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20章 江湾新春的开江渔汛与年鉴启航

正月十五的清晨,青衣江湾的冰壳终于开始消融。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鞋底碾过路面残留的融雪水洼,溅起细碎的水花,混着远处元宵灯会的锣鼓声,新春的热闹劲儿一下子漫了过来。他摸了摸钓包内侧的口袋,里面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江湾钓鱼年鉴》首稿 ——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江湾四季全景图,春有浅滩新绿,夏有芦苇荡波光,秋有银杏落岸,冬有冰面映灯,扉页上还写着一行小字:“记录江湾的鱼,也记录江湾的人”。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元宵灯笼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江湾钓鱼年鉴》征求意见稿,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芦苇浮漂 —— 漂身上用红笔写着 “开江第一钓”,还系着一根红绳,在晨光里晃悠。少年穿着件浅蓝色的薄外套,裤脚沾了点泥点,显然是早上去江湾踩点时踩进了融雪坑,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咱们的年鉴!我把去年的渔获数据、钓技技巧、钓友故事都整理进去了,还加了‘开江鱼钓法’专题,一会儿给钓友们看看,让大家提提意见!”

陈守义接过年鉴稿,指尖拂过厚实的纸张,心里泛起暖意。年鉴里不仅有详细的 “四季钓技索引”—— 春天的红虫逗钓、夏天的草窝诱鱼、秋天的酒米打窝、冬天的冰下逗钓,每个技巧都配着步骤插图;还有 “钓友故事集”,里面记录着老张在部队钓草鱼的往事、李师傅守江湾三十年的经历、王奶奶第一次钓上鲫鱼的趣事,甚至还有小林和小周这些年轻钓友的成长日记,字里行间满是烟火气。“小满做得真用心,” 他把年鉴稿放进钓包,“今天的‘开江鱼垂钓大赛’就在老洄湾,老张和李师傅已经去布置场地了,王师傅他们还说要带着新钓友来学开江钓法,咱们赶紧过去,别耽误了。”

“好啊!”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红绳晃得更欢,“我还准备了‘开江鱼饵料套装’,用新鲜红虫和酒米混合的,昨天跟渔具店王老板请教的,说开江鱼最爱这口!”

两人踩着融雪往江湾走,新春的江湾满是生机。岸边的柳树抽出了一寸长的嫩芽,垂在水面上,像姑娘们垂落的发丝;芦苇丛里泛出淡淡的新绿,枯叶下藏着细小的芽尖,风一吹,枯叶簌簌落下,与新芽交织成 “沙沙” 的声响,像是新旧生命的对话;江面上的碎冰顺着水流慢慢漂动,偶尔有小鱼跳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碎冰上,瞬间融入江水,惊起一圈圈涟漪。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老洄湾的浅滩出现在眼前。这里的冰已经基本消融,只剩下零星的冰碴漂在水面上,浅滩处的水色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偶尔有银色的开江鲫在石缝间穿梭,引得小满忍不住停下脚步,掏出笔记本快速画了几笔。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浅滩入口处,老张正忙着挂横幅,上面写着 “江湾新春开江鱼垂钓大赛”;李师傅蹲在岸边,手里拿着一把红虫,正往饵料盆里加酒米;王师傅和赵叔则在布置比赛场地,用红绳划分出十个钓位,每个钓位旁都插着一面小彩旗,上面写着编号;小林和小周拿着相机,正对着江湾拍素材,说是要给年鉴加 “开江渔汛实拍图”。

“就等你们的年鉴稿了!” 老张放下横幅,迎上来接过年鉴,“昨天钓友群里都在问,啥时候能拿到咱们的‘江湾钓技宝典’,今天正好让大家提提意见。”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从饵料盆里捏起一点红虫酒米饵料:“小满,试试这个,我按你说的比例加了酒米,开江鱼肯定爱咬。一会儿比赛,你先给新钓友们演示演示开江钓法,让他们学学怎么找鱼道、怎么调浮漂。”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自己的芦苇浮漂:“李爷爷,我这浮漂是用去年的老芦苇做的,吃水稳,开江鱼咬钩时漂相特别明显,一会儿我用它演示。”

