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康熙正史 > 第345章 康熙九年科举

康熙正史 第345章 康熙九年科举

作者:洗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9:23:23

他这一年中,就认识了这两位士子。

由于二人的学问,以及思想,受到了康熙的高度认可。

且二人的品行也是不错。他很期待这二人,是否能中进士。

陈梦雷和李光地都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但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贿赂考官。

因此,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参加科举。

然而,就在阅卷官们忙碌的时候,一场阴谋正在悄悄酝酿。

有一些人想要利用科举这个机会谋取私利,他们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让自己支持的考生中榜。

这些人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也损害了国家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但是,康熙皇帝对此一无所知。他仍然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科举结果的公布,相信着这次科举将会选出真正的人才。

康熙九年二月二十日,康熙皇帝在皇宫内殿召见了主考官魏裔介、副考官蒋鼎慈、王清、田逢吉四人。

“诸位爱卿,朕知道你们最近一个月都非常忙碌,朕也看到你们几位都变得消瘦了不少!辛苦了!”康熙皇帝一脸关切地对他们说。

魏裔介赶忙拱手行礼道:“多谢皇上的厚爱和关心!臣等为朝廷开科取士,虽辛苦,但也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所以不觉得累。”

康熙皇帝满意地点点头,又问道:“不知今年学子们的答卷情况如何?大概有多少人能够进入殿试呢?”

魏裔介回答道:“启禀皇上,目前誊卷工作已经完成了五天,阅卷再有五天就可以结束。然后我们会进行封卷、核对考生姓名等程序,预计在二月二十八日,可以确定入围殿试的名单。经过复核后,三月初四日便可以举行传胪大典。”

康熙皇帝听后,微微点头表示满意,并嘱咐他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份答卷,确保公正公平地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他还强调了科举制度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考试,能够选拔出更多有才华、有品德的官员,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魏裔介说完后,现场一片寂静,众人都在思考他话中的含义。

他并没有直接提及学子们的考试情况和人数,而是详细地讲述了考试的流程,如誊卷已经完成等细节。

这种做法让人感到疑惑,但也显示出他对这次考试的重视和严谨态度。

事实上,清朝的科举制度沿用了唐宋明时期的糊名誊录之法。

这个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太宗贞观年间。

当时,录取的进士多为世家子弟,而普通学子尽管参加了科举,但因未向世家送礼或遭其打压,常无缘中举。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人提出了糊名法,即把考卷上的姓名遮盖起来,以防止考官认出考生身份并作弊。

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世家子弟的优势,让更多普通士子有机会脱颖而出。

所以说,在李世民统治下的唐朝,社会发展得非常繁荣昌盛。

而到了宋朝景德二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叫做“誊录法”的方法。

这个方法呢,就是先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然后让专门的官员用红笔把试卷重新抄一遍。

这个红笔抄出来的试卷,就叫“朱卷”,而原本考生自己写的那份试卷,就被称作“墨卷”。

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是担心阅卷的官员认出考生的笔迹来。

而且,抄完之后,还会有专人去检查有没有错误或者作弊行为。

这样一来,抄卷的人不知道这份试卷是谁的,阅卷的人也不知道。

只有当所有环节都确定这份试卷没有问题后,才会反过来去找考生的名字,看看谁被录取为进士。

经过层层筛选和审核,最终那些被选中的考生,再经过批次号核对完姓名之后,他们的试卷就会被送到朝廷,被赐予进士及第的荣誉。

事实上,在科举考试的阅卷环节中,主考官、同考官和内监视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牵制和监督的关系。这种机制旨在确保评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避免任何一方的偏见或不当行为对考生造成不公正的影响。

康熙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他语气坚定地说道:“很好,这次科举考试是朕的第三次了,务必要选出一些优秀的人才来!”

魏裔介恭敬地回答道:“回禀皇上,今年共有两千四百名士子参加考试,根据目前的考卷情况来看,能够入围的已经占了十分之三。”

康熙听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心中暗自思忖着:“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毕竟每次科举都是一次激烈的竞争。而且,按照这样的趋势,今年很有可能会打破清朝的进士纪录呢。如果按照十分之三计算,那岂不是有六百人之多?”

想到这里,康熙不禁感到一丝兴奋和期待。

魏裔介看到康熙的表情变化,嘴角也浮现出一抹笑意,他继续说道:“皇上,康熙三年的登科人数为二百人,而康熙六年则有所减少,仅有一百五十五人。然而,根据目前的情况推断,康熙九年的登科人数将会大大超过以往,预计六百多名贡生会增加至少几十名进士。”

康熙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喜悦之色,他深知每一次科举都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机会,而这次的成绩似乎比以往更为出色。他感慨地说道:“如此甚好,希望这些新科进士们能够为朝廷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好!朕不怕天下有学问的都做官,就怕有学问还不为国家出力!”康熙此时心情大好,听到有这么多人可以入围,就想着这李光地和陈梦雷二人,是否也能登科进士及第。

且说这考生考完之后,便如脱缰野马般,彻底地放飞自我,开始尽情享受难得的轻松时光。

这三年来,他们为了这场会试,可谓是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如今,终于可以放下心中的重担,好好地放松一下自己。

于是乎,他们一行人在京城中四处游荡,尽情领略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风情。

而在这群人中,李光地和陈梦雷自然也不例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