但实际上,这封信是专门写给大顺政权看的,旨在保护他的父亲。

信中甚至说出了极端的话:“无论你们是砍掉吴襄的头颅,还是将他放入油锅中炸死,都与我无关。”

其真实意图是希望李自成不会杀害他的父亲。

当这封信被送到京城时,李自成愤怒至极。

他意识到,他和吴三桂之间必有一场决战。

五月十八日,李自成亲自带领七千名先锋军,随后还有二十万大军紧跟其后,气势磅礴地朝着山海关进发。

李自成渴望通过这场战斗一举消灭吴三桂,从而稳定中原局势。

然而,李自成并不是带着全部军队前往山海关的。

他带着大明朝的三位皇子,正是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以及四子永王朱慈炤。

李自成不仅将这三位皇子当作人质,还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一同带来了。

李自成心里清楚,吴三桂之前的那封信,实际上是为了保护他的父亲。

如今,李自成手握如此众多的人质,自以为吴三桂必然会乖乖就范。

北京到山海关的距离仅有区区350公里,但李自成的先锋部队却走了整整九天之久。

在这九天里,李自成每天都会给吴三桂写信劝降。

吴三桂同样也回信,表示愿意投降,并提出了一系列条件。

此外,吴三桂还派遣了六名使者前往与李自成谈判。

而这六位使者,成功地拖住了李自成长达九天。

就在这九天的时间里,吴三桂暗中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吴三桂心里清楚得很,凭他手下那五万大军,绝对不是李自成的对手。

那么,他该怎么办呢?他又有什么计划呢?

走投无路的吴三桂,想出了一个办法——借兵。

向谁借呢?自然是向大清借兵。

当时,大清国的皇太极刚刚去世,顺治帝才刚即位。

而此时的大清国,实际掌权者是摄政王多尔衮。

于是,吴三桂给多尔衮写了一封信。

“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吴三桂给多尔衮写的这封信,出自于《清世祖实录》。

吴三桂在信中慷慨陈词:“乞念吾乃亡国之孤臣,忠义之语发自肺腑,望速选精兵,如利剑直入中协、西协。

三桂愿亲率所部,与诸军合兵一处,直抵都门,将那流寇于宫廷中剿灭,以彰显大义于华夏。

如此,则我朝报答北朝之恩,岂止是区区财帛?必将割地相酬,绝不食言!”

吴三桂的这封信,乃是借兵的信。

吴三桂承诺,只要帮助我打败李自成,我大明将割地给大清。

到时候我大明位于长江以南,都城金陵。

长江以北,尽归于大清。

吴三桂信中也写道,让清军从中协喜峰口、西协古北口入关,直接进攻北京城的大顺军。

而吴三桂在东协山海关出兵,与大清夹击李自成的大顺军。

就在此时,多尔衮已经接到了吴三桂借兵的信。

多尔衮看完书信之后冷笑一声:“这吴三桂狼子野心!他哪里是要向我们借兵,分明是想利用我们来对抗李自成。他以为我们会轻易上当吗?”

多铎问道:“吴三桂此举不正是与我军路线相同?正好与我军夹攻李自成?”

多尔衮摇摇头:“你太天真了。李自成攻占了北京,我们也得到了消息。

现在吴三桂占据了山海关,我们必须小心应对。

如果我们贸然行动,可能会陷入李自成的陷阱。”

原来,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后,多尔衮得知了这个消息。

由于吴三桂占据了山海关,多尔衮决定分兵两路,一路从古北口入关,另一路从喜峰口入关,试图进入大明的土地,寻找战机。

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称为三协。

然而,多尔衮深知这一策略存在巨大风险。

多尔衮又是冷哼一声:“若我大清二十万大军自古北口和喜峰口入关,届时李自成在山海关的二十万人,与北京城的八十万人正好夹攻我军,我军危矣。”

多铎瞪大了眼睛:“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弃吗?”

多尔衮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当然不会。我们要改变策略,让吴三桂成为我们手中的棋子。

他不是想要借助我们的力量吗?那就让他如愿以偿,但同时也要让他付出代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