陈守义看着三人围在一起研究饵料和浮漂的样子,心里泛起一阵暖意。从去年春天的初遇到如今的新春,他们四人像家人一样,一起走过了江湾的四季,也一起把钓鱼的乐趣和温情传递给了更多人。而小满,总能带着年轻人的新鲜想法,把老钓法玩出新花样,也把江湾的故事一点点攒起来,变成了这本沉甸甸的年鉴。

上午八点半,钓友们陆续赶来,一共来了三十多人,既有小区里的老钓友,也有从附近社区赶来的新面孔,甚至还有几个孩子跟着家长来凑热闹。小满和小林负责分发年鉴征求意见稿,给每位钓友发了一支笔,让大家在稿纸上标注修改建议;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新钓友熟悉钓位,教他们辨认开江鱼的鱼星 —— 开江鲫的鱼星是细小的气泡,一串串浮在水面上,像撒了一把碎珠子;李师傅和王师傅则在饵料区忙碌,给大家分发红虫酒米饵料,还不忘提醒:“开江鱼活性低,饵料别捏太硬,入水后要慢慢雾化,才能引鱼过来。”

上午九点整,老张吹响了比赛开始的哨声。钓友们纷纷走到自己的钓位,开始准备钓具。小满和陈守义分到了相邻的钓位,他拿出新做的芦苇浮漂,按照年鉴里写的 “开江鱼调漂法”,把浮漂调整到露出两目 —— 开江鱼在水底活动,浮漂露出两目能更清晰地观察咬钩信号。“爷爷,您看我调的漂对不对?” 他抬起头,眼里满是期待。

“对,” 陈守义点点头,帮他调整鱼线长度,“开江鱼多在水底淤泥层觅食,鱼线要刚好能触到泥面,别太长也别太短,不然钓不到。”

小满笑着点点头,捏起一点红虫酒米饵料,轻轻挂在鱼钩上,然后将钩饵慢慢放进水里。他握着鱼竿,眼睛紧紧盯着芦苇浮漂,手指轻轻搭在竿柄上 —— 开江鱼咬钩慢,得有耐心等。

“别急,开江鱼要等十分钟才会进窝,” 李师傅在旁边轻声提醒,“浮漂要是轻轻往上顶,就是鱼在试探,再等两秒,浮漂往下沉就是咬钩了。”

果然,过了约莫十二分钟,小满的芦苇浮漂突然轻轻往上顶了顶。他屏住呼吸,手指更紧地握住竿柄,心里怦怦直跳 —— 这是比赛开始后的第一个鱼讯,也是他用新浮漂钓开江鱼的第一竿,既紧张又兴奋。

又过了三秒钟,浮漂猛地往下一沉,瞬间沉下去了一目。“提竿!” 陈守义低喝一声。

小满反应迅速,手腕轻扬,鱼竿弯起一道柔和的弧线,一条银闪闪的开江鲫被钓出水面,鳃边还挂着一丝红虫。“钓上来了!爷爷,我钓上开江第一鱼了!” 少年高兴得跳起来,差点滑倒,老张赶紧扶住他。

“这条有六两多,” 李师傅接过鱼,放在电子秤上,“开江鲫这么肥,少见,是好兆头!”

周围的钓友们纷纷围过来,新钓友们更是凑到小满身边,问他调漂的技巧、饵料的配比。小满耐心地一一解答,还拿起鱼竿,给大家演示如何判断鱼星、如何掌握提竿时机,像个小老师一样。陈守义站在旁边看着,眼里满是欣慰 —— 这孩子不仅自己钓技进步快,还能把技巧清晰地分享给别人,比自己当年强多了。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浅滩上不时传来欢呼声。陈守义用红虫逗钓钓上一条一斤多的鲤鱼,是今天最大的收获;老张钓上了两条三斤多的草鱼,还钓上了一条翘嘴;李师傅钓上了十几条开江鲫,条条都很肥硕,他说要带回家给小孙女熬鱼汤;王师傅和赵叔也各钓上了一条草鱼,虽然比陈守义钓的小,却也很开心;小林和小周这些年轻钓友也有收获,各钓上了几条开江鲫,脸上满是成就感。

