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22章 江湾盛夏的亲子渔趣与文化延续

夏至过后,青衣江湾彻底被盛夏的绿意包裹。清晨五点半,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荷叶的清香与江水的湿润气息,混着远处早点摊油条的香气,盛夏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他摸了摸钓包外侧的布袋,里面装着刚印刷好的《江湾钓鱼年鉴》首版 —— 封面的江湾四季图覆了层亮膜,在晨光下泛着微光,封底印着所有钓友的签名,像一串温暖的印记,记录着江湾钓鱼文化的诞生。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江湾钓鱼年鉴》,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儿童钓竿 —— 竿身是浅橙色的,握把处缠着防滑的卡通胶带,是他特意为今天的亲子活动准备的。少年穿着件天蓝色的速干衣,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首版年鉴!印刷厂按咱们的要求,在‘亲子钓鱼’章节加了彩色插图,还有小林哥拍的教学视频二维码,家长扫码就能教孩子调漂!”

陈守义接过年鉴,指尖拂过厚实的纸张,心里泛起暖意。“亲子钓鱼指南” 章节里,小满用漫画风格画了 “亲子钓位选择”“儿童安全注意事项”,甚至还画了 “亲子饵料配比步骤”—— 从倒面粉、加温水到揉成团,每一步都配着可爱的小鱼表情;二维码旁写着 “扫码看小满教小朋友挂红虫”,旁边还画了个笑脸,细节处满是对孩子的贴心。“做得太用心了,” 他把年鉴放进钓包,“今天的亲子活动和年鉴发布会都在江湾的荷叶塘,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了,王师傅还带了新做的‘草莓味儿童饵料’,说是孩子都爱用这个钓鲫鱼。”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卡通钓竿晃了晃,“我还准备了‘亲子钓技小手册’,把复杂的技巧简化成‘三步调漂法’‘两步挂饵法’,小朋友一看就懂!一会儿我还要带孩子们做‘钓鱼小实验’,教他们看鱼星、辨水流!”

两人踩着沾露的石板路往江湾走,盛夏的江湾像一幅鲜活的水墨画。岸边的柳树垂下浓密的枝条,新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偶尔有蝉鸣从枝头传来,与江水流动的 “哗哗” 声交织,成了盛夏独有的交响曲;荷叶塘里的荷花已经绽放,粉色的花瓣映着碧绿的荷叶,偶尔有蜻蜓停在花苞上,翅膀扇动着,像一架架小小的飞机;江面上的渔船比春天多了些,船桨划开水面,留下一道道长长的水痕,慢慢扩散开来,又渐渐消失在远处。

走了约莫二十五分钟,江湾的荷叶塘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亲子钓台区”,用警戒线围出安全区域,每个钓位旁都摆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儿童钓竿、彩色饵料和小水桶;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年鉴展示区”,用支架撑起年鉴样册,旁边还放着去年至今的渔获照片,有小满钓的开江鲫,有陈守义钓的大草鱼,还有亲子活动试钓时孩子们钓的小鲫鱼;小林和小周在调试音响设备,准备播放钓鱼教学音频;甚至连平时很少出门的王奶奶,也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煮好的酸梅汤,正给帮忙的钓友们递杯子,竹篮上还贴着一张纸条:“解暑酸梅汤,钓鱼更有劲”。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警戒线,迎上来接过年鉴,“就等你们的首版年鉴了,昨天家长群里都在问,能不能给孩子留一本当纪念,今天咱们每人发一本,让大家都把江湾的故事带回家!”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粉色饵料的盒子:“小满,试试这个‘草莓味儿童饵料’,我加了草莓粉和蜂蜜,甜香味浓,孩子喜欢,鲫鱼也爱咬。一会儿亲子活动,你先带孩子们做饵料,我在旁边教家长选钓位,咱们分工合作。”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亲子钓技小手册”,分给大家:“王师傅,这是小手册,您帮着发给家长;赵叔,您经验丰富,一会儿要是孩子钓不上鱼,您多帮忙指导;王奶奶,您要是累了就歇会儿,酸梅汤我们来分。”

