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如期而至。
全国各大影院《辛德勒的名单》检票场次前,早早便排起了长队。
终于不用被电影制片方强行喂“屎”了!
网友们一年多没看到好电影了,现在暴雪娱乐的电影终于要上线了,网友们竟然开始有些激动。
然而,在这批普通的观众之中,却混杂着一些神色复杂,刻意低调的身影。
他们或戴着压得很低的鸭舌帽,或戴着黑、白色的口罩。
但无一例外,他们的眼神中带着审视,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敌意。
这些人,正是来自各大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导演、乃至一些心高气傲的编剧。
他们放下手头的工作,混在普通观众里,目的非常明确——为《辛德勒的名单》挑刺!
他们倒要亲眼看看,被柳如烟捧得如此之高,敢公然嘲讽整个电影圈“一个能打的都没有”的《辛德勒的名单》。
究竟是何方神圣?它是否真的完美无瑕?
但凡让他们抓到一点剧情上的逻辑漏洞,一丝表演上的用力过猛,一处技术上的微小瑕疵……
他们回去就能写出十八篇檄文,借着影评的名义,好好杀一杀柳如烟的嚣张气焰!
“哼,宣传搞得震天响,海报弄得挺唬人,但电影终究是要靠内容说话的。”
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导演,低声对同伴嘀咕。
他的手里还拿着个小本子,准备随时记录“罪证”。
“就是,历史题材最难拍,容易沉闷说教。节奏把控不好就是灾难。”
另一位制片人,不怀好意的附和着,眼神里充满了等着看好戏的意味。
观众陆续入场,现场灯光暗下,大屏幕上一段广告过后,龙标和暴雪娱乐的LOGL闪过,电影正式开始。
起初,影院里还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带着审视意味的气氛。
那些“特殊观众”们绷紧了神经,如同猎鹰般搜寻着可能的猎物。
影片一开始,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克拉科夫的犹太人被迫迁入指定“犹太区”,成为被严密管控的廉价劳动力。
此时,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带着对财富的渴望,来到克拉科夫。
他曾是纳粹党成员,擅长利用人脉钻营,计划借助战争商机开设一家搪瓷厂,生产军用厨具供应德军。
辛德勒找到犹太会计师伊扎克?斯特恩,提出合作。
由斯特恩负责招募犹太工人,并打理工厂财务。
辛德勒则凭借与纳粹军官的关系拿到军方订单,两人达成协议。工厂很快成立,取名“德意志搪瓷厂”。
犹太工人们虽身处压迫,却因这份工作暂时避开了被驱逐的命运。
斯特恩也悄悄利用职权,优先招募老弱、妇女和有家人的犹太人,为他们保留生存机会。
初期的辛德勒完全是“商人思维”。
他穿着昂贵西装,出入纳粹军官的酒会,用金钱和礼物打通关系,对工厂里犹太人的苦难视而不见。
甚至会因为工人效率低而斥责他们——对他而言,这些工人只是“能赚钱的工具”!
然而,随着影片的推进,黑白影像带来的沉重质感,精准而克制的叙事。
接下来,纳粹启动“最终解决方案”,开始对克拉科夫犹太区进行暴力清洗。
纳粹士兵闯入犹太家庭,随意枪杀反抗者,将老弱病残、儿童直接押上卡车,送往特雷布林卡集中营的毒气室。
这一天,辛德勒在山坡上偶然目睹了这一幕——
他看到犹太妇女抱着孩子奔跑躲避,看到士兵将犹太人像牲口一样驱赶。
更看到一个穿着红色外套的小女孩,在混乱中穿梭,最终躲进楼梯间的柜子里。
这抹“红色”成为辛德勒觉醒的关键!
“噢——”现场观众终于恍然的舒了口气。
这电影太沉重了,这一声惊呼,让他们胸中的那口闷气,终于呼了出来!
影片全程以黑白画面呈现,没有华丽的色彩修饰,甚至连血腥场面都很少直接特写。
但这种“克制”反而让苦难更具冲击力。
镜头没有聚焦士兵的枪口,而是跟着那个穿红色外套的小女孩。
看她在混乱中躲进楼梯间,又在后来的运尸车中露出一角红色。
堆积如山的行李里,有孩子的玩偶,老人的眼镜,这些细碎的物品比直接的尸体特写更让人窒息。
纳粹军官戈特在阳台上随意开枪,工人只是因为弯腰捡东西就被射杀。
女囚们排队等待“淋浴”,却不知道龙头里可能喷出毒气。
这些场景没有配乐,只有士兵的呵斥,人们的低语,和偶尔的枪响。
这种“纪实感”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可感的生命悲剧!
辛德勒一开始不是高尚的人,而是个精明的商人。
他穿昂贵的西装,靠贿赂纳粹官员拿订单,把犹太工人当 “廉价工具”。
他的转变不是突然的“良心发现”,而是一步步被现实刺痛后的选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