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14章 初夏芦苇荡的鲤鱼汛与指南新篇

立夏后的第一场雷阵雨刚过,水库南岸的芦苇荡就裹上了一层湿漉漉的绿意。清晨五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雨后泥土的腥气和芦苇的清香,混在一起格外清爽。他低头拍了拍钓包侧面的布袋,里面装着小满昨天特意磨好的新鱼钩 —— 每个钩尖都闪着银光,还刻着小小的 “满” 字,少年说 “新钩钓新鱼,今天肯定能钓上大鲤鱼”。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厚厚的 “江湾钓鱼指南” 手稿,背上的双肩包比平时更鼓,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木质鱼漂 —— 那是他用梧桐木打磨的,漂身上还涂了一层清漆,能防水。“您看我补充的‘鲤鱼习性篇’!昨天查了三本书,还问了渔具店的王老板,把鲤鱼喜欢的水温、食性都记下来了!”

少年翻开手稿,里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重点:“鲤鱼属底栖鱼,初夏喜在芦苇根附近觅食,水温 20-25c最活跃;饵料偏爱甜腥,玉米 螺鲤粉 蜂蜜是黄金配比……” 每一页都贴着小满画的插图,有鲤鱼的侧视图,有芦苇荡的钓位示意图,还有饵料混合的步骤图。

陈守义指尖拂过手稿上工整的字迹,心里像被雨后的江水浸过一样暖。这孩子不仅把钓鱼技巧记在心里,还愿意花时间系统整理,这份认真比钓上多少鱼都珍贵。“补充得很全,” 他把手稿小心地放进钓包内侧,“老张说水库南岸的芦苇荡最近在涨水,鲤鱼都往浅滩游,咱们今天用你配的饵料,试试‘打窝留鱼’的技巧。”

“好啊!” 小满蹦了一下,双肩包里的鱼漂发出轻微的碰撞声,“张爷爷和李爷爷已经在公交站等咱们了吧?昨天李爷爷说要带他新泡的‘酒米窝料’,还说要教我怎么判断鲤鱼星!”

两人踩着雨后的水洼往公交站走,初夏的清晨满是生机。路边的月季开得正艳,花瓣上沾着的露珠顺着纹路往下滴;广场上的晨练队伍已经散开,只剩下几个老人在收拾太极剑;卖早点的摊位飘出豆浆的香气,混着油条的油香,勾得人肚子直叫。

公交站台上,老张和李师傅早已背着钓包在等。老张手里拿着一根新组装的长竿,竿身上缠着浅绿色的防滑带,说是 “跟芦苇荡的颜色搭,不容易惊鱼”;李师傅则提着两个保温桶,一个装着酒米窝料,一个装着刚熬好的绿豆汤。“可算来了,” 老张笑着递过一张折叠的芦苇荡地图,“我昨晚在上面标了三个最佳钓位,都在芦苇根和浅滩的交界处,水深一米五左右,刚好适合鲤鱼藏身。”

李师傅也打开保温桶,拿出一把酒米:“这是用高度酒泡了半个月的,还加了点红糖,香味能留鱼三个小时以上。小满,等会儿打窝的时候,你跟我学,要把窝料撒成扇形,范围别太大,集中诱鱼。”

四人背着钓包,提着装备,挤上早班公交。小满一路上都在兴奋地翻看着芦苇荡地图,时不时指着某个标记问:“张爷爷,这里为什么画个三角啊?是不是水流太急了?”“李爷爷,芦苇根附近的淤泥会不会挂底啊?要不要用双钩防挂?”