众人接过小手册,纷纷称赞小满细心。王奶奶笑着说:“小满这孩子,不仅会教大人钓鱼,还懂孩子的心思,真是咱们江湾的‘小太阳’。”

上午七点半,参加亲子活动的家庭陆续赶来,一共来了二十多组,孩子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像一朵朵移动的小花,围着钓竿和饵料叽叽喳喳,场面格外热闹。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组家庭发了一本《江湾钓鱼年鉴》和 “亲子钓技小手册”;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家长们熟悉钓位,教他们辨认盛夏鲫鱼的鱼星 —— 盛夏鲫鱼多在荷叶下活动,鱼星是细小的气泡,围着荷叶根打转;李师傅和王师傅则在饵料区忙碌,给孩子们演示如何做 “草莓味饵料”,还不忘提醒:“小朋友做饵料要戴手套,别把粉末弄进眼睛里哦。”

“小朋友们,大家好!” 小满拿着话筒,站在临时搭起的小舞台上,“今天咱们不仅要钓鱼,还要一起做饵料、学看鱼星,最后咱们还要评选‘最佳亲子钓手’,有小奖品哦!”

孩子们听到 “奖品”,顿时欢呼起来,举着小钓竿蹦蹦跳跳。小满笑着继续说:“首先,咱们来学做‘草莓味饵料’,大家看我手里的盒子 —— 里面有面粉、草莓粉、蜂蜜和温水,先放两勺面粉,再加一勺草莓粉,然后倒一点温水,慢慢揉成团,像揉橡皮泥一样,大家都会吗?”

“会!” 孩子们齐声回答,纷纷围到饵料桌旁,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始做饵料。有的孩子把面粉撒了一地,有的把草莓粉蹭到了脸上,像只小花猫,引得家长们阵阵笑声。小满穿梭在孩子们中间,耐心地帮忙:“小朋友,温水要慢慢加,不然饵料会太稀;对,揉的时候要轻轻的,不然会散哦。”

陈守义站在旁边看着,眼里满是欣慰。这孩子不仅把钓鱼技巧变成了有趣的活动,还能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会观察自然、尊重自然,这份对生活的热爱,比任何钓技都珍贵。

上午九点整,亲子钓鱼正式开始。每组家庭都坐在自己的钓位上,孩子们握着小满准备的儿童钓竿,家长则在旁边指导。小满和李师傅穿梭在钓位之间,随时帮忙解决问题 —— 有的孩子不会挂饵料,小满就手把手教他们捏一小块饵料,轻轻挂在钩尖;有的家长调不好浮漂,李师傅就蹲下来,教他们如何通过浮漂的位置判断钩饵是否离底。

“爷爷,你看我做的饵料!”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手里的粉色饵料,兴奋地对身边的爷爷说,“小满哥哥说,用这个能钓上大鲫鱼!”

“对呀,咱们把饵料挂在钩上,扔进荷叶旁边的水里,耐心等一会儿,鲫鱼就会来咬钩了。” 小女孩的爷爷笑着说,帮她把饵料挂好,轻轻抛入水中。

没过多久,小女孩的浮漂突然动了一下,然后猛地往下沉。“有鱼!” 小女孩兴奋地喊道,双手紧紧握着钓竿,在爷爷的帮助下,慢慢往上提 —— 一条二两多的鲫鱼被钓了上来,银灰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光,尾巴还在轻轻摆动。

“我钓上鱼了!我钓上鱼了!” 小女孩高兴得跳起来,举着钓竿向周围的人展示,引得其他孩子纷纷围过来看,眼里满是羡慕。

小满赶紧跑过去,给小女孩递了一个小奖状:“恭喜你成为第一个钓上鱼的小朋友,这是‘小钓手奖状’,继续加油哦!”

小女孩接过奖状,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让妈妈把鱼放进小水桶里,继续下钩。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荷叶塘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有的孩子钓上了小鲫鱼,有的钓上了小鲤鱼,还有的钓上了活泼的白条鱼,每个孩子的小水桶里都渐渐有了收获。家长们也渐渐放下手机,专注地帮孩子调漂、挂饵料,偶尔还会和旁边的家庭交流技巧,场面格外温馨。

“爸爸,你看鱼星!” 一个小男孩指着水面上的气泡,兴奋地说,“小满哥哥说,这是鲫鱼在吐泡泡,咱们把钩饵扔过去,就能钓上鱼了!”

