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疯病没得治,只能在各个世界发疯 > 第108章 古代流民15

清河县的银杏叶落了满地,踩上去沙沙响的时候,巡抚李嵩的官船终于泊在了码头。

船帆上沾着些芦苇屑,显然是走了不少水路,船头的铜铃被风吹得叮当作响,倒比县衙的鸣冤鼓还清脆。

王奎的胖手在官服上蹭了又蹭,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滚:“李大人怎么亲自来了?这、这等小事,派个师爷来也就办了……”他往船那边偷瞄一眼,声音压得更低,“魏家在省里的关系盘根错节,大人这是……要动真格的?”

“这不是小事。”夏天站在码头石阶上,望着缓缓靠岸的官船,“魏家在山东盘根错节,巡抚大人怕是想借这事,彻底拔掉这颗毒瘤。”

说话间,李嵩已经下了船。

他约莫五十岁年纪,面容清癯,颔下留着三缕短须,眼神却像鹰隼般锐利,扫过众人时,目光在夏天身上多停留了片刻,微微颔首:“你就是夏天?萧策在信里把你夸得天花乱坠,说你一把长刀能挡五千铁骑。”

“不敢当。”夏天拱手行礼,“只是弟兄们肯拼命,百姓们肯帮忙。”

“肯拼命的人多,能让百姓真心帮忙的,不多。”李嵩笑了笑,语气里带着赞许,“先去看看那个钱通吧。”

县署牢房里,钱通被关了十几天,头发胡子拧成了毡,见到李嵩,像见了救星,扑到牢门前抓着木栏哭喊:“大人救我!是夏天诬陷我!她私开铁矿,贩卖铁器,还勾结蛮族图谋不轨,我是奉命查案才被她非法扣押的!”

“哦?”李嵩挑眉,手里的折扇在掌心轻轻敲着,“她勾结蛮族?有证据吗?比如书信?人证?”

钱通顿时语塞,脖子拧了半天,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夏天冷笑一声,让人把蛮族老妪请来。

老妪捧着一叠羊毛毯,指着上面的青竹和城楼图案:“大人请看,我们织的毯子,都是清河的样子。夏姑娘没欺负我们,还让商队帮我们卖毯子换粮食,孙子现在能跟着李师傅学打铁了。”

李嵩拿起毯子,指尖拂过细密的针脚,又看向钱通:“你说她私开铁矿?萧策将军的文书里写得明白,黑风岭铁矿特批给清河县民用,造农具、铁锅都在律法允许范围内。倒是你,带着私兵截杀商队,嫁祸蛮族,这密信上的字迹,可不是夏天逼你写的吧?”

他把魏明安的密信扔到钱通面前,纸页在地上滑出几道褶皱。

钱通脸色煞白,腿一软瘫坐在地上,再也说不出一个字。

李嵩没再理他,转身对王奎说:“把魏明安在清河县的卷宗都拿来,尤其是他强占土地、克扣赈灾粮的部分。”

县署的库房里,阿吉早就把魏家的罪证码得整整齐齐。

有百姓画的地契交割图,红手印按得密密麻麻。

有账房先生偷偷抄的流水账,上面记着魏明安如何把赈灾粮换成丝绸。

还有钱通招供时画的押——上面详细写着魏明安如何指示他截杀商队、如何贿赂府城官员、如何计划夺取铁矿。

“好一个魏家。”李嵩看着卷宗,脸色越来越沉,手里的茶杯重重磕在桌上,“魏庸在朝把持户部,他侄子在地方巧取豪夺,真是上下其手,把大雍的律法当废纸!”

他对文书说,“拟文,奏请朝廷,革去魏明安通判之职,押解京城问罪!同时彻查魏家在山东的田庄、商铺,凡非法所得,一律充公,发还百姓!”

文书领命而去,王奎看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李嵩竟如此雷厉风行,连给魏家递消息的时间都不留。

处理完公务,李嵩没有立刻离开,反而让夏天带他去黑风岭看看。

站在铁矿洞口,看着工人们用新造的铁钎开采矿石,筛矿的竹筐编得格外结实,李嵩弯腰捡起一块矿石,指尖在含铁量最高的纹路处摩挲:“前几年北疆有个守将,就是靠着一座铁矿养私兵,最后拥兵自重。”

他抬眼看向夏天,目光里带着审视,“黑风岭的铁矿,够装备三个营的兵力。”

夏天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矿区外正在开垦的梯田,田里的玉米秸秆还没砍完,几个蛮族妇人正背着矿石往冶炼坊走。

“大人,”她转过身,语气平静,“兵器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争霸的。清河县的百姓,只想种好地、打好铁,安稳过日子。”

李嵩笑了,拍了拍她的肩膀:“好一个‘安稳过日子’。要是天下的官员都有你这份心思,何愁天下不太平?”

