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16章 初秋芦苇荡的鲤鱼赛与指南新篇

处暑过后,青衣江湾的风里终于带了几分凉意。清晨五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脚下的石板路还沾着夜间凝结的露水,踩上去微微发滑。他摸了摸钓包外侧的布袋,里面装着小满昨天特意调制的 “初秋鲤鱼窝料”—— 用发酵玉米、螺蚌肉碎和酒米混合而成,还裹着一层淡淡的酒香,少年说 “初秋鲤鱼要贴秋膘,这窝料最能引大鲤”。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银杏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厚厚的 “江湾钓鱼指南” 修订稿,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木质抄网柄 —— 那是他上周用老槐树的枝条打磨的,柄身上还刻着 “钓友赛” 三个字。“您看我补充的‘初秋鲤鱼习性篇’!昨天跟渔具店王老板聊到半夜,把鲤鱼贴秋膘时的觅食规律都记下来了!”

少年翻开修订稿,里面用橙色笔标注着重点:“初秋鲤鱼多在芦苇根附近的淤泥层觅食,昼夜温差大时,仅清晨五点至七点、傍晚六点至八点活性高;窝料需兼顾甜香与腥香,发酵玉米 螺蚌肉碎可刺激食欲……” 每一页都贴着小满画的插图,有芦苇荡钓位分布图,有鲤鱼觅食时的水底场景,还有窝料混合的步骤分解图。

陈守义指尖拂过稿纸上清晰的字迹,心里像被初秋的露水浸过一样清爽。这孩子总把钓鱼的细节琢磨得透彻,比自己当年多了份钻研的劲头。“补充得专业,” 他把修订稿放进钓包内侧,“今天钓友赛的场地就在水库北岸芦苇荡,老张和李师傅已经去布置了,咱们带着窝料赶紧过去,争取给大家做个示范。”

“好啊!” 小满蹦了一下,双肩包里的抄网柄发出轻微的碰撞声,“我还准备了‘钓技小贴士’卡片,等会儿发给大家,上面写了初秋钓鲤鱼的关键技巧,肯定能帮到大家!”

两人踩着露水往公交站走,初秋的清晨满是清爽。路边的银杏树开始泛黄,零星的叶子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层碎金;广场上的晨练队伍已经散去,只剩下几个老人在收拾太极剑,收音机里还飘出几句舒缓的戏曲;卖早点的摊位飘出豆浆的香气,混着油条的油香,勾得人肚子直叫。

公交站台上,已经聚集了十几位钓友 —— 王师傅提着新买的竞技钓箱,箱面上贴着 “江湾钓友赛” 的贴纸;赵叔背着两根长竿,说是一根钓底、一根钓浮,应对不同水层的鲤鱼;小区里的年轻钓友小林和小周,手里拿着笔记本,还带着相机,说要记录比赛过程,整理成 “江湾钓技集锦”;甚至连平时很少出门的王奶奶,也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煮好的茶叶蛋,说要给大家当早餐。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王师傅笑着迎上来,“我昨晚看了小满的‘初秋鲤鱼攻略’,特意把钓组换成了大号线,就等今天钓大鲤了!”

小满赶紧从双肩包里拿出 “钓技小贴士” 卡片,分给大家:“王师傅,这是初秋钓鲤鱼的关键技巧,您看看,有不对的地方咱们再讨论!”

众人坐上早班公交,车厢里顿时热闹起来。小满拿着 “江湾钓鱼指南” 修订稿,跟大家分享初秋钓鲤鱼的要点:“初秋水温下降,鲤鱼会往深水区移动,但清晨和傍晚都会到浅滩觅食,所以钓位要选在芦苇根附近的深浅交界处;窝料要提前两小时打,让香味充分扩散……”

钓友们听得认真,时不时提问,陈守义和老张则在旁边补充细节 —— 老张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在水库钓大鲤的经验,陈守义则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芦苇荡边缘的淤泥深,千万别踩进去。李师傅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掠过的稻田,笑着说:“咱们这哪是去比赛,分明是去开‘鲤鱼钓技研讨会’!”

