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16章 盛会启幕,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成立

河南饭店宴会厅的水晶灯亮得晃眼,红底金字的“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横幅悬在主席台正上方,像一团燃得正旺的火。

李明远攥着流程表,指尖微微发紧,崭新的深灰色西装有点贴身。

这是他昨天特意去商场买的,试穿时镜子里的自己,少了几分后厨的烟火气,多了些说不出的郑重。

“明远,流程再对一遍,等会儿凌老讲话结束,你带厨师代表去前厅的展示区,那边摆好了牡丹燕菜的食材,记者要拍实操。”

陈静雅走过来,手里拿着厚厚的资料夹,鬓角别着枚小小的珍珠发卡,衬得她眼睛亮亮的。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的连衣裙,比平时多了几分正式,却还是习惯性地把资料夹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

李明远赶紧点头,把流程表展开:“我记着呢,凌老讲话15分钟,然后是领导揭牌,接下来是厨师代表发言,最后带大家去展示区。展示区的银质菜模我都带来了,还有祖父留下的那本旧菜谱,等会儿给记者看看。”

“太好了,那本菜谱肯定能吸引眼球!”

陈静雅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别紧张,你昨天彩排得挺好的,就当是在明远楼给客人做菜,放轻松。”

李明远“嗯”了一声,可心里还是有点慌。

他往宴会厅里扫了一眼,已经来了不少人——前排坐着省里的领导和文化学者,中间是各地的豫菜厨师,后排挤着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还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年轻人,穿着正装,脸上带着兴奋。

这场景,他只在电视里见过。

以前在明远楼,每天面对的是熟客的笑脸、后厨的烟火气,可今天,面对这么多“大人物”,面对这么多镜头,他总觉得手脚没地方放。

“紧张啥?”身后传来个熟悉的声音,是“郑州烤鸭店”的老板和名厨王建城。

他也是爷爷的徒弟,算是父亲的师弟,和父亲关系很好。少时曾在“”明月楼学过几年。家里老人与爷爷是故交,也一直开着“汴京烤鸭店”,老人过逝后,与弟弟王建业合不来,所以就到郑州自己开店了。

王建城今年57岁,他今天罕见的没穿有蓝布围裙,而是穿了件深蓝色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攥着个搪瓷缸,里面泡着菊花茶:“师傅他老人家、你的祖父当年在汴京饭店做牡丹燕菜,台下坐的都是省里的领导,比这阵仗还大,他从来就没慌过。”

李明远回头,看见王建城眼里的笑意,心里踏实了不少:“王师叔,您怎么来了?”

“凌老让我来的,说我是老豫菜人,得来撑撑场子。”

王建城哼了一声,却忍不住向展示区瞅了一眼,“你小子那牡丹燕菜的萝卜丝切好了?别到时候记者一拍,切得粗细不匀,丢了咱明远楼的脸。”

“切好了,我凌晨三点就起来切的,泡了三回,去尽苦味了。”李明远赶紧老老实实地说,他小时候在菜馆,就跟着王师叔屁股后边学,也是算是王建城的半个徒弟,而且王师叔一直很看好他。他知道王师叔的做菜、烤鸭的功夫好,但嘴上也很厉害,心里比谁都在意豫菜的脸面。

正说着,宴会厅里突然安静下来。凌元志凌老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从侧门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发言稿,脚步沉稳,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他走到主席台上,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李明远身上,点了点头,像是在鼓励他。

李明远的心跳得厉害,手里的流程表被他攥得发皱。

他想起凌老说的“豫菜的根,在我们心里;豫菜的未来,在你们手里”,想起自己加入筹备组这半个月的忙碌。

和陈静雅一起整理北宋宫廷菜资料,跟着老厨师学熬高汤,帮着联系食材供应商,甚至熬夜写展示区的解说词……这一切,都是为了今天。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热爱豫菜的朋友们,上午好!”

凌老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宴会厅,沉稳而有力,“今天,我们在这里成立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传承;不是为了守旧,是为了创新!”

他抬手指向身后的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片段,画里的酒肆、食客,鲜活如生:“北宋时期,豫菜是天下第一菜,宫廷御膳、民间小吃,样样精致,样样讲究。可到了现在,提起豫菜,很多人只知道烩面、胡辣汤,不知道牡丹燕菜的刀工,不知道黄河鲤鱼的造型,不知道彭祖雉羹的鲜醇——这不是豫菜的错,是我们没把它的好,告诉更多人!”