老张和李师傅耐心地一一解答,陈守义则坐在旁边,看着少年好奇的样子,想起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在芦苇荡钓鲤鱼的情景 —— 那时候也是这样,缠着老战友问东问西,手里的钓竿都握得发紧,生怕错过一条鱼。

坐了五十分钟公交,再沿着水库边的小路走十五分钟,一片茂密的芦苇荡出现在眼前。初夏的芦苇已经长到半人高,翠绿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 “沙沙” 的声响;芦苇荡边缘的浅滩上,水色清澈,能看到水底的螺壳和枯草,偶尔有银色的小鱼在水面掠过,激起一圈圈涟漪;远处的水库中央,几只白鹭展开翅膀,慢慢飞过,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

“先勘察钓位,” 老张放下钓包,从包里拿出一个折叠的测深仪,“鲤鱼怕光,咱们选芦苇密一点的地方,既能遮阳,又能让鱼有安全感。”

四人沿着芦苇荡边缘走,李师傅时不时蹲下来,用手抓起一把水底的泥土:“这泥是黑褐色的,说明腐殖质多,有很多螺蚌,是鲤鱼的天然食物,咱们就在这儿打窝。”

小满跟在李师傅身边,认真地观察泥土的颜色:“李爷爷,是不是黑褐色的泥比黄色的泥更适合钓鲤鱼啊?我在书上看到说,腐殖质多的地方鱼更多。”

“没错,” 李师傅笑着点头,“黄色的泥太贫瘠,没什么食物,鲤鱼不爱去;黑褐色的泥里有很多小虫和螺蚌,鲤鱼经常来觅食。”

走到一处芦苇相对密集的浅滩,老张停下脚步:“就这儿吧,前面有片芦苇丛形成的‘天然窝’,鲤鱼喜欢在里面打转,而且这里的水深刚好一米五,不用调太多浮漂。”

四人开始分工:李师傅和小满负责打窝,把酒米和小满配的 “玉米螺鲤粉” 混合在一起,撒成扇形;老张和陈守义则负责整理钓组,老张帮小满调整浮漂,陈守义则检查自己的钓线,确保没有磨损。

“打窝要轻,” 李师傅一边撒窝料,一边教小满,“动作太大,会惊到水里的鱼,要像撒盐一样,慢慢把窝料撒出去,范围控制在一米以内,让鱼集中在一个地方。”

小满按照李师傅教的方法,轻轻抓起一把窝料,慢慢撒在水面上。窝料落在水里,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很快就有小鱼游过来啄食。“这样就行了吗?” 小满问道,眼睛紧紧盯着水面。

“还要等二十分钟,让窝料的香味扩散开,鲤鱼才会过来,” 李师傅拍了拍小满的肩膀,“趁这个时间,咱们把饵料准备好,你配的玉米螺鲤粉,要加少量水,揉成软硬适中的团,这样挂钩不容易掉。”

小满点点头,赶紧拿出自己的饵料盒,按照比例加水,揉起饵料来。他的动作比以前熟练了很多,很快就揉好了一团饵料,软硬刚好,还带着浓郁的甜腥味。“爷爷,您看我揉的饵料怎么样?” 他举起饵料,眼里满是期待。

陈守义凑过去看了看,饵料捏在手里不沾手,轻轻一捏还能散开,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这样的饵料入水后会慢慢雾化,能吸引更多鱼过来。”

二十分钟后,窝料的香味已经扩散开,水面上开始出现零星的鱼星 —— 那是鲤鱼在水底活动时吐出的气泡,一串串的,像小珠子一样往上冒。“有鱼星了!” 小满兴奋地喊道,赶紧拿起自己的钓竿,开始挂饵料。

李师傅也拿出自己的钓竿,笑着说:“小满,你先抛竿,我在旁边看着,有不对的地方给你指出来。”

小满深吸一口气,双手握着钓竿,按照陈守义教的方法,轻轻往后一拉,然后往前一送 —— 钩饵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准确地落在窝子中央,浮漂稳稳地立在水面上,露出两目。“成功了!” 小满高兴地喊道,眼睛紧紧盯着浮漂。

