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100章 明远楼招牌,厨承技艺,豫菜故事继续

清晨六点,郑州德化街还笼在一层薄薄的雾里。

路灯刚熄,梧桐叶上的水珠顺着叶脉滑下,落在“明远楼”三个朱红铜字上,发出极轻的“嗒”声,像给这座城市上第一遍釉。

招牌是整块怀山药木刨成的匾,外覆洛阳牡丹纹铜皮,日出时金黄,日落后暗红。

匾下两盏宫灯24小时不熄,灯罩用开封汴绣,绣的不是龙凤,而是一根筷子挑起一缕面——象征“挑起中原味”。

门“吱呀”一声开,值夜保安小赵打个哈欠,把“暂停营业”翻成“今日已消毒”。

这是2029年的冬日,距离首届豫菜文化节已过去整整四年。

后院小门同时推开,张强裹着羽绒服冲进来,后头跟着仨半大孩子——明远楼第三批“豫菜少年班”学徒,平均年龄17岁,脸上青春痘比灶火还旺。

“快,趁师父没来,先练‘三刀’!”

张强把三把菜刀抛向空中,刀身在晨曦里划出银弧,孩子们手忙脚乱接,一把砸脚背,疼得直跳,却不敢吭声——李明远定下规矩:练基本功不许戴护具,“疼才能长记性”。

二楼露台,李明远端着信阳毛尖,看楼下“晨练”,笑而不语。他今年36岁,鬓角却早生华发,像撒了一把盐。

“让他们摔,摔够了就知道刀比命重。”

说话的是王建业,64岁,正式退休,却每天五点来“查房”,拐杖换成一把“量勺尺”,见谁偷赖,就敲一下:“盐不是敌人,懒才是!”

七点,大门正式拉开。

第一批客人是郑州七中高一(3)班,全班52人,来上“豫菜社会课”。

李明远亲自接待,穿一件改良版“豫”字长衫,袖口藏着芯片,抬手一挥,墙面AR投影亮起——

“同学们好,今天讲‘一碗胡辣汤如何撬动地球’。”

他先讲历史:北宋“酸辣羹”→民国“逍遥镇胡辣汤”→1962年郑州食堂“三毛钱管饱”;再讲科学:牛肉蛋白质、面筋网络、胡椒碱刺激胃液;最后讲未来:2028年“太空胡辣汤”随天舟七号上天,失重环境如何喝汤?答案是用“ edible straw”(可食用吸管)——山药粉 枸杞胶3d打印,喝完连管一起嚼。

学生们哈哈哈,笑出鼻涕泡。

“原来我早上堵车的怨气,能被一碗汤治好!”

“老师,我要把胡辣汤写进作文,题目叫《河南人的宇宙》!”

李明远抬手,服务员端来“mini胡辣汤”,每人一口,辣得嘶嘶吸气,却舍不得吐,像给味蕾做了一场火疗SpA。

九点,陈静雅推着小型“流动书墙”进大厅——那是她第四本着作《豫菜世界地图》的首发式。

书墙高2米,宽1.5米,500本纸质书垒成“中原”二字,封面用不同国家语言写“牡丹燕菜”,像给河南戴了一圈联合国围巾。

她穿月白旗袍,领口别一枚“小麦穗”胸针,开口先讲“彩蛋”——

“这本书每页都藏有3个NFc码,手机碰一碰,可跳转对应菜谱视频,由当地厨师用当地语言演示。第88页,是墨西哥厨师用玉米叶包‘牡丹燕菜’,起名‘taco de china’。”

读者排长龙,一位白发老者递上1999年的《河南日报》,头版《豫菜何处去》,作者正是陈静雅的父亲。

“丫头,你替你爸交出答卷了。”

老者转身,把报纸折成纸飞机,投向空中,飞机滑翔,正巧落在牡丹木雕匾上,像给历史找到一张临时停机票。

十点,少年班第一次月考,考题只有一道:削“牡丹燕菜”丝,要求——

长度:≥30cm不断

宽度:≤0.2mm

数量:81根

时间:15分钟

孩子们额头贴退热贴,双手却稳如老秤。17岁小姑娘李可欣率先交卷,81根丝泡在清水里,根根透明,像给黄河做了一条光纤。

评委是三位“老炮”:

王建业——量尺 肉眼,误差超过0.02mm直接“咔嚓”剪断;

张强——显微镜,数每根丝横截面是否呈“正方形”;

李娜——口感仪,检测是否“入口即化”。

最终,三人全过,李可欣获“燕菜小状元”称号,奖励是一只“钛合金”菜刀,刀身刻一行小字:

“愿你给世界一刀温柔。”

十一点,大屏亮起,罗马时间凌晨五点,豫菜体验店“palato di henan”门口排起长队。

意大利厨师Giovanni现场演示“Ravioli di牡丹”——用豫式燕菜丝做馅,意式面皮压成牡丹花型,蒸3分钟后淋“糖醋 reduction”,再撒河南花椒油。

罗马食客吃到挤眉弄眼:“mamma mia!中式酸甜在舌尖跳探戈,花椒是最后的响板!”

Giovanni冲镜头举杯:“Grazie, mingyuan Lou! 河南把味觉护照递给了世界。”

午后,李娜的“甜品实验室”开张。她穿白大褂,戴护目镜,像把厨房当成化学系。

今日课题:河南猕猴桃x豫菜技法

1.\t猕猴桃“糖葫芦”——外壳是开封拉糖,内芯是猕猴桃球,零下40c速冻,入口先脆后爆汁;

2.\t猕猴桃“烩面”——把果茸做成可食用“面条”,配“牛奶山药汤”,咸甜交错,像让水果穿上一袭胡辣汤旗袍;

3.\t猕猴桃“牡丹燕菜”——用分子料理把果香蒸馏成“白雾”,罩住传统燕菜,食客需先“吸雾”再品丝,体验“闻牡丹≠吃牡丹”的错位。

李明远尝完,给出三字评语:

“中!怪!妙!”

李娜眨眼:“我要让外国人先爱上河南猕猴桃,再爱上豫菜,曲线救国。”

17点,第一波晚市来袭。

1号桌:老郑州人,点“老三样”——糖醋鲤鱼、牡丹燕菜、炸紫酥肉,“还是原来的味儿,咸鲜里带点小骄傲。”

3号桌:上海游客,专程来拍“太极冷盘”,筷子没下,手机先吃,“小红书流量就靠它!”

7号桌:黑人小伙,中文名叫“王铁柱”,在郑大留学,用流利河南话点单:“老板,来一份‘鲤鱼焙面’,面要焙得焦一点,俺妈说焦香治乡愁。”

9号桌:一家三口,小女孩第一次拿筷子,夹不住燕菜丝,急得大哭,李明远蹲身教她“剪刀手”,小女孩成功送入口中,破涕为笑,父母连连拍照,“这趟旅行值了!”

21:30,最后一道菜出闸——“杂粮豫味酥”升级版,做成“迷你地球”,五种杂粮代表五大洲,表面刷一层“黄河蜜”,寓意“甜满人间”。

服务员送客,声音不高,却齐刷刷:

“今儿个伺候您到此,明儿个还盼您来,咱明远楼,日日新,又日新!”

卷闸门落下,红灯笼亮起,像给城市点上一粒朱砂痣。

夜深,人流散尽,梧桐叶继续落,一片叶子粘在招牌上,像给“明远楼”盖了一枚秋日邮戳。

二楼灯还亮着——

张强在写教案:《如何给00后讲“五味调和”》;

李娜剪视频,准备发tiktok,标题“Kiwi meets henan”;

王建业核对“少年班”成绩单,用放大镜看每一道“0.02mm”;

陈静雅整理读者来信,把“豫菜让世界变小”折成纸鹤,放进透明罐;

李明远独坐露台,泡一杯信阳毛尖,对着夜色举杯,像在敬未来的自己:“明远楼,小馆子,大江湖;豫菜,老味道,新故事;中原,土生根,云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