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的京华,晨光熹微,暑气尚未完全发威,正是一天中最清爽宜人的时候。
云游依旧如同过去几百个工作日一样,骑着那辆被他戏称为“毛驴”的永久牌二八大杠,不紧不慢地穿梭在通往四海集团总部的林荫道上。
微风拂过他略显宽大的衬衫,带来一丝凉意,也吹散了些许连日来因舆论风波带来的沉闷。
然而,今日的上班路注定不同寻常。
林薇麾下媒体发起的舆论攻势持续发酵,虽然四海集团按计划保持着低调和克制,但外界对这位年轻神秘掌门人的好奇和窥探欲却达到了顶峰。
几位财经媒体的记者,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早早便蹲守在了四海总部园区外的必经之路上。
当云游骑着那辆与周围豪车、精英人流格格不入的自行车出现时,一位眼尖的记者立刻认出了他——
毕竟,年轻、英俊、身价百亿却骑自行车上班的CEO,在整个京华商圈也找不出第二个。
“是云游!云总!”一声低呼,几名记者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瞬间扛着摄像机、举着录音笔冲了过来,一下子将云游和他的“毛驴”围在了中间。
“云总!云总!我是《财经前沿》的记者,能占用您几分钟时间吗?”
“云总,请问您对近期《京华财经时报》等媒体质疑四海集团扩张过快、资金链紧张的报道有何看法?”
“云总,‘员工安居计划’被指可能拖累公司利润,是不可持续的社会实验,您对此如何回应?”
“四海集团的盈利模式是否真的存在泡沫?您如何应对当前的舆论危机?”
问题如同连珠炮般砸来,话筒几乎要怼到云游脸上,摄像机的红灯闪烁着,记录下这突如其来的围堵场面。
路过的一些白领也纷纷驻足侧目,好奇地观望。
若是寻常企业家遇到这般阵仗,即便不恼羞成怒,恐怕也会措手不及,急于辩解或避而不谈。
然而,云游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并没有停下自行车,甚至速度都没有丝毫改变,只是用一只脚轻轻点地维持着平衡,仿佛被一群记者围堵只是日常街景的一部分。
他脸上非但没有愠怒,反而露出一丝淡淡的、略带调侃的笑意,目光扫过面前焦急的记者们。
“各位记者朋友,早啊。”
他先打了个招呼,语气轻松得像是在问候邻居,“这么大早就来蹲点,真是辛苦了。
吃早饭了吗?”
这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开场白,让一众记者愣了片刻。
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云游轻轻蹬了一下脚踏板,自行车又缓缓向前移动起来,记者们不得不跟着他一边后退一边继续提问。
“云总,请您正面回答一下问题好吗?
四海是否真的面临资金压力?”
云游一边慢悠悠地骑着车,一边侧过头,语气平和却清晰地回应道:“四海一直在稳步发展,我们的财务状况非常健康,每个项目的投资都经过严格测算。
至于外界怎么看……”他笑了笑,“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我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
“那员工小区呢?低于市场价售房,如何保证不亏损?这不是在透支公司未来吗?”另一名记者抢着问道。
云游闻言,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些,他甚至微微调整了一下车把方向,面向提问的记者,说出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乃至后来通过报道看到此话的人都印象深刻的金句。
“我们四海算账,不仅仅算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更算人才账、未来账。
员工心安了,团队稳定了,创造力激发了,这笔账带来的长期价值,远比账面上的那点差价重要得多。
在我看来,员工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和安心,就是企业最好、最真实的财报。
此话一出,现场瞬间安静了片刻。
几位记者甚至忘了继续追问,都被这极具格局和温度的回答震了一下。
就在这时,云游轻轻按了一下车铃,发出清脆的“叮铃”声,仿佛在提醒大家注意,他又补充了一句,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与其整天夸夸其谈指点江山,不如脚踏实地为员工、为社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四海是不是在搞噱头,是不是泡沫,时间会证明一切。
我们更愿意用行动说话,而不是用口水。
说完,他朝记者们礼貌地点点头,脚下稍稍用力,自行车便加速滑出了众人的包围圈,留下一群面面相觑、还在消化他那番话的记者。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过两三分钟。
云游没有一丝狼狈,没有半分火气,反而以一种近乎优雅的从容和幽默,将尖锐的问题化解于无形,并且输出了极其正面、有力的价值观。
当天上午,这段“四海CEO云游骑自行车受访,金句频出回应舆论质疑”的视频和文字报道,便迅速登上了各大财经媒体和社交平台的热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