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八的宁河县城,处处张灯结彩。新落成的县政府大院门口,两排崭新的红灯笼在寒风中轻轻摇曳,映照着刚刚清扫过的水泥路面。与东源镇那边的热闹市井不同,这里洋溢着的是一种同样发自内心、却又带着几分庄重秩序的喜悦。
一大早,各局委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就比往常急促了许多,伴随着一阵阵压低了的兴奋交谈。
"听说了吗?今天发年终奖!"
"真的?多少啊?"
"不清楚,但财务科的小王说,比往年任何一次都多!"
上午九点,县政府大礼堂里,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年终总结暨表彰大会准时召开。何书记、黄县长等领导端坐主席台,台下黑压压坐满了人,个个脸上都带着期盼的笑容。
何书记做完年度总结报告后,话锋一转,满面红光地说:"同志们!过去这一年,是我们宁河县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跨越式增长,这其中,凝聚着在座每一位同志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我们县政府各部门的同志们,在县城搬迁、服务东源快速发展等重大任务中,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展现了极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他顿了顿,提高了音量:"为此,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年将发放特别年终奖励!县政府在编人员,按工作表现和贡献,分别发放三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不等的奖金!教育、医疗、消防、水利、住建等系统的事业单位人员,发放两百元至五百元的奖励!"
"哗——"
台下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一千元?!我没听错吧?"
"老天,这比我三个月工资还多!"
坐在角落里的李副主任脸色变幻不定,他旁边的一个年轻干部激动地扯着他的袖子:"李主任,您听见了吗?一千元啊!这下过年可宽裕了!"
李副主任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是啊,是啊......"心里却五味杂陈。他不得不承认,张九烨带来的这套发展模式,确实让所有人都受益了。
黄县长接过话筒,笑着说:"除了奖金,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截止昨天,新区的干部住宅分配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符合条件的同志,节后就可以办理手续入住了!"
这下,会场彻底沸腾了。住建局的小刘激动地站起来:"县长,这是真的吗?我分到了一套一百二十平的三室一厅?"
"千真万确!"黄县长肯定地点头,"单身同志分配公寓,已婚同志分配一百二十平米住宅,级别高的同志分配一百六十平米以上的大平层!我们要让每一位为宁河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都住得舒心、安心!"
散会后,人们兴高采烈地涌向财务科领取奖金。
教育局的老张数着手里厚厚的五沓十元钞票,眼眶湿润了:"三十年工龄,头一回拿到五百元奖金!今年终于能给老伴买件像样的皮袄了!"
刚从乡卫生院调到县医院的李医生,拿着三百元奖金,对同事说:"咱们医院新大楼开春就动工,听说还要进一批省城的先进设备。留在宁河,真是留对了!"
这股喜悦的浪潮,迅速从县政府蔓延开来。
消防队的小伙子们领到奖金后,相约要去东源百货给家人买新年礼物;水利局的老工程师们则盘算着用这笔钱添置些新家具,好配得上即将入住的崭新公寓。
整个宁河县城沉浸在一片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而这一切,恰好被前来采访的中央电视台和省台记者们看在眼里。
"太不可思议了!"央视记者老林扛着摄像机,在新区的住宅楼前连连惊叹,"这哪里像是个县城?这住宅标准,这配套设施,比很多地级市都要好!"
省台的年轻记者小方指着商业街上摩肩接踵的人群:"林老师您看,这里的人流量,这购买力,简直堪比省城的商业中心了!"
他们随机采访了几个路人。
第一个被采访的是东源五金厂的老工人张根生,他穿着崭新的中山装,手里拎着刚买的年货。
"老乡,过年好啊!看您这大包小包的,今年收成不错?"
张根生黝黑的脸上绽开自豪的笑容:"何止不错!俺是东源最早一批跟着九烨书记干的,从垦荒队干到五金厂。不瞒您说,家里现在有两三万存款了!"
他指着远处整齐的厂房,"以前俺们睡工棚、啃窝头,谁能想到能有今天?感谢政府,感谢九烨书记啊!"
第二个被采访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叫李建军,是三个月前从邻县来东源食品厂打工的。
"小伙子,在这边工作怎么样?"
李建军激动地说:"太好了!我在这干了三个月,每个月能拿一百多块!要在我们老家,干半年也挣不了这么多。"
他望着周围的高楼,眼中充满向往,"我打算过了年把媳妇也接来,好好干,将来就在这安家,做个城里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