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87章 育才计划:研究会招徒,传豫菜技艺

“豫菜文化研究会〔2025〕1 号公告”——“为赓续豫菜技艺,培养新一代传人,自即日起实施‘豫菜育才计划’,首期面向全国招收学徒 30 名,学制 6 个月,学费全免,食宿自理。报名条件:年龄 18—35 周岁;具备初级以上烹调证书或 2 年厨房从业经历;手写一封‘致豫菜的千字情书’。”

公告挂在河南省文旅厅官网、抖音号“豫菜文化研究会”凌晨 0:00 推送,上午 9:47 阅读量破 100 万,后台报名链接被挤爆,服务器临时加带宽。

三天内收到简历 4837 份:——有米其林二星餐厅副厨,拍视频毛遂自荐:“我想知道我的法式清汤遇上豫菜‘套四宝’会发出什么声音”;

——有兰州拉面馆小伙子,把 1000 字情书写在 2 米长的拉面上,拍成延时摄影;

——还有云南怒江傈僳族姑娘,用傈僳语 汉语双语朗读:“我住江之头,君住河之南,愿做一条黄河鲤,游到您的锅里。”

王建业盯着屏幕,眼眶发热:“豫菜,原来没被年轻人忘记。”

初选关放在郑州东郊的“中原农谷”大厨房, 100 个工位一字排开,每人发一只 2 斤 3 两的黄河鲤鱼、一块 500 克五花肉、一把铁棍山药, 90 分钟内完成两道指定菜:

鲤鱼焙面——面丝需拉至 0.5 毫米,炸后 3 分钟不塌;

中原小炒肉——用河南‘子弹头’辣椒,做出“焦而不糊、辣而不燥”的“豫式小锅气”。

评委 8 人:王建业、李明远、陈静雅、韩秋实、凌老、省餐饮协会会长、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美食博主“豫味小姐姐”。

评分标准:味 40 分、形 20 分、质 20 分、文化阐释 20 分——最后一项最刁,要求选手把菜端到评委席前,用 1 分钟讲清“这道菜与中原的关系”。

很多技术不错的选手,栽在“文化”。

一个 28 岁成都厨师,炒肉味道惊艳,但开口就说:“鲤鱼焙面源于江浙……”王建业直接 0 分:“连自己菜的娘家都认错,手艺再好也不能要。”

最终 30 人入围,平均年龄 26.4 岁,女生 11 人,省外 13 人,学历大专以上占 70%。

名单公示那天,网友留言:“国家队集训营既视感!”

4 月 15 日,谷雨,豫菜文化研究会院内, 30 名学员统一穿豆青色对襟衫,胸口绣“豫”字篆体。

院当中摆着 1.8 米高的伊尹铜像,左肩禾穗,右持汤勺,目光俯视黄河方向。

王建业主持拜师礼:

“一敬天——中原风调雨顺;

二敬地——黄河母亲滋养生灵;

三敬伊尹——华夏厨祖,五味调和。”

三鞠躬后,每人领到一枚“青铜味觉币”,正面刻“五味”,背面刻“调和”,黄铜质地,重 13 克,寓意“十三香”。

“币在,人在;币丢,淘汰。”王建业声音不高,却像凉水倒进热油,噼啪作响。

学员们下意识攥紧硬币,手心瞬间冒汗。

礼毕,移师“豫菜历史长廊”。

长廊 128 米,复制了 18 块汉画像石、 32 幅《东京梦华录》木刻,还有 1 面“味觉时间墙”——按下不同年代,喇叭飘出对应味道:

公元前 1600 年——“雉羹”的野鸡汤混药材;

公元 960 年——“糖醋鲤鱼”在汴京出现的最早记载;

1987 年——开封鼓楼老面肥的酸香;

……

学员们闭眼闻香,有人小声嘀咕:“原来历史也能闻。”

陈静雅站在末尾,拿激光笔指着一幅“宋仁宗观厨”图:“看,皇帝面前那道‘炙鲤鱼’,就是今日‘鲤鱼焙面’前身。

1000 年前,它叫‘软熘鱼’,面丝是另炸后撒,为了保温。豫菜每一步都有逻辑,不是拍脑袋。”

上午理论课,从 8:30 到 11:30,中间 10 分钟休息,手机全部上交。

11:40 进入实操大厨房——“知味堂”。

堂高 8 米,屋顶开 6 米天窗,阳光像瀑布倾泻, 30 张松木案板呈“回”字形,中间是 8 座铸铁老灶,灶口正对天窗,火苗可窜 1 米高,却无烟。

第一堂课:刀工——“水切豆腐丝”。

标准: 400 克老豆腐, 15 分钟切 4096 根,根根穿针眼,泡水 10 分钟不断、不碎。

王建业示范:

“刀与豆腐呈 30 度,先听声——‘沙沙’为对,‘哒哒’为错;

手稳、气沉、心空,每刀像给中原写一横。”

15 分钟,他切完 512 刀,把豆腐丝放进清水,轻轻一晃,白丝像水墨在宣纸上晕开,根根分明。

学员们鼓掌,手却抖。

轮到 23 岁的张强, 11 分钟切完, 4096 根,一次穿针成功。

王建业难得露出笑:“今天唯一一个‘优’。”

有人悄悄问张强:“练了多久?”