陈守义和老张也纷纷抛竿,钩饵都准确地落在窝子里。四人坐在折叠椅上,静静地等待着鱼上钩。芦苇荡的风轻轻吹过,带着芦苇的清香和饵料的甜腥味;偶尔有蜻蜓落在芦苇叶上,翅膀扇动着,像一架架小小的飞机;远处的水库传来水鸟的叫声,清脆悦耳,让整个芦苇荡显得格外宁静。

“注意看浮漂,” 陈守义在旁边提醒小满,“鲤鱼咬钩很谨慎,会先试探几次,浮漂会轻轻晃动,然后再慢慢下沉,这时候别急着提竿,等浮漂沉下去两目再提,不然容易脱钩。”

过了约莫十五分钟,小满的浮漂突然轻轻动了一下。他屏住呼吸,手指紧紧握住竿柄,眼睛死死盯着浮漂。又过了几秒钟,浮漂慢慢往下沉了一目,然后又往上顶了顶 —— 这是鲤鱼在试探饵料。“再等等,” 李师傅轻声说,“还没完全咬钩。”

小满点点头,继续等待。又过了三秒,浮漂猛地往下一沉,瞬间沉下去了两目。“提竿!” 陈守义大喊一声。

小满反应迅速,双手握着竿柄,猛地往上一扬 —— 鱼竿瞬间弯成一道紧绷的弧线,鱼线被拉得 “嗡嗡” 响,一股巨大的力道从竿子末端传来,差点把他拉得站起来。“爷爷,好沉啊!肯定是条大鲤鱼!” 他兴奋地喊道,手臂都在发抖。

“别硬拽,顺着鱼的力道来!” 老张赶紧跑过去,双手扶住小满的胳膊,帮他调整鱼竿的角度,“你看,鱼往芦苇丛里跑,你就往反方向带,别让它缠上芦苇,不然线会断。”

鲤鱼在水里拼命挣扎,时而往芦苇丛冲,时而又往深水区游,鱼线被拉得笔直,仿佛随时会断。小满按照老张教的方法,慢慢放线、收线,脸上满是专注。他能感觉到鱼的力道在一点点减小,鱼竿的弧度也渐渐变小,心里越来越兴奋。

约莫过了三十分钟,鲤鱼终于没了力气,被小满慢慢拉到了浅滩上。那是一条五斤多的大鲤鱼,银灰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光,尾巴又宽又大,嘴里还叼着半团饵料,看起来格外精神。“钓上来了!爷爷,我钓上大鲤鱼了!” 小满高兴得跳起来,手里的鱼竿都差点掉在地上。

李师傅赶紧拿起抄网,帮小满把鲤鱼抄了上来,放进铺着湿纱布的大桶里:“这条鲤鱼够肥,晚上回去做红烧鲤鱼,肯定好吃。”

陈守义也钓上了一条四斤多的鲤鱼,老张和李师傅也各钓上了一条,四人的渔获都很丰厚。小满蹲在桶边,仔细看着自己钓的大鲤鱼,然后拿出 “江湾钓鱼指南” 手稿,认真地记录起来:“时间:早上七点三十分,钓点:水库南岸芦苇荡天然窝,鱼重:约五斤,饵料:玉米 螺鲤粉 蜂蜜,咬钩方式:浮漂先动后沉,遛鱼时间:三十分钟。”

“小满记录得越来越详细了,” 老张凑过来看,忍不住称赞道,“以后再补充点不同天气的钓法,这本指南就能给其他钓友参考了。”

小满眼睛一亮:“我下次就补充!比如雨天怎么钓,晴天怎么钓,还有大风天怎么选钓位,肯定能帮到大家!”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四人的渔获越来越多。陈守义又钓上了一条六斤多的大鲤鱼,是今天最大的收获;李师傅钓上了几条鲫鱼,说是给家里的小孙女熬鱼汤;老张则钓上了一条翘嘴,鳞片泛着银光,看起来很新鲜;小满也又钓上了两条鲤鱼,虽然比第一条小,却也都在三斤以上。