坐了一个小时公交,再沿着水库边的小路走二十五分钟,一片茂密的芦苇荡出现在眼前。初秋的芦苇已经泛出淡淡的金黄,风吹过,芦苇叶 “沙沙” 作响,像在唱着初秋的歌;芦苇荡边缘的浅滩上,水色清澈,能看到水底的螺蚌壳,偶尔有鲤鱼在水面翻起水花,激起一圈圈涟漪,引得钓友们阵阵惊呼;远处的水库中央,几只白鹭展开翅膀,慢慢飞过,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

芦苇荡旁的空地上,老张和李师傅已经布置好了比赛场地 —— 用红绳划分出十个钓位,每个钓位旁都插着一面小彩旗,上面写着编号;中间摆着一张长桌,桌上放着比赛规则、计时器和奖品 —— 一等奖是一套崭新的竞技钓竿,二等奖是钓箱,三等奖是饵料套装,都是钓友们凑钱买的。

“大家先集合,听我讲比赛规则!” 老张拿着小喇叭,站在长桌旁,“比赛时间从早上七点到上午十点,共三小时,以钓获鲤鱼的总重量排名;只能用手竿,禁止使用活饵;钓到的小鱼要放回水库,保护生态;安全第一,千万别去深水区!”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抽签选钓位。小满抽到了 5 号钓位,就在芦苇根最密集的地方,水深约两米,刚好符合他在指南里写的 “深浅交界处”;陈守义抽到了 3 号钓位,旁边有一片枯芦苇,是鲤鱼藏身的好地方;王师傅和赵叔抽到了相邻的钓位,两人还约定要 “一较高下”。

“大家先打窝,” 李师傅打开自己的窝料桶,“我带了发酵好的玉米,大家可以分点,再混合自己的窝料,效果更好。”

众人纷纷拿出窝料,开始打窝。小满按照自己的配方,把发酵玉米、螺蚌肉碎和酒米混合均匀,然后用打窝勺慢慢撒在钓位前方约一米的地方,形成一个直径约半米的窝子。“打窝要轻,” 他一边撒,一边跟旁边的小林讲解,“初秋鲤鱼警惕性高,动作太大容易惊鱼,要像撒盐一样慢慢撒。”

小林听得认真,手里的动作却有些生疏,小满赶紧手把手教他调整打窝勺的角度,确保窝料能准确落在指定位置。陈守义站在旁边看着,眼里满是欣慰 —— 这孩子不仅自己钓技好,还愿意耐心教别人,颇有当年老战友老张的风范。

打窝结束后,离比赛开始还有二十分钟,大家纷纷拿出钓竿,开始准备钓具。小满拿出自己的长竿,按照 “江湾钓鱼指南” 里的方法,调整浮漂至露出三目 —— 初秋鲤鱼吃饵慢,露出三目能更清晰地观察漂相;主线用 2.5 号,子线用 1.5 号,鱼钩选伊势尼 5 号,刚好能应对三到五斤的鲤鱼。

“小满,你这子线是不是太细了?” 王师傅凑过来看了看,“我用的是 2 号子线,万一钓上大鲤,怕你线断鱼跑。”

小满笑着解释:“王师傅,初秋鲤鱼活性不如夏天,力道没那么大,1.5 号子线足够了,而且细子线更隐蔽,鲤鱼不容易发现。”

陈守义也点点头:“小满说得对,初秋钓鲤鱼,线组不用太粗,不然会影响灵敏度,反而钓不到鱼。”

王师傅恍然大悟,赶紧调整自己的子线,旁边的钓友们也纷纷效仿,调整线组的粗细。李师傅看着这一幕,笑着说:“咱们这比赛还没开始,先学到了一招,值了!”

早上七点整,老张吹响了比赛开始的哨声。众人纷纷抛竿,钩饵准确地落在窝子里。初秋的阳光渐渐升高,洒在芦苇荡的水面上,泛着细碎的金辉;芦苇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偶尔有露珠落在水面上,激起一圈圈小涟漪;远处的水鸟时不时掠过水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整个芦苇荡显得格外宁静,却又透着比赛的紧张氛围。

“注意看浮漂,” 陈守义提醒小满,“初秋鲤鱼吃饵慢,会先试探几次,浮漂会轻轻晃动,然后再慢慢下沉,这时候别急着提竿,等浮漂沉下去两目再提,不然容易脱钩。”

