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书桌时,窗棂将天光裁成细碎的金纹,落在淡绿色绢布上,像给这方素净织物镀了层朦胧的光晕。风从巷口溜进来,先拂过院角茉莉的花瓣,沾了满袖清香,才悄悄探进书房,绕着妮妮垂落的发梢打转。她正握着绣针静坐桌前,针尾系着的淡紫色丝线在指尖轻轻流转,腕间微抬的弧度像春日里初绽的兰叶,温柔又坚定。针尖刺破绢布的瞬间,丝线顺着指腹的力道慢慢铺展,时而长针舒展如流云,时而短针细密似落雨,渐渐在布面上晕出兰花花瓣的柔润曲线——那模样,倒像给静立的竹石缀上了灵动的星子,让原本沉寂的画面有了呼吸般的鲜活,连空气里都飘着“岁月静好”的温柔注脚。
窗外的茉莉开得正好,青枝从墙头探进半幅绿意,雪白的花苞缀在叶间,有的完全舒展,露出嫩黄的花蕊,像拢着一捧未散的月光;有的还半含着,花瓣边缘泛着浅粉,像姑娘害羞时泛红的脸颊。清晨的风带着露水的清凉,顺着敞开的窗户溜进来,裹着茉莉的清香在屋内打转,先是拂过妮妮捏着绣针的指尖,又蹭了蹭摊开的绣谱边角,最后落在绢布上,与那竹石兰影相映。小小的书房里,墨香混着花香,绣线的绵柔裹着晨光的暖,满是清雅的意趣,静得能听见丝线穿过绢布时细微的“沙沙”声,像谁在耳边轻轻说着“慢慢来,好戏都在后面呢”。
妮妮绣得专注,指尖偶尔碰到绢布上未干的浆点,便轻轻捻掉,动作轻得怕惊扰了布上的花草。她忽然想起昨夜在灯下读到的句子:“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书页上的墨迹还带着淡淡的松烟香,此刻再看绢布上的兰花,倒觉得这花叶间藏着和诗句一样的心意。兰花长在无人知晓的幽谷里,却依然自顾自地绽放,把芬芳藏在风里;就像心里的盼头,哪怕暂时没被看见、没被认可,也会在心底慢慢扎根、生长,终有一天会像这绢布上的兰花一样,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她想着,指尖的力道又稳了些,淡紫色的丝线在绢布上又添了一笔,花瓣的轮廓愈发清晰,像把“静待花开”的信念,一针一线绣进了时光里。
距离镇上的绣品比赛还有十天,妮妮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绣活里,活脱脱一个“绣痴”。每天天还没亮,窗外的天还是墨蓝色,只有几颗星星挂在天边眨眼睛时,她就已经起身坐在书桌前,就着窗棂透进来的微光穿针引线——那微光虽淡,却足够照亮针孔,也照亮她眼里的期待。直到晨光漫进屋子,把绢布染成淡金色,她才会停下喝口水,揉揉有些发酸的手指,指尖早已被绣线磨出了浅浅的薄茧,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中午吃过饭,她只休息半个时辰,便又回到书桌前,连院子里的鸡叫、巷口的孩童嬉闹声,都成了她绣活时的背景音,直到傍晚时分,夕阳把天边染成橘红色,光线渐渐暗下来,才舍得放下绣针,像完成了一场重要的“每日打卡”。
母亲看着她这般辛苦,心里总有些疼,却也懂她的执着。有天傍晚,母亲端着一碗温热的红枣粥走进书房,粥碗里飘着几颗饱满的红枣,粥水浓稠得能挂住勺。她看见妮妮正低着头,额前的碎发垂落在绢布上,指尖还在不停地动着,连窗外的夕阳落了都没察觉。母亲轻轻把粥放在桌上,叹了口气说:“妮妮,别太累了,眼睛和手都要顾着,日子还长着呢,绣活慢慢绣也不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妮妮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疲惫,却还是笑着摇头,眼底闪着光:“娘,我不累,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我想把这幅《竹石图》绣好,尽全力去试一次——万一梦想实现了呢?”母亲看着她眼里的坚定,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便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每天都会准时煮一碗红枣粥,红枣熬得软糯,粥水甜得暖心,让她补补体力;有时夜里妮妮绣得晚了,母亲还会在她书桌旁放一盏新换的灯油,让灯光更亮些,照着她的绣活,也照着她的梦。
这天下午,阳光正好,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院子里,落得满地碎金,像撒了一把星星在地上。院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接着是阿芷清脆的声音:“妮妮,在家吗?我带着‘宝藏’来看你啦!”妮妮放下绣针,起身去开门,就看见阿芷提着一个小小的竹篮站在门口,竹篮上盖着一块碎花布,边角还绣着一朵小小的雏菊,透着可爱的巧思。
“你怎么来了?还说带了宝藏,是什么好东西?”妮妮笑着把她迎进来,阿芷把竹篮递到她手里,掀开碎花布,一股清甜的香气立刻飘了出来:“我娘今天做了绿豆糕,刚出炉的,我想着你绣了这么久,肯定饿了,就给你带了些——这可是我娘的‘独家秘方’,外面吃不到的!”竹篮里的绿豆糕码得整整齐齐,外皮是淡淡的翡翠绿,还带着刚出炉的余温,咬一口下去,甜而不腻,绿豆的清香在嘴里散开,带着阳光的味道。阿芷又从竹篮里拿出一本旧绣谱,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边角有些磨损,却看得出来被精心保存过,布面上还绣着一朵小小的兰花,针脚细密。“这才是真正的‘宝藏’——是我外婆留下的绣谱,里面有很多绣花草的技巧,我翻了翻,有绣兰花的法子,想着对你参加比赛肯定有帮助,这可是‘祖传秘籍’,一般人我不告诉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