小男孩的爸爸笑着点头,帮他把钩饵抛到鱼星旁。没过多久,浮漂就有了动静,小男孩在爸爸的帮助下,钓上了一条三两多的鲫鱼。“我也钓上鱼了!” 小男孩高兴地抱住爸爸的脖子,脸上满是成就感。

陈守义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从去年春天的几个人钓鱼,到如今的亲子活动,江湾的钓鱼文化不再是成年人的爱好,而是变成了能让孩子感受自然、亲子互动的纽带。而小满,就是这条纽带的编织者,用他的热情和创意,让更多人爱上了江湾,爱上了钓鱼。

中午十二点,亲子钓鱼环节结束,开始评选 “最佳亲子钓手”。经过统计,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和她的爷爷以总重量 1.2 千克获得一等奖,小男孩和他的爸爸以 1 千克获得二等奖,还有三组家庭获得三等奖。小满给获奖家庭颁发了奖品 —— 一等奖是一套儿童钓鱼套装,二等奖是《江湾钓鱼年鉴》签名版,三等奖是定制的钓鱼小挂件。

“接下来,咱们举行《江湾钓鱼年鉴》首版发布会!” 老张拿着话筒,站在舞台上,“这本年鉴记录了咱们江湾钓友一年多的钓技、渔获和故事,是咱们共同的回忆。现在,有请小满和陈守义老师,给大家分享年鉴背后的故事!”

小满和陈守义走上舞台,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小满拿着年鉴,激动地说:“这本年鉴能出版,离不开每一位钓友的支持 —— 张爷爷分享了部队的钓技,李爷爷教了我们草窝诱鱼,王奶奶提供了很多温暖的故事,还有小林哥拍的视频、王师傅做的饵料…… 谢谢大家,让江湾的故事能被记录下来,能传递给更多人!”

陈守义也接过话筒,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我退休后,每天一个人来江湾钓鱼,那时候觉得日子很孤单。直到遇到小满,遇到大家,江湾才变得热闹起来。这本年鉴不仅记录了钓技,更记录了咱们的情谊,希望以后每年,咱们都能一起更新年鉴,一起把江湾的故事写下去!”

台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钓友都红了眼眶。王奶奶擦了擦眼泪,笑着说:“以后我要把年鉴传给我的小孙女,让她知道,江湾有这么多温暖的人,这么有趣的事。”

中午一点,大家在荷叶塘旁的凉亭里吃午饭。王奶奶带来的酸梅汤很受欢迎,李师傅做的 “草莓味饵料” 也成了孩子们的零食,大家一边吃着简单的午饭,一边聊着今天的趣事,偶尔有孩子拿着年鉴让钓友签名,场面格外温馨。

下午两点,“盛夏草鱼专项教学” 开始。小满和李师傅负责教学,陈守义和老张则负责准备教具。小满拿着讲义,站在舞台上:“盛夏草鱼多在荷叶下和芦苇丛旁活动,喜欢吃新鲜的水草和嫩玉米,今天咱们学‘草窝诱鱼法’—— 先把新鲜的水草捆成小束,扔进水里做草窝,然后把嫩玉米挂在钩上,放在草窝旁边,草鱼就会来咬钩……”

他一边讲,一边用鱼竿演示:先把捆好的水草扔进水里,然后捏起一颗嫩玉米,轻轻挂在钩上,慢慢抛到草窝旁,“大家看,浮漂露出两目,钩饵刚好在草窝旁边,草鱼吃草的时候,就会顺便咬钩。”

李师傅在旁边补充:“盛夏水温高,草鱼活性高但也容易受惊,抛竿的时候要轻,别太用力,不然会惊到鱼。”

家长们听得认真,时不时提问,小满和李师傅都耐心地一一解答。陈守义和老张则在旁边演示如何捆草窝、如何判断草鱼咬钩,还特意钓上一条草鱼,演示如何遛鱼,让家长们看得更直观。