他从怀里掏出一块令牌,铜质的牌子被摩挲得发亮,“这是巡抚府的令牌,以后清河县有难处,拿着它去济南府找我。黑风岭的铁矿,我会奏请朝廷,正式划归清河县管理,民用、军用各占一半。”

夏天接过令牌,入手沉甸甸的,边缘都磨圆了。

离开黑风岭时,李嵩看着正在开垦的梯田,又道:“听说你想造新式犁?巡抚府有本《农政全书》,是前朝徐阁老编的,里面记载了不少农具图样和耕种法子,回头让人给你送来。”

“多谢大人。”

李嵩的船离开时,清河县的百姓自发来到码头送行。

他们或许不知道巡抚大人是谁,但知道是这位大人帮他们保住了铁矿,保住了铁器坊。

有人捧着新收的小米,有人提着刚织好的毛毯,还有个娃娃举着块烤得焦黄的红薯,非要塞给船上的人。

李嵩站在船头,接过老妪塞来的烤红薯,热气烫得他指尖发红。

他对身边的文书叹道:“你记着,官帽戴得稳不稳,得看百姓愿不愿意把热乎东西递到你手里——这才是最准的尺子。”

夏天和阿吉合计着,把魏家充公的几间铺子改成了铁器展销处,又请李铁匠牵头,定在秋收后办个“铁器节”——一来让百姓看看新物件,二来也让周边县城的商户认认清河的牌子。

魏明安被押解京城的消息传来时,正是铁器节办得最热闹的时候。

李铁匠带着徒弟们在广场上展示新造的农具,能同时播种三行的耧车转起来像个大纺车,省力的曲辕犁比老式犁轻了一半,还有用来灌溉的水车模型,引得百姓们围着看,时不时发出惊呼。

赵虎的商队也回来了,这次不仅换来了丝绸,还带回了几个临沧城的织工。

“人家织工说,咱们的铁锅能熬出最匀的染浆,”赵虎咧着嘴笑,“特意来学打铁,回头教咱们织云锦!”

阿吉正踩着梯子给铁器坊挂牌匾,红底黑字的“清河铁器”四个大字,是请老郎中写的,笔锋刚硬,倒像把没开刃的刀。

他手里还攥着账本,跟路过的商户算着账:“买十口铁锅送一把镰刀,批量订货再便宜两成……”

苏清婉的药铺里,老郎中正在给孩子们讲草药知识,黑板上画着金银花和板蓝根的图样,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防风寒”三个字。

蛮族老妪带着孙女来抓药,孙女手里拿着个布娃娃,娃娃的衣服是用丝绸边角料做的,胸口绣着个小小的铁锅图案,针脚歪歪扭扭,却看得人心头发暖。

夏天站在演武场,看着乡勇们操练。他们已经换上了新的铠甲,是用黑风岭的精铁打的,比镇北军的甲胄轻,却更结实。

手里的长刀闪着寒光,队列整齐,步伐稳健,再也不是当初那支拿着锄头凑数的乌合之众。

萧策派来的教官说,再过半年,这支部队就能和镇北军的正规军比划比划了。

夏天看着演武场边新翻的土地,想起李嵩提的《农政全书》,心里有了主意。

她让阿吉去库房翻找,果然找出几本柳承宗当年留下的农书,里面记着黑风岭附近的土壤特性——或许可以把铁矿筛选后剩下的矿渣掺进田里,试试能不能改良盐碱地。

傍晚,大家聚在铁器坊吃晚饭。铁炉里的火还没熄,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红扑扑的。

李铁匠喝了点酒,舌头有点硬:“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打出的铁器能让百姓说好。现在……现在终于做到了,死也瞑目了。”

赵虎抢过酒壶给他满上:“说什么丧气话!等咱们的铁器卖到京城,让皇上都用咱们的铁锅炒菜,那才叫本事!”

“卖到京城得算好路费,还有关税……”阿吉扒着算盘,突然一拍大腿,“对了,临沧城的丝绸商说,想跟咱们长期合作,用丝绸换铁器,一年下来,能赚够修城墙的钱!”

苏清婉给大家盛着热汤,轻声道:“冬天快到了,我配了些预防风寒的药,明天让商队带出去,换些棉花回来。孩子们的棉衣还得再添层棉絮。”

夏天看着热闹的人群,心里暖暖的。

她想起刚到清河县时,这里还是个破败的小县城,百姓们面有菜色,城外还有土匪横行。

而现在,城墙上的旗帜迎风招展,街道上的商铺鳞次栉比,孩子们的笑声能传到城门口。

这或许就是她守在这里的意义——不是为了争霸天下,不是为了富可敌国,而是为了守护这些平凡的烟火气,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安稳地过日子。

李嵩派人送来的《农政全书》放在桌上,封面已经有些磨损,边角卷了毛,却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夏天翻开书,里面的字迹工整,还有人用红笔做了批注,讲如何改良土壤,如何选种,如何应对天灾,某一页的空白处,还画着个小小的犁,旁边写着“清河可用”。

窗外,最后几片银杏叶被风吹落,像金色的蝴蝶在暮色里飞舞。

铁器坊的炉火还在烧着,李铁匠正带着徒弟打磨一把新的镰刀,火星溅起来,落在地上,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照亮了这个平凡而又充满希望的小县城。

夏天合上书,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夜色渐深,铁器坊的灯还亮着,映在窗纸上,像块温暖的琥珀。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笃笃笃敲了三下,安宁得让人心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