“ 3 年,每天 2 块豆腐, 2190 块。”

“……”

第二周下午,重点课——鲤鱼焙面。

流程分三步:

鱼——先炸后熘,保持皮脆肉嫩;

汁——冰糖、陈醋、酱油、料酒,比例 4:3:2:1,勾流水芡;

面——拉面丝 0.5 毫米,炸后 3 分钟不塌,脆到能听见“裂帛”声。

王建业把 30 人分成 3 组,每组 10 条鲤鱼,他亲自巡场,手里拿一根 0.5 毫米塞尺,面丝只要塞不进去,当场剪断重拉。

“豫菜没有‘差不多’,只有‘差一点’,就是失败。”

学员李娜,之前做川菜 10 年,刀工泼辣,却败在“温柔”的面丝。

她拉的面,韧度够,可一炸就缩,像受热委屈的孩子。

王建业站她身后,伸手覆在她手背:“感受面的呼吸——拉时吸气,停时呼气,面比你诚实,你急,它就断。”

李娜深吸一口气,闭眼 10 秒,再拉——

面丝像一缕夕阳,落在油锅里,瞬间金黄,直立不弯。

那一刻,她眼泪“啪”掉在案板上,被面粉吸干。

下课已是 21:40,大厨房灯火通明,没人走。

案板上排着 30 条鲤鱼, 30 团面丝,像 30 件刚出炉的瓷器,等待最后的“脆响测试”。

王建业拿筷子,轻敲面丝——

“叮——”

声音清越,余音 2 秒。

“合格。”

“叮、叮、叮……”

一夜, 22 人通过, 8 人需补考。

补考名单贴在门口,红纸黑字,像古代皇榜。

没人抱怨,大家把名单拍照发群里,配文:“明天再战。”

知味堂后院,有座 1985 年的老灶台,煤改气后退役,被完整保留。

夜里 11 点,几个学员围坐在灶口,塞几根枣木,火苗“噼啪”作响。

“你们为啥来学豫菜?”

“我想开一家只用河南食材的餐厅,让云南人也能吃到黄河鲤。”

“我想给我爸争口气,他干了一辈子厨师,总说‘豫菜上不了台面’,我要让他看看,豫菜能上米其林。”

“我女朋友是河南人,她爱吃‘炒三不沾’,我想做给她吃一辈子。”

火光映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像 10 年前的夜市,也像 1000 年前的汴京。

王建业隔着窗户听,没进去。

他转身回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 30 枚“青铜味觉币”。

他把今天通过鲤鱼焙面的 22 枚硬币编号,写上学员名字,锁进保险柜。

“再等等,”他自言自语,“等他们能把‘中’和‘和’装进心里,再给他们。”

第三个月,考核分两场:

上午“写”——闭卷写《伊尹五味调和论》读后感, 1000 字,手写,不得出现“鲜美”“好吃”等空洞词汇;

下午“做”——盲盒食材, 3 小时做一道“我的中原”。

盲盒里只有三样:

一块 500 克五花肉、一把 100 克红薯叶、一小袋 50 克面粉。

没有提示、没有 Recipe,全靠对“中原”的理解。

有人做“红薯叶腐乳扣肉”,把红薯叶当粽叶,包肉蒸制;

有人做“中原两面黄”——把面粉烙成脆饼,五花肉拆丝炒红薯叶,盖在饼上;

最打动评委的是张强:

他用面粉洗出“面筋水”,沉淀 1 小时,做成 3 张“中原面皮”;

五花肉切丁,与红薯叶茎同炒,调味只用盐、醋、花椒;

红薯叶叶部打成泥,加面筋水,做成“青羹”;

最后把面皮卷肉丁,插成 3 支“中原卷”,立在青羹里,像麦苗长在黄河滩。

他解释:“卷,是包容;青羹,是黄河;肉,是烟火。中原就是——在黄河水里长出的麦子,接住人间烟火。”

王建业听完,只说一句:“明天来我家吃饭,我让你尝尝 1987 年的老面肥。”

众人知道,这是最高认可。

6 月 30 日,结业。

没有证书,没有鲜花,只有一枚被火烤过的“青铜味觉币”。

王建业把 30 枚硬币放进坩埚, 900c高温,熔成一条 60 厘米长的“五味铜条”。

他拿锤子,一敲一段,每段 2 厘米,正好做成一枚“新币”,边缘故意留下火纹,像年轮。

“币可熔,味不散;人分散,魂不变。”

30 名学员依次上前,领走属于自己的“火纹币”。

他们将在全国 18 个城市,开 21 家“豫菜新味”餐厅, 9 家“中原发酵实验室”, 2 家“豫菜文化小剧场”。

张强把币挂在脖子里,说:“等我有一天收徒弟,再把这枚币熔一次,加进去新的火纹。”

李明远在门口目送大巴远去,夕阳把“豫菜育才计划”六个字镀成金色。

他想起三个月前公告里的那句“致豫菜的千字情书”。

此刻,那封情书,被 30 颗年轻的心,写成了 30 种走向世界的路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