小满点点头,眼睛紧紧盯着浮漂。过了约莫十五分钟,他的浮漂突然轻轻动了一下。他屏住呼吸,手指紧紧握住竿柄,心里怦怦直跳 —— 这是比赛开始后的第一个鱼讯,他既紧张又兴奋。

又过了几秒钟,浮漂慢慢往下沉了一目,然后又往上顶了顶 —— 这是鲤鱼在试探饵料。小满按照陈守义教的方法,继续等待。突然,浮漂猛地往下一沉,瞬间沉下去了两目。“提竿!” 他大喊一声,双手握着竿柄,猛地往上一扬。

鱼竿瞬间弯成一道紧绷的弧线,鱼线被拉得 “嗡嗡” 响,一股明显的力道从竿子末端传来。“有鱼!” 小满兴奋地喊道,手臂微微发抖,却依旧紧紧握着竿子。

“别慌,慢慢遛!” 陈守义赶紧跑过来,帮他稳住鱼竿,“这鱼力道不小,别硬拽,顺着它的力道来。”

鲤鱼在水里拼命挣扎,时而往芦苇丛里冲,时而又往深水区游。小满按照陈守义教的方法,慢慢放线、收线,眼睛紧紧盯着水面,生怕鱼脱钩。旁边的钓友们也纷纷停下手里的竿子,围过来看热闹,王师傅还拿着相机,记录下这紧张的遛鱼过程。

约莫过了二十分钟,鲤鱼终于没了力气,被小满慢慢拉到了浅滩上。那是一条四斤多的大鲤鱼,银灰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光,尾巴又宽又大,嘴里还叼着半颗发酵玉米,看起来格外精神。“钓上来了!四斤多的大鲤!” 小满高兴得跳起来,手里的鱼竿都差点掉在地上。

李师傅赶紧拿起抄网,帮小满把鲤鱼抄了上来,放在电子秤上 —— 显示屏上显示 “2.15 千克”,引来钓友们阵阵惊叹。“小满厉害啊!第一个钓上大鲤,暂时领先!” 老张笑着说,在比赛记录表上记下小满的成绩。

小满赶紧把鲤鱼放进自己的鱼护里,然后重新挂饵抛竿,脸上满是兴奋。陈守义拍了拍他的肩膀:“别骄傲,继续加油,后面还有两个小时呢。”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钓友们陆续有了收获。陈守义钓上了一条三斤多的鲤鱼,重量 1.6 千克,暂时排名第二;王师傅钓上了一条两斤多的鲤鱼,重量 1.1 千克,排名第三;赵叔和小林也各钓上了一条一斤多的鲤鱼,虽然重量不大,却也为比赛增添了不少热闹氛围。

李师傅则忙着给大家帮忙 —— 一会儿帮钓友抄鱼,一会儿帮大家调整浮漂,还时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王奶奶坐在旁边的树荫下,给大家分发茶叶蛋,还帮着看管渔具,像个 “后勤部长”,让大家心里暖暖的。

上午九点左右,天空突然飘起了细雨,淅淅沥沥的,落在芦苇叶上,发出 “沙沙” 的声响。“大家别慌,” 陈守义喊道,“细雨天鲤鱼更活跃,是钓鱼的好时机,注意别让雨水打湿钓线,影响灵敏度。”

钓友们纷纷拿出雨衣穿上,继续钓鱼。小满在雨中调整了自己的钓法,把浮漂往上调了一目,让钩饵稍微离底 —— 细雨天水底的淤泥容易翻起,钩饵离底能避免挂底,也更容易被鲤鱼发现。

没过多久,小满的浮漂又有了动静。他屏住呼吸,等浮漂沉下去两目后,猛地提竿 —— 鱼竿再次弯成一道弧线,又是一条大鲤!经过十几分钟的遛鱼,这条鲤鱼被抄了上来,电子秤显示 “1.8 千克”,加上之前的 2.15 千克,总重量达到了 3.95 千克,领先优势更大了。

“小满这孩子,不仅钓技好,还会根据天气调整钓法,真是咱们江湾的‘小钓王’!” 王师傅忍不住称赞道,手里的相机还在记录着这一幕。

上午十点整,老张吹响了比赛结束的哨声。众人纷纷收竿,开始统计成绩。最终,小满以总重量 3.95 千克获得一等奖,陈守义以 3.2 千克获得二等奖,王师傅以 2.8 千克获得三等奖。

颁奖仪式在一片热闹的掌声中举行。老张把崭新的竞技钓竿递给小满:“这根钓竿送给你,希望你以后能钓上更多的鱼,也能把江湾的钓技分享给更多人!”