下午四点,教学环节结束,家长们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以后要常带孩子来江湾钓鱼,感受自然的美好。不少家长还加入了江湾钓友群,约定以后一起参加活动。

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西下,给荷叶塘的水面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荷花在夕阳里泛着暖光,蜻蜓在水面上慢慢飞舞,远处的蝉鸣也渐渐变得轻柔,整个江湾显得格外宁静而美好。

钓友们和亲子家庭陆续离开,临走前,每个人都带着一本《江湾钓鱼年鉴》,脸上满是珍惜。有的家长说要把年鉴放在家里的书架上,作为孩子的 “自然启蒙书”;有的孩子说要把年鉴带到学校,跟同学们分享江湾的钓鱼故事。

小满和陈守义收拾好东西,往家走。小满走在中间,手里拿着今天的活动照片,还在跟陈守义讨论下个月的计划 —— 七月办 “青少年钓鱼夏令营”,八月组织 “江湾渔获展”;陈守义走在旁边,听着小满的计划,脸上满是笑容;老张和李师傅跟在后面,聊着今天的活动,还说要把亲子活动的照片洗出来,贴在小区的公告栏上,让更多人了解江湾的钓鱼文化。

回到小区,众人在门口道别,约定下个月再聚,开展 “青少年钓鱼夏令营”。小满和陈守义回到家,老伴早已做好了晚饭,桌子上摆着用今天钓的草鱼做的红烧草鱼,还有一盘清热解暑的荷叶粥,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

“今天亲子活动和年鉴发布会怎么样?” 老伴笑着问道,给小满盛了一碗荷叶粥。

“特别好!孩子们都钓上了鱼,家长们也喜欢年鉴,还有好多家庭加入了钓友群!” 小满兴奋地说,还把今天的活动照片拿给老伴看,“下个月咱们办青少年夏令营,我还要教孩子们做饵料、看鱼星,让他们爱上自然、爱上钓鱼!”

老伴高兴得合不拢嘴,又给小满夹了一块草鱼:“好!奶奶支持你,以后你办活动,奶奶给你做更多好吃的,让你有力气教大家钓鱼!”

晚饭过后,小满坐在书桌前,开始整理今天的活动照片和视频,准备上传到江湾钓友群,让大家分享这份快乐。他还在笔记本上写下下个月夏令营的计划 —— 每天上午教钓技,下午组织自然观察活动,晚上办 “钓鱼故事分享会”,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陈守义坐在旁边,看着小满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夏天,总是一个人坐在江边钓鱼,那时候的夏天很安静,却也有些孤单。如今,因为小满,因为江湾的钓友们,夏天变得热闹起来,变得充满了希望。

夜深了,小满把整理好的照片和视频发到钓友群,然后走到阳台上,看着远处的江湾。盛夏的江湾安静而美丽,远处的路灯在夜色里泛着暖光,荷叶塘里偶尔有青蛙叫,声音清脆悦耳,像一首温柔的摇篮曲。

小满心里满是期待 —— 下个月,他要带孩子们探索江湾的自然奥秘,教他们认识鱼类、辨认水草、观察鸟类;秋天,他要组织 “亲子鲤鱼赛”,让更多家庭感受钓鱼的乐趣;冬天,他还要办 “儿童冰钓体验营”,让孩子们在寒冬里也能感受江湾的美好;明年,他要把《江湾钓鱼年鉴》第二卷做得更厚,记录更多亲子故事、更多自然观察笔记,让江湾的钓鱼文化不仅是技巧的传承,更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而江湾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温情的土地上,陈守义、小满、老张、李师傅,还有更多热爱钓鱼的人,会把这份对钓鱼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亲子的温情,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无论是盛夏的荷叶塘,还是秋天的芦苇荡,无论是冬天的冰面,还是春天的浅滩,江湾的流水会记得,江湾的荷花会记得,江湾的每一个人,都会记得 —— 那些在江湾度过的夏日,那些孩子们的笑声,那些亲子间的温暖,永远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夏至的钟声早已敲响,但江湾的夏天还没结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