临近中午,天空突然暗了下来,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要下雷阵雨了,” 老张抬头看了看天,“咱们先找个地方躲躲,等雨停了再钓,安全第一。”

四人赶紧收拾好钓竿,把装备搬到附近的一个凉亭里。凉亭是水库管理处建的,刚好能容纳几个人。刚躲进凉亭,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噼里啪啦” 地打在芦苇叶上,溅起的水花落在水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

“幸好带了绿豆汤,” 李师傅打开保温桶,给每人倒了一碗,“喝点热汤,暖暖身子,这雨估计要下半小时。”

四人坐在凉亭里,一边喝着绿豆汤,一边聊着天。小满拿出 “江湾钓鱼指南” 手稿,开始补充 “雨天钓法”:“雨天钓鲤鱼,要选地势高的钓位,避免积水;饵料要加多点腥味,雨天鱼的嗅觉不灵敏;浮漂要调钝一点,避免水流影响漂相……”

陈守义看着小满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这孩子不仅钓鱼技术进步了,还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这种学习能力,比钓上多少鱼都让他开心。

半小时后,雨渐渐停了,天空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在水面上形成一道道彩虹。“雨停了,咱们回去继续钓,” 老张站起来,收拾好自己的钓包,“雨后的鲤鱼更活跃,肯定能钓上更多。”

四人回到芦苇荡,发现窝子里的鱼星更多了。小满重新挂好饵料,抛竿入水,没过多久,浮漂就有了动静。“提竿!” 小满大喊一声,双手握着竿柄往上一扬 —— 鱼竿弯成了一道弧线,一条三斤多的鲤鱼被钓了上来。

“小满越来越厉害了,” 李师傅笑着说,“现在不用我们指导,自己就能判断什么时候提竿了。”

小满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继续记录鱼情。下午的时光过得很快,四人又钓上了不少鱼,直到傍晚时分,才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

回去的路上,小满坐在公交车上,还在兴奋地聊着今天的钓鱼经历,手里的 “江湾钓鱼指南” 手稿又补充了好几页。陈守义、老张和李师傅坐在旁边,听着少年的话,脸上满是笑容。

回到小区,四人把渔获分了分,小满把自己钓的大鲤鱼给了王奶奶一条,还把 “江湾钓鱼指南” 手稿给她看,讲今天在芦苇荡钓鱼的趣事。王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说要给小满做红烧鲤鱼,让他明天来家里吃。

晚上,陈守义家里飘起了红烧鲤鱼的香味。老伴把小满钓的大鲤鱼做成了红烧鲤鱼,还熬了鲫鱼汤,一家人坐在餐桌旁,吃着鲜美的鱼肉,聊着今天的芦苇荡之行,其乐融融。

“爷爷,下次咱们还去水库钓鱼好不好?” 小满一边吃着鱼肉,一边问道,眼里满是期待,“我还想试试钓草鱼,用我新学的‘草窝诱鱼’技巧。”

“好啊,” 陈守义点点头,“等过段时间,咱们去水库的东岸,那里有片水草区,草鱼很多,刚好能试试你的新技巧。”

小满高兴得跳了起来,赶紧拿出 “江湾钓鱼指南” 手稿,在上面写道:“下次目标:水库东岸水草区,用‘草窝诱鱼’技巧钓草鱼!”

夜深了,陈守义坐在阳台上,看着远处的江湾,心里满是幸福。他想起今天在芦苇荡的点点滴滴,想起小满兴奋的样子,想起老张和李师傅的笑容,突然觉得,钓鱼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传承 —— 传承着技巧,传承着情谊,传承着对生活的热爱。

而江湾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温情的土地上,陈守义、小满、老张和李师傅,还有更多热爱钓鱼的人,会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钓鱼故事,让这份传承和情谊,像江湾的流水一样,源远流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