李明远的眼睛慢慢湿润了。

他想起调研时年轻人说的“豫菜没特色”,想起张师傅走时的无奈,想起明远楼空荡荡的前厅——不是豫菜没特色,是他们这些做豫菜的人,没把特色传下去,没把味道做出来。

“但今天,不一样了。”

凌老的声音提高了些,眼里闪着光,“我们有老厨师传下来的手艺,有年轻人创新的想法,有政府的支持,有大家的热爱。研究会成立后,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挖掘整理豫菜老菜谱,复原传统名菜;第二,培养豫菜年轻人才,传承烹饪技艺;第三,推广豫菜文化,让豫菜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明远跟着鼓掌,手掌拍得生疼,却觉得心里的火越烧越旺。

他看见王建业也在鼓掌,脸上的严肃少了些,多了些激动;看见陈静雅眼里闪着泪光,手里的资料夹被她抱得更紧了;看见那些年轻的厨师,眼里满是憧憬,好像已经看到了豫菜的未来。

凌老的讲话还在继续,每一句话,都像一颗种子,落在李明远的心里,生根发芽。

他想起祖父留下的旧菜谱,想起父亲卧病时的嘱托,想起自己这一路的迷茫和坚持——原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这么多人和他一样,爱着豫菜,守着豫菜,盼着豫菜好起来。

“最后,我想说,豫菜的振兴,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动手去做的事。”

凌老的声音放缓了,却更有力量,“从今天起,我们都是豫菜的传承人,都是豫菜的推广者。让我们一起,把豫菜的根扎深,把豫菜的路走宽,让这道古老的菜系,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掌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热烈,甚至有人激动地喊出了“豫菜加油”。

李明远站在筹备组的队伍里,看着台上的凌老,看着台下的人群,看着闪烁的镜头,眼睛亮亮的,心里像揣了团滚烫的火,烧得他浑身都热。

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领导揭牌,金色的绸缎落下,“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的牌子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厨师代表发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厨师激动地说“豫菜终于有自己的家了”;记者们围着凌老提问,话筒伸得长长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都是关于豫菜振兴的。

李明远按照流程,带着几位厨师代表,走到前厅的展示区。展示区摆着刚切好的牡丹燕菜食材。

青萝卜丝细如发丝,泡在清水里,像一团雪白的云;火腿丝、海参丁、冬笋丝码得整整齐齐,颜色鲜亮;旁边放着祖父留下的银质菜模,还有那本蓝布封皮的旧菜谱,封面上的“明远楼菜谱”几个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

“这就是牡丹燕菜的食材?萝卜丝真能切这么细?”

一位记者凑过来,拿起筷子,夹起一根萝卜丝,惊讶地说,“能穿针吗?”

李明远笑着点头,拿起一根萝卜丝,轻轻穿过了针鼻。

周围的记者都惊呼起来,摄像机“咔嚓咔嚓”地响,镜头都对准了那根细如发丝的萝卜丝,对准了那本旧菜谱。

“这是我祖父留下的菜谱,里面记着彭祖雉羹、牡丹燕菜的老方子。”

李明远拿起菜谱,小心翼翼地翻开,“我们打算按照老方子,结合现在人的口味,把这些传统名菜复原出来,让更多人尝尝豫菜的味道。”

“太好了!到时候一定要来尝尝!”

记者们纷纷记着,提问声此起彼伏,李明远一一回答,声音不再发颤,脸上带着自信的笑。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做。

复原老菜谱,培养学徒,推广豫菜……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有了伙伴,有了方向,有了希望。

仪式结束后,陈静雅递给他一杯温水:“累坏了吧?刚才你带记者看展示区的时候,特别棒!”

李明远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温水顺着喉咙滑下去,暖暖的。他看着陈静雅,笑着点头:“还好,比在厨房里颠勺轻松。以后……咱们就是战友了!”

“对,战友!”陈静雅笑着,眼睛弯成了月牙,“凌老说,接下来要成立老菜谱复原小组,让你当组长,我当副组长,咱们一起把那些老菜找回来!”

李明远心里一暖,抬头望向宴会厅的方向,凌老正在和几位老厨师聊天,王建业也在其中,手里拿着搪瓷缸,听得很认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