最让人惊喜的是几个跟着家长来的孩子,在小满的指导下,也各钓上了一条小鲫鱼,孩子们拿着鱼,兴奋地跑向家长,举着鱼竿炫耀,引得大家阵阵欢笑。“小满这孩子,不仅会教大人,还会教孩子,真是咱们江湾的‘小钓王’!” 王奶奶笑着说,手里还拿着相机,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幕。

中午十二点,比赛结束,开始统计成绩。最终,陈守义以总重量 5.2 千克获得一等奖,老张以 4.8 千克获得二等奖,李师傅以 4.5 千克获得三等奖。颁奖仪式上,小满把三本装订好的《江湾钓鱼年鉴》作为奖品,递给三位长辈:“这是咱们的第一本年鉴,以后每年都要更新,记录咱们江湾的故事!”

陈守义接过年鉴,指尖拂过封面的江湾全景图,心里满是感动:“谢谢小满,这本年鉴不仅记录了钓技,更记录了咱们的情谊。以后咱们要把江湾的故事,一年一年写下去。”

中午的阳光渐渐升高,气温也变得暖和起来。钓友们在浅滩旁的凉亭里举行了 “开江渔获分享会”,大家把钓获的鱼分给每个人,李师傅和王奶奶负责做饭,在凉亭旁支起灶台,煮鱼汤、炸鱼块,很快,鱼汤的香味就弥漫开来,混着元宵的甜香,格外诱人。

众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鲜美的鱼汤,一边讨论《江湾钓鱼年鉴》的修改意见。王师傅提议:“可以加一章‘应急处理指南’,比如钓线断了怎么办、鱼脱钩了怎么调整,对新手很有用。”

赵叔也说:“我觉得可以加‘钓友联系方式’,方便大家平时组织活动,互相帮忙。”

年轻钓友小林则建议:“能不能加一些视频二维码,扫码就能看钓技演示,更直观。”

小满认真地把大家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时不时还会提问:“王师傅,应急处理您觉得要加哪些具体情况?”“小林哥,视频咱们可以分四季拍,春天拍开江钓,夏天拍草窝钓……”

陈守义坐在旁边,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从最初的几个人钓鱼,到如今形成了有组织、有记录、有传承的钓友团体,江湾的钓鱼文化正在慢慢生根发芽,而小满,就是这份文化最好的播种者和守护者。

下午两点,分享会接近尾声。钓友们陆续离开,临走前,每个人都拿走了一本《江湾钓鱼年鉴》征求意见稿,约定一周后再聚,一起完善年鉴。小满把大家的建议整理好,放进双肩包,还不忘把今天比赛的照片、视频素材分类保存,准备晚上加进年鉴里。

“爷爷,咱们下午去江湾上游的芦苇荡看看吧?” 小满突然提议,“我听说那里的冰也化了,说不定有大草鱼,咱们去试试新的草窝钓法,还能给年鉴加‘初春草鱼钓法’专题。”

陈守义笑着点头:“好啊,咱们再叫上老张和李师傅,一起去探探新钓点。”

四人收拾好东西,往上游的芦苇荡走。初春的芦苇荡泛着淡淡的新绿,芦苇芽从枯叶下钻出来,嫩得能掐出水;浅滩处的水很清澈,能看到水底游动的鱼群,偶尔有草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水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

“咱们就在这儿打窝,” 老张放下钓包,“用新鲜的芦苇芽和酒米混合,草鱼肯定喜欢。”

李师傅和小满负责采摘芦苇芽,陈守义和老张则负责打窝。小满把芦苇芽揉碎,和酒米混合在一起,撒进水里,然后拿起鱼竿,按照新琢磨的 “芦苇芽逗钓法”,将钩饵轻轻放进窝子中央,手腕轻抖,让钩饵在水里慢慢移动。

