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7章 帝国的盛宴 - 敕令高峰与财富归公

会昌五年(845年)四月,一场酝酿了四年之久的风暴,终于迎来了它的最**。一道以皇帝名义颁布、由中书门下省详细拟定、盖有皇帝玉玺的正式敕令,不再是之前零敲碎打的诏书或口谕,而是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国家最高法令,被快马加鞭、驿铃疾传,发往帝国除河北三镇外的所有州县。

这道敕令,如同最终判决书,为整个“会昌灭佛”运动定下了最终的调子和具体的执行细则。它的内容,冰冷、精确,且彻底:

“……两京(长安、洛阳)左、右两街,各留寺二所,每寺留僧三十人……其天下诸州府,节度、观察、治所,各留寺一所,分上、中、下三等:上寺留僧二十人,中寺留僧十人,下寺留僧五人……其余所有寺院、招提、兰若、佛堂,限期拆毁……其僧尼不限年岁,尽皆勒令还俗,充两税户……寺产、奴婢、钱财、田土,一概没官……”

数字是残酷的。这意味着,曾经拥有数千座寺院、数十万僧尼的庞大佛教体系,在经过这场浩劫之后,在整个大唐帝国的版图上,将只会剩下寥寥数百所寺庙和区区数千名僧人。其余的,都将被彻底抹去。

敕令下达之后,帝国庞大的官僚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四月至八月,是最后的准备和缓冲期,也是毁灭前的死寂。八月秋高,当最后期限来临,一场规模空前、席卷全国的拆除运动,如同燎原之火,猛烈地燃烧起来。

从帝国的中心长安、洛阳,到江南的扬州、成都,再到西北的凉州、沙州,无数座曾经香火鼎盛、钟鼓悠扬的寺庙,迎来了它们最后的时刻。

场景是惊人相似的,也是触目惊心的。

各地的官员、胥吏、军士,驱赶着成千上万被征发来的民夫,如同蝗虫般扑向一座座指定的寺庙。斧头、锤子、凿子、绳索、杠子,这些最原始的工具,在一种冷酷的意志驱动下,变成了毁灭的利器。

巨大的斧头砍向支撑殿宇的朱红梁柱,发出沉闷的巨响。绳索套上飞檐斗拱,数十名民夫喊着号子,用力拉拽,伴随着一阵令人牙酸的木材断裂声和瓦片如雨点般坠落的碎裂声,宏伟的殿宇轰然倒塌,扬起漫天尘土。精美的壁画、繁复的雕花、承载着无数工匠心血的建筑艺术,在纯粹的破坏欲面前,瞬间化为乌有。

拆下来的木材并非废弃。敕令规定,这些材料需用于修缮各地的驿站、官舍、城防。于是,曾经雕刻着飞天与莲花的梁椽,被粗糙地加工后,成为了驿道旁馆舍的房梁;曾经承载着佛祖慈悲的柱础,被填入城墙的缺口。帝国的实用主义,以一种近乎亵渎的方式,消化着这场毁灭的产物。

而对寺庙财富的清算,则更加彻底和系统化。

所有被拆寺庙的金银佛像、法器、供器,被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它们被送入各地的官炉,在高温下熔化成滚烫的金水银液,然后被浇铸成标准制式的金锭、银铤。这些黄白之物,被贴上封条,一车车、一船船,沿着驿路和水道,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填充进早已空虚的国库和皇帝的私藏——内帑。户部的官员们看着账簿上飞速增长的数字,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欣喜若狂的笑容。这些财富,将用于支付讨伐藩镇的军费,用于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用于满足皇帝和宫廷的奢靡开销。

数量更为庞大的,是铜。

巨大的铜佛像、沉重的铜钟、成套的铜磬、铜香炉、铜烛台……它们被视为铸钱的原料。这些承载着宗教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铜器,被粗暴地砸碎,以便运输,然后成千上万斤地运往设在各地的铸钱监,尤其是江淮地区的钱监。

在那里,日夜炉火不熄。巨大的熔炉吞吃着佛像的碎片,奔流的铜水被注入刻有“会昌开元”字样的钱范之中。很快,一枚枚崭新的、闪烁着暗红色光泽的铜钱,便叮叮当当地滚落出来,堆积如山。这些以佛像骨血铸就的铜钱,将流入市面,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帝国经济血脉中流动的一部分。艺术的毁灭,以这样一种奇特的方式,转化为了经济的“新生”。

还有铁。那些铁铸的佛像、法器,则被运往官营的冶铁工坊,回炉重炼,打造成犁铧、锄头、镰刀等农具,分发各州县,以促进农耕。锋刃之下,曾是低垂的慈悲眉眼,如今却要深入泥土,耕耘世俗的生计。

在这场浩劫中,文化所承受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除了建筑,还有无数珍贵的经卷、典籍、文书。它们有的被当作引火之物投入炉灶,有的被废弃在废墟中任由风雨侵蚀,有的甚至被用来包裹物品或如厕。数百年来由无数高僧大德翻译、抄写、注释的智慧结晶,无数艺术家精心绘制的佛画、绣像,在这场旨在掠夺物质财富的运动中,被毫不吝惜地毁灭殆尽。文化的劫难,远比经济的“收获”更为深沉和持久。

到了这一年年底,各地的捷报如同雪片般飞向长安的户部和大明宫。

一份份初步统计的账册被摊开在宰相李德裕和户部尚书面前,上面的数字令人瞠目结舌:

“天下拆毁寺院四千六百余所……”

“招提、兰若等四万余所……”

“还俗僧尼二十六万零五百人,皆收为两税户……”

“解放寺院的奴婢、杂户十五万人,收为两税户……”

“没收良田数千万亩(注:史料记载‘数千万顷’恐为‘亩’之讹)……”

“收缴金银铜铁佛像、法器、钱财无算……”

户部衙门里,算盘声日夜不绝,官员们虽然疲惫,却个个面带红光,兴奋地核对着这些天文数字。他们看到了充盈的国库,看到了足以支撑一场大战的军费,看到了未来数年的财政宽裕。在他们眼中,这不是一场文化灾难,而是一场空前成功的“经济改革”,一次对失控的“国中之国”的完美外科手术,一次巨大的财富再分配。

李德裕看着这些报表,面色沉静,眼神深处却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情绪。他达到了他的政治目的,为帝国剜去了痈疽,补充了血液。但他或许也明白,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如慧安法师、如玄净那样的个体的悲欢离合,是数百年来文化积累的灰飞烟灭。

在大明宫深处,唐武宗李炎得知这些成果,龙颜大悦。他更加确信自己行动的正确性,也更加沉迷于道士赵归真所描绘的、清除“释教邪气”后金丹可成的幻想之中。帝国的盛宴,似乎正达到**。

然而,这场以毁灭为代价的盛宴,空气中弥漫的不仅仅是财富的铜臭,还有文化焚毁后的焦糊味,以及无数人心中无声的哭泣。帝国吞咽下了这顿饕餮大餐,却不知这顿餐食中,是否也埋下了未来难以消化的苦果。

夕阳下,曾经梵呗相闻的名山古刹,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野草开始在废墟中萌芽。运送金银铜钱的车队,沉重地碾过驿道,驶向帝国的中心。一边是毁灭的死寂,一边是掠夺的喧嚣,共同构成了会昌五年秋天,大唐帝国最诡异、也最令人深思的图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