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光临面,玄阳未避。
眉心微热,那道自石台冲出的符光已触及皮肤,如针尖轻刺。他不退反迎,将通天箓横于胸前,以灵根为引,将光束导入箓中。箓面骤然震颤,符纹如沸水翻腾,一道道细密裂痕在表面游走,似要崩解。
他五指紧扣箓身,灵根之力缓缓注入,稳住核心符阵。识海中,太极符印自行旋转,阴阳双鱼由缓转急,将紊乱的符力一圈圈收拢。与此同时,袖中三灯微动,八景宫灯率先亮起一线清辉,碧游宫灯随之泛出青光,庆云金灯最后燃起金芒。三道光流自袖中溢出,绕体一周,汇入头顶识海。
刹那间,神识如入深水,沉入通天箓内部符序网络。
符光中的结构在他神识下逐渐清晰——并非纯粹攻击,而是一段被压缩的符道印记,其脉络与三灯共鸣轨迹隐隐相合。玄阳心念微动,顺势引导三灯之力在识海中构建三重符环:第一环清冷如月,承载八景宫灯的秩序之韵;第二环生机暗涌,映碧游宫灯的万灵之道;第三环金光内敛,应庆云金灯的护持之德。
三环成,符光中的印记开始松动,化作无数细碎符点,如星尘般散落于识海。玄阳以神识牵引,将青冥符箓的幽邃之意注入第一环,正一盟威符箓的镇压之威融入第二环,太极符印的流转之理置于中央。三者初触,立生震荡。
青冥之力如渊吞吐,欲将另两股力量尽数吸纳;正一符力刚正不屈,反向压制,激起剧烈冲突;太极符意虽主调和,却难以一时稳住三方。识海如遭雷击,神识震荡,眼前浮现无数错乱符纹。
他闭目,心念沉入灵根深处。
“动极而静,阴极生阳。”
太极真意自心而发,如钟声荡过识海。他不再强行融合,而是以神识为手,如抚琴弦,逐一丝缕调整三股力量的流转节奏。青冥之力过盛,则以正一清光稍加牵引,使其不致失控;正一之力过刚,则借青冥之虚稍作容纳,缓其暴烈;太极符意居中,如轴心转动,令二者相推相引,循环不息。
渐渐地,三股力量开始同步。
符环之间的排斥减弱,符点自发排列,形成新的轨迹。玄阳察觉契机,将自身对符道的理解尽数注入——符非拘于形,而在载意;意通天地,即是道途。他以灵根为墨,三灯为引,在识海中央缓缓勾勒一道符纹。
此符无始无终,环形自洽,三股道韵在其上交汇,如三川汇流,终归一脉。符成刹那,识海骤然清明,所有混乱符纹自行归位,通天箓震动停止,箓面裂痕缓缓愈合。
三灯同时轻鸣,光色交融,化作一道乳白符辉,自头顶灌入灵根。玄阳周身一震,体内符力如江河改道,原本各自为政的符气尽数归流,汇入新成符纹之中。灵根深处,一道全新的符道印记缓缓凝实——三元归一,道韵初成。
他缓缓睁眼,眸光如镜,映出虚空中的符链。
指尖微动,一道微光自指端溢出,在空中划出半弧。符纹成形,瞬息扩展为一面光盾,将四周残存的符煞尽数排斥。盾面无纹,却隐隐流转三色光晕,正是“三元归一符”的雏形。
他低头,盘坐于虚空符链之上。
诸天庆云悄然铺展,十二品净世白莲自足下生出,青冥幡垂落背后,龙虎玉如意握于右手。他将通天箓置于膝上,三灯环绕身侧,太极符印悬于头顶。双手结印,引动新成符纹,将“三元归一符”缓缓烙印于灵根深处。
每烙一笔,体内符力便凝实一分。原本尚有散逸的符气,此刻尽数归流,如百川汇海,再无一丝外泄。灵根深处,符道印记愈发清晰,三股道韵在其上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良久,他收印。
庆云收敛,白莲隐去,青冥幡化作一缕黑烟归入袖中。他缓缓起身,通天箓贴身收好,三灯归入袖中乾坤。抬手,指尖凝聚一丝符力,在脚下方石上刻下一道新符印——以“三元归一”为基,辅以静守之意,既为标记,亦为后路保障。
符印成,石面微光一闪,随即隐没。
他转身,目光投向石台深处。
空灯座静立,表面布满裂纹,其上符文残缺,却仍能感知到一丝微弱共鸣。玄阳抬手,八景宫灯自袖中浮出,悬于半空,缓缓靠近灯座。灯焰微动,似有所感,却未触及便停在三寸之外。
就在此时,石台底部忽有符纹亮起。
一道极细的红光自台底射出,直指玄阳眉心。他未动,任其临面。
红光触及瞬间,通天箓自怀中震颤,箓面浮现虚影——不再是阶梯,而是一扇门。门无把手,门框上刻着三行符文,分别对应三灯的气息。虚影一闪即逝,箓面恢复平静。
玄阳收回八景宫灯,将其与另两灯一同收起。
他抬手,以如意为笔,在空中缓缓画出一道符纹——正是“三元归一符”的完整形态。符成,他将其贴于净世白莲莲心。莲瓣微颤,随即释放出一圈极淡的光晕,将他周身笼罩。光晕无形,却让他的气息彻底消失于天地之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