没过多久,浮漂就有了动静。小满轻轻提竿,钓上了一条两斤多的草鱼。“成功了!爷爷,芦苇芽逗钓真管用!” 他高兴得跳起来,赶紧把钓法记在笔记本上,还画了一张芦苇芽饵料的插图。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四人又钓上了不少鱼,直到傍晚时分,才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夕阳西下,给江湾的水面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芦苇荡在夕阳里泛着暖光,远处的元宵灯会已经亮起了灯笼,五颜六色的,像一串彩色的星。

回去的路上,小满走在中间,手里拿着笔记本,还在跟大家讨论明天的计划 —— 上午整理年鉴修改意见,下午拍钓技演示视频;陈守义、老张和李师傅走在旁边,聊着今年的钓点规划,春天去水库钓开江鱼,夏天去芦苇荡钓草鱼,秋天组织鲤鱼赛,冬天办公益冰钓;王奶奶则跟在后面,手里拿着相机,还在跟大家说着要把今天的照片洗出来,贴在小区的公告栏上,让更多人了解江湾的钓鱼文化。

回到小区,众人在门口道别,约定一周后再聚,完善《江湾钓鱼年鉴》。小满和陈守义回到家,老伴早已做好了晚饭,桌子上摆着用今天钓的开江鲫做的鲫鱼汤,还有一碗热腾腾的元宵,甜香扑鼻。

“今天比赛怎么样?年鉴大家喜欢吗?” 老伴笑着问道,给小满盛了一碗元宵。

“爷爷拿了一等奖!大家都很喜欢年鉴,还提了好多好建议!” 小满兴奋地说,还把年鉴拿给老伴看,“以后我要每年都更新,记录咱们江湾的鱼,也记录咱们江湾的人!”

老伴高兴得合不拢嘴,又给小满夹了一块鱼肉:“好!奶奶支持你,以后你去钓鱼,奶奶给你做更多好吃的,让你有力气记录江湾的故事!”

晚饭过后,小满坐在书桌前,开始整理《江湾钓鱼年鉴》的修改意见。他在 “应急处理指南” 里加了钓线断裂、鱼脱钩、天气突变等情况,还画了应对步骤图;在 “钓友联系方式” 里留了表格,方便大家填写;还跟小林约定,周末一起拍四季钓技演示视频。

夜深了,小满把整理好的年鉴修改稿放在书桌上,旁边摆着今天的渔获照片和视频素材。他走到阳台上,看着远处的江湾,元宵灯会的灯笼在夜色里泛着暖光,江面上的碎冰已经基本消融,只有偶尔的涟漪,证明着水流的流动。

小满心里满是期待 —— 今年,他要完善《江湾钓鱼年鉴》,拍好四季钓技视频,组织更多钓友活动;明年,他要把年鉴做得更厚,记录更多江湾的故事;以后,他要和爷爷、老张、李师傅还有其他钓友一起,把江湾的钓鱼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喜欢上这片充满生机和温情的土地。

而江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这片流淌着温情的土地上,陈守义、小满、老张、李师傅,还有更多热爱钓鱼的人,会把这份对钓鱼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邻里的温情,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无论是初春的开江渔汛,还是盛夏的芦苇荡波光,无论是深秋的银杏落岸,还是寒冬的冰面映灯,江湾的流水会记得,江湾的芦苇会记得,江湾的每一个人,都会记得 —— 那些在江湾度过的日子,那些温暖的瞬间,那些传承的故事,永远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元宵的钟声敲响时,小满对着窗外的江湾,默默许下心愿:愿江湾的水永远清澈,愿江湾的鱼永远肥美,愿江湾的人永远温暖,愿《江湾钓鱼年鉴》里的故事,永远写不完。

而江湾的流水,带着元宵的祝福,带着新春的生机,带着传承的温情,缓缓向前,流向更远的地方,也流向更热闹、更温暖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