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光总爱往裂缝里钻——不是因为裂缝难看,是它知道,那些被疼出的缺口、被醒透的迷茫、被挣扎磨出的纹路里,藏着能让生命变亮的微光。妮妮小姐把这句话抄在画本扉页时,笔尖还带着犹豫;直到工作室五周年庆典的晨露落在门口老槐树上,她指尖抚过墙上那些带着划痕的画作、桌上拼贴的瓷片花艺,才真正懂了“破碎”不是终点,是光要进来时,轻轻敲开的门。
这五年,工作室像株在巷口扎根的小雏菊,风来过时弯过腰,雨打下来抖过瓣,却把每一次“摇晃”都变成了扎根的力气。最开始只是妮妮和阿哲挤在租来的小铺面里,墙皮掉着渣,画架摆得挤挤挨挨,连给学员坐的椅子都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腿歪了,用木片钉一钉;面裂了,铺块花布盖一盖。后来遇到过画稿被甲方一次次打回的夜晚,妮妮把揉皱的画纸摊在桌上,阿哲就蹲在旁边,用铅笔一点点帮她把线条描清晰;遇到过城管来要求整改门头,两人顶着大太阳拆招牌,汗流进眼睛里也没停,最后用捡来的旧木板,刷上米白色的漆,手绘了小雏菊和飘带,反倒成了巷口最打眼的风景;还遇到过梅雨季的暴雨冲垮了窗台,窗台上那盆妮妮最宝贝的多肉,连带着陶盆一起摔在地上——瓷片碎了一地,土壤混着雨水泡成了泥,多肉的叶片掉了好几片,蔫头耷脑地躺在碎瓷片里,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可怜。
可就是这些时刻,让“小雏菊与风”工作室慢慢有了温度。阿哲把碎瓷片捡起来,洗干净,用胶水一片片拼回花盆的模样,缺口处塞了晒干的小雏菊干花;妮妮把掉下来的多肉叶片插在新的土壤里,放在窗边最晒的地方,看着它们慢慢长出根须;学员们知道后,有人带来家里多余的花盆,有人从院子里挖来松软的土,连巷口修鞋的大爷都送来一小块防滑垫,说垫在花盆底下,就不怕再摔了。那些曾经让他们慌神的“破碎”,最后都变成了被人惦记的小温暖,像拼拼图一样,一块一块,把工作室拼得更结实、更亮堂。
庆典当天的晨光,是带着橘粉色的。巷口的老槐树被学员们缠上了串灯,不是那种刺眼的亮,是暖融融的黄,像把星星摘下来,串在枝桠间——风一吹,灯串轻轻晃,光影落在地上,斑斑点点的,像撒了一把碎金。工作室的门敞开着,门上挂着用干花和麻绳编的门帘,是苏念前几天特意送来的,里面混着去年枯萎的满天星和风干的小雏菊,虽然没了新鲜时的娇嫩,却多了种沉淀后的温柔。
墙面上,从门口一直延伸到里屋,贴满了五年来的画作。最左边是妮妮最初的草稿——线条歪歪扭扭,配色也生涩,画的是一盆小雏菊,花瓣边缘都涂出了纸外;旁边是阿哲第一次带学员画画时的作品,一群人画同一个花瓶,有的画得圆滚滚,有的画得瘦长长,却都在花瓶旁边画了小小的笑脸;再往里走,是学员们的“破碎日记”——有个小姑娘画了一只破了口的杯子,杯子里却插着一朵盛开的玫瑰,旁边写着“杯子破了,还能装花呀”;有个退休的阿姨画了被风吹断的树枝,树枝上却冒出了新芽,题字是“断了的枝,也能长新叶”。每一幅画下面,都压着小小的便签,记着画这幅画时的故事,有的写着“今天画哭了,因为想起了摔碎的瓷碗”,有的写着“画完觉得心里亮堂多了,原来难过也能画成画”。
桌子上摆得满满当当。学员们带来了自己做的小点心:有捏成小雏菊形状的饼干,边缘烤得有点焦,却香得很;有装在碎瓷片拼贴的小碟子里的蛋挞,瓷碟是阿哲用之前摔碎的碗片拼的,缺口处描了圈金线,反倒成了最特别的容器;还有苏念送来的鲜花——不是那种开得正好的玫瑰,是带着点伤痕的枝干,有的枝干上有小小的划痕,有的花瓣边缘微微卷曲,却依然开得热烈;旁边放着一盆多肉,就是当年摔碎的那盆的“后代”,现在长得胖乎乎的,种在一个拼贴的花盆里,花盆是用不同颜色的瓷片拼的,有白的、浅蓝的、淡粉的,像把彩虹拼在了一起。
“哟,这么热闹!”林叔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手里抱着一幅卷起来的画,穿着件浅灰色的外套,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笑。林叔是附近画廊的老板,当年妮妮刚开工作室时,没人来学画,是林叔把自己画廊里的旧画架送过来,还帮她介绍了第一个学员。现在他老了,不常去画廊了,却总爱来工作室坐一坐,看看孩子们画画,偶尔也自己拿起笔画两笔。
他把画展开,铺在中间的长桌上——画的是工作室这五年的变化。左边画的是刚租下来的样子:墙面斑驳,窗户上蒙着灰,门口只有一个小小的木牌,写着“小雏菊与风”;中间画的是整改门头时的场景:妮妮和阿哲站在梯子上,汗流浃背地拆招牌,旁边围着几个学员,有的递水,有的扶梯子;右边画的是现在的工作室:门头刷得干干净净,挂着手绘的小雏菊,门口的老槐树上挂着灯串,窗户里透出暖光,有人趴在画架上画画,有人围在桌边说话,连窗台上的多肉都画得胖乎乎的。画的角落,还画了那盆拼贴花盆里的多肉,旁边写着一行小字:“碎过的瓷,拼起来更亮;走过的路,摔过更结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