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康熙正史 > 第1126章 姚启圣写给施琅的信

康熙正史 第1126章 姚启圣写给施琅的信

作者:洗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9:23:23

回想起姚启圣为收复台湾所付出的一切,施琅的心情愈发沉重。

从组建水师、到建造战船、收复金门、澎湖,再到最终收复台湾,每一步都离不开姚启圣的殚精竭虑和废寝忘食。

为了筹集军饷,姚启圣不惜变卖小妾陪嫁的金银首饰,甚至连儿子的百日喜金都拿出来充作军费。

而给将士们准备的赏银,也是他从浙江的税粮中硬生生抠出来的。

“皇上……皇上待你不公啊……”施琅的声音颤抖着,带着深深的怨念和无奈。

他无法理解为何如此大的功劳,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奖赏。

施琅的老泪纵横,他的哭泣声在空旷的灵堂中回荡,仿佛是对这世间不公的控诉。

总督府的管家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走到施琅面前,轻声说道:“侯爷……侯爷节哀啊……总督大人虽然已经仙逝,但台湾已经成功收复,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的……”

施琅听到管家的话,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不断地从眼眶中涌出,他抽泣着说道:“姚督待我施琅可谓是掏心掏肺,然而我却……我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管家看着施琅如此悲痛,心中也不禁泛起一阵酸楚。

他默默地从怀中掏出一封信,递给施琅,说道:“侯爷……这封信,总督大人已经写了好几天了……”

施琅接过信,疑惑地问道:“这是写给我的?”

管家点了点头,说道:“不错,侯爷,您带回去看吧。”

众人见状,纷纷上前劝解施琅,让他不要过于自责和伤心。

在众人的劝说下,施琅才缓缓地站起身来,向总督府外走去。

回到驿馆后,施琅的心情依旧无法平复,他感到心如刀绞,痛不欲生。

他叫人拿来一壶酒,坐在桌前,一边喝酒,一边打开了姚启圣写给他的信。

姚启圣的书信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施琅从头至尾,都是流着眼泪读完的。

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敲打着施琅的内心,让他越发觉得自己对姚启圣的误解是多么的不应该。

靖海侯施公麾下:

见信如晤。

提督平台大功告成,郑氏束手归降,东南数十年之扰攘,终于在将军神威之下,一朝肃清。

圣天子洪福,将军殊勋,实乃我大清开国以来未有之武功。

启圣身在福建,闻此捷报,亦不禁抚掌额手称庆,为将军贺,为朝廷贺,为天下万民贺。

然则,欣喜之余,老朽近日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心中实有一大隐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此忧非为战事之反复,乃为战后之国策。

近日闻京中朝堂之上,竟有“弃台”之议。

有大臣以为台湾孤悬海外,乃“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欲迁其民,弃其地,复设界禁。

此议一出,启圣闻之,心胆俱裂。

数十年之经营,无数将士之浴血,数百万金银之耗费,岂能因庙堂诸公一言而付诸东流?

故今日修书一封,与将军剖心沥胆,详陈利害。

我与将军虽在治军方略上偶有争执,然皆为国事,从未有私。

今日此事,关乎国家东南沿海百年之安危,关乎圣上统一寰宇之大业,启圣恳请将军与我同心同德,共挽危局。

台湾之疆土与历史——不可弃之祖宗基业

台湾自古即为中华之版图,此乃无可辩驳之史实。

远在隋唐,便有我中原之人渡海垦殖;宋元设澎湖巡检司,正式纳入管辖;及至前明,颜思齐、郑芝龙辈经营于此,汉民日多,早已成一片膏腴之地。

虽一度为荷兰红毛夷所窃据,然郑成功公将其收复,亦是光复旧土之举。

今我大清承天命,抚有四海,前明之疆土,即我大清之疆土。

我朝历经三代雄主,始有今日之盛。

圣上亲政以来,平三藩,定朔漠,如今又克台湾,四海之内,已无一寸非王土。

若在此一统之盛世,反将已入版图之疆土无故弃之,岂非自剪羽翼,示弱于天下?

倘若弃之,则国史之上将如何记载?

后世子孙将如何看待我等?

是谓我大清国力不逮,无力治理海外之地,还是谓我君臣鼠目寸光,不知海疆之要?

此不仅是寸土之得失,更是国体之尊严,祖宗之基业,万万不可轻言放弃。

台湾之形势与国防——不可弃之东南藩篱

或有朝臣以为,台湾远在海外,守之不易,耗费巨大。

此诚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论。

启圣以为,台湾非但不是朝廷之负累,反而是东南沿海安危之关键所在,乃我大清东南之天然藩篱。

其一,台湾是沿海诸省之外护。

请将军试想,福建、浙江、广东、江南,乃我朝财赋之重地,人口之渊薮。

若无台湾为屏障,则此万里海疆将直面汪洋,无险可守。

风信一变,海寇、倭夷、乃至西洋诸国之舰船,皆可朝发夕至,袭扰沿海。

届时,我朝不仅要处处设防,疲于奔命,沿海百姓亦将永无宁日。

当年倭寇之患,殷鉴不远。

而若有台湾在手,我朝便可设立水师,前出防御。

台湾如一扇门,我军据之,则可拒敌于国门之外;若弃之,则是门户洞开,引狼入室。

守台湾一地之费,远少于守沿海万里之费,此中利害,稍有智识者皆能明辨。

台湾沃野千里,物产丰饶,足以养兵十万。

郑氏父子孙三代,凭借此地,与朝廷抗衡数十年,屡次进犯内地,使东南糜烂。

此地若为我朝所有,善加治理,则为产粮产糖之宝地;若为他人所有,则必为心腹大患。

今日我军将郑氏之根基尽数拔除,若不趁此机会永固其地,一旦撤兵弃守,不出十年,必有新的枭雄或海寇啸聚其中,甚至郑氏余孽亦可能死灰复燃。

届时朝廷欲再平之,所费之人力、物力、财力,恐十倍于今日。

更何况,荷兰、西班牙等红毛夷,对我台湾之地觊觎已久,我军前脚刚走,彼辈后脚必至。

一旦台湾落入此辈之手,彼等挟坚船利炮,盘踞于此,不仅袭扰我商旅,断我海路,更可以此为基,蚕食我沿海州县。

到那时,台湾将从“东南藩篱”变为一把直插我大清胸腹之利刃,悔之晚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