小满接过钓竿,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谢谢大家!这根钓竿我会好好用,以后也会继续完善‘江湾钓鱼指南’,跟大家一起进步!”

陈守义和王师傅也分别接过了自己的奖品,脸上满是笑容。其他钓友虽然没有获奖,却也很开心,大家围在一起,分享着今天的渔获和钓技,气氛格外热烈。

中午,众人在芦苇荡旁的凉亭里举行了 “渔获分享会”。大家把钓获的鲤鱼分给每个人,王奶奶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馒头,李师傅则用带来的锅,在凉亭里煮起了鱼汤。很快,鱼汤的香味弥漫开来,混着馒头的麦香味,格外诱人。

众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鲜美的鱼汤,一边聊着今天的比赛。小满拿出 “江湾钓鱼指南” 修订稿,跟大家讨论如何补充 “比赛钓技” 章节,还征求大家的意见,希望能让指南更完善。

“我觉得可以加一章‘团队协作技巧’,” 小林提议,“今天比赛时,大家互相帮忙抄鱼、调整钓组,这种协作也很重要。”

“我同意!” 小周点头,“还可以加一章‘应急处理’,比如钓线断了怎么办、鱼脱钩了怎么调整,这些对新手很有用。”

众人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小满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准备回去后完善指南。陈守义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幸福 —— 从最初的几个人钓鱼,到现在形成了有组织、有分享的钓友团体,江湾的钓鱼文化正在慢慢形成,而小满,就是这份文化最好的传承者。

下午两点,众人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小满把自己获得的竞技钓竿递给陈守义:“爷爷,这根钓竿给您用,您钓了一辈子鱼,比我更需要它。”

陈守义笑着把钓竿推了回去:“这是你凭本事赢的,爷爷不能要。你用这根钓竿,以后钓上更大的鱼,爷爷比自己用还开心。”

小满点点头,紧紧握着钓竿,心里满是感动。众人沿着水库边的小路往公交站走,小满走在中间,手里拿着 “江湾钓鱼指南” 修订稿,还在跟大家讨论明天的钓点;陈守义、老张和李师傅走在旁边,聊着今天的比赛,脸上满是笑容;王奶奶则跟在后面,手里提着空的竹篮,还在跟大家说着下次要带更多的茶叶蛋。

回到小区,众人在门口道别,约定下周再一起去江湾钓鱼,继续完善 “江湾钓鱼指南”。小满和陈守义回到家,老伴早已做好了晚饭,桌子上摆着用今天钓的鲤鱼做的红烧鲤鱼和鲫鱼汤,还有几个拿手菜。

“今天比赛怎么样?” 老伴笑着问道,给小满夹了一块鱼肉。

“我拿了一等奖!” 小满兴奋地说,还把获得的竞技钓竿拿给老伴看,“这是大家给我的奖品,以后我要跟爷爷一起,把江湾的钓技分享给更多人!”

老伴高兴得合不拢嘴,又给小满夹了一块鱼肉:“好!奶奶支持你,以后你去钓鱼,奶奶给你做更多好吃的!”

晚饭过后,小满坐在书桌前,开始完善 “江湾钓鱼指南”。他在 “比赛钓技” 章节里补充了团队协作、应急处理等内容,还画了很多插图,让指南更直观。陈守义坐在旁边,看着小满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

夜深了,小满把修订好的指南放在书桌上,明天要打印出来分给大家。他走到阳台上,看着远处的江湾,心里满是期待 —— 以后,他要和爷爷、老张、李师傅还有其他钓友一起,把江湾的钓鱼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喜欢上钓鱼,喜欢上这片充满生机和温情的江湾。

而江湾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陈守义、小满、老张、李师傅,还有更多热爱钓鱼的钓友们,会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钓鱼故事,让这份传承和情谊,像江湾的流水一样,源远流长,永不停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