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枢城中央广场的空气,在星环计时器无声的倒数中,仿佛凝固成了巨大的琥珀。荆无棣站在观礼台冰凉的大理石边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一枚光滑温润的旧物——那是父亲留下的老式怀表,早已停摆多年,此刻却像一块沉入深海的石头,呼应着某种更古老的节律。
当荧蓝色的数字最终跳向“00:00:00”,并非预想中的轰鸣,而是十二道近乎透明的光柱,如同被惊醒的远古巨鲸,从城市的地脉深处悄然浮升。它们刺破铅灰色的黎明前夜色,带着一种奇异的、近乎液体的质感,在抵达大气层边缘时,才猛地迸发出纯粹到令人心悸的光芒。光流交织、缠绕、凝结,最终在苍穹之上,编织出一座由纯粹星光构成的、巨大无朋的拱门。它没有实体,却比任何金属造物更显庄严,边缘流淌着共生花那复杂而柔和的星纹投影,像呼吸般明灭。
荆无棣感到穆婉茹挽着他手臂的手指微微收紧。她没说话,只是仰着头,下颌绷紧的线条在星光的映照下显得有些脆弱。那悬浮于拱门之下的银白色航道,如同巨神遗落的一根琴弦,正无声地、缓慢地向两侧延展、铺陈。
航道表面并非光滑的镜面,而是覆盖着无数细密的、仿佛活着的鳞片,每一片都镶嵌着微缩的共生花星纹。每隔百米,便有一颗微型星核——并非想象中的炽热火球,而更像一颗颗被完美切割的、内部蕴藏着旋转星云的深色水晶——安静地悬浮着,散发出幽蓝或淡金的光晕,为来自织女星、天狼星、潘多拉星……的访客,投下指向地球腹心的、温柔的坐标。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搭乘‘共生号’星际文化专列!”飞船广播里的女声响起,汉语与织女星语奇异地交织,像两种不同质地的丝绸在摩擦,甜美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疏离感。
荆无棣注意到广播响起时,前排一位来自织女星的访客——他有着细长的、覆盖着淡紫色绒毛的耳朵——不易察觉地抖动了一下,仿佛捕捉到了某种人类听觉范围之外的谐波。
“本次航线将带您穿越地球七大文明圈,探访十二颗共生星球的代表性景观。请系好安全带,我们的第一站将是——华夏江南‘共生绣坊’!”
“共生号”平稳得如同在真空中滑行。穆婉茹松开他的手臂,指尖却在他袖口留下一点微凉的湿意,是薄汗?还是清晨的露气?
荆无棣的目光掠过舷窗。地球的弧线在下方清晰起来,巨大的蓝绿色球体被包裹在稀薄的白纱中,宁静得近乎忧伤。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同样冰冷的星际议会厅里,签署那份《星际文化旅游公约》时,笔尖划过特殊纸张发出的沙沙声,像无数细小的虫子在啃噬寂静。江南水乡、敦煌石窟、亚马逊雨林……织女星的“心之藤”原生林、天狼星的熔岩竞技场……这些名字被郑重地刻录在星核存储器中,成为首批开放的“文明切片”。
此刻,这艘融合了地球碳纤维骨架与织女星反重力核心的观光船,正载着三百个来自不同星球的灵魂,驶向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化对话。对话能真正发生吗?荆无棣不确定。他只觉得,这艘船像一个巨大的、漂浮的茧。
“看那边!荆叔叔,穆阿姨,快看!”小棠的声音打破了荆无棣的思绪,她几乎整个人贴在了冰凉的舷窗玻璃上,鼻尖在上面压出一个可爱的白印。
顺着她纤细的手指望去,太湖如同一块被揉皱的巨大丝绸,在晨光中泛着细碎的金光。而在那水波之上,漂浮着一片奇异的“岛屿”——共生茶园。
飞船无声地降低了高度。茶园的全貌徐徐展开。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陆地茶园,而是由无数层叠的、半透明的生态浮板构成,板与板之间流淌着富含营养的活水。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茶树:地球的龙井,墨绿的叶片坚韧舒展;与它们错落交织的,是织女星的“星雾茶”——它的嫩芽呈现出一种近乎虚幻的淡银色,叶片薄如蝉翼,边缘带着细微的、仿佛星光凝结的绒毛。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根系却在水下悄然缠绕,分享着同一片水域和阳光。晨光熹微,露珠凝结在叶尖,每一颗都像一个小小的宇宙:地球的露珠反射着金红的晨曦,织女星的露珠则折射着尚未完全褪去的、淡紫色的星芒。两种光芒在露珠内部交融、旋转,形成短暂而迷离的光谱。
茶园中央的观景台,是竹木与某种轻质合金的混合结构。周阿婆坐在那里,银白的发髻一丝不苟,布满皱纹的手却异常稳定。她面前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绣绷,绷着一幅正在诞生的“星绒茶席”。
一群混血孩童围在她身边,有的地球特征明显,有的则带着织女星人特有的浅色虹膜或纤细骨架。他们的小手笨拙却认真地学着劈丝——将一根丝线均匀地分成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丝线在晨光中闪烁,有地球的桑蚕丝,也有织女星特有的、从某种发光蠕虫体内提取的“星绒线”,后者在阴影中会发出极淡的蓝绿色微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