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科技创途:林骁的非凡之路 > 第415章 春归旧院,念想如新

诗曰

东风送暖入柴门,旧院阶前草色新。

半榻残书藏故梦,一炉余火续前尘。

牵衣犹记叮咛语,扶杖空寻笑语痕。

莫道人间离别苦,尚有春晖照晚身。

林骁把最后一根竹篾编进鸡笼时,指尖沾着的绿汁蹭在裤腿上,像抹上了层新抽的柳芽。笼底的网格编得密,是母亲特意嘱咐的,说“开春的鸡雏嫩,别让黄鼠狼钻了空子”。他直起身,捶了捶发酸的腰,眼角瞥见院角的老井——井台上的青苔又长了些,母亲前几日还念叨“得刮刮,不然你爹生前总说滑脚”。

“阿骁,鸡雏买回来了?”母亲的声音从厨房飘出来,混着蒸馒头的麦香。她正站在灶台前,往笼屉里摆面团,白汽腾得老高,把她鬓角的白发熏得有些发潮,像落了层细雪。

林骁应着,往院外走。村口的王婶正提着竹筐站在篱笆外,筐里的鸡雏黄绒绒的,挤在一起“叽叽”叫,像捧移动的金豆子。“林小子,你娘要的二十只,一只不少。”王婶笑着把筐递过来,“你娘昨儿就跟我念叨,说‘得赶在清明前,让鸡雏认认家’,跟你爹当年养鸭似的讲究。”

林骁接过竹筐,鸡雏的暖意透过筐底传到手心。“谢谢您王婶,我娘就这点念想。”他往王婶手里塞了两个刚蒸的馒头,“热乎的,尝尝。”

回到院里,母亲已经擦净了鸡笼,正往里面铺干草,动作慢得像在绣花样。“得铺厚点,夜里还凉。”她拍了拍草堆,忽然笑了,“你爹年轻时养鸭,总说‘草要铺得比褥子厚,不然鸭雏不长肉’,现在想想,他就是心疼那些小畜生。”

林骁把鸡雏倒进笼里,黄绒球们扑腾着散开,母亲蹲在笼边,用手指轻轻点了点最肥的那只,眼里的光像落了星子:“这只像你爹当年最疼的那只‘将军鸭’,总抢食,却最护着同伴。”

林骁望着母亲的侧脸,阳光穿过她耳后的白发,在草堆上投下细碎的影。父亲走后的这两个月,母亲像是把对他的牵挂,都分在了这些鸡雏、菜园、旧物件上——给父亲生前常坐的藤椅换藤条,把他用过的镰刀磨得发亮,甚至连他爱喝的浓茶,每天都要在桌上摆一杯,说“晾着,等他回来喝”。

“娘,馒头熟了。”林骁往厨房走,刚掀开门帘,就见灶台上摆着个粗瓷碗,里面盛着些碎米,旁边还放着双小竹筷。他认得,这是父亲生前喂鸡用的碗,竹筷的一头磨得发亮,是父亲总用牙咬着较劲留下的印。

“给鸡雏撒点米,让它们认认食。”母亲端着笼屉进来,白胖的馒头冒着热气,“你爹说过,‘头口食得香,往后才肯住’。”

林骁拿起碗,碎米的清香混着阳光的味道钻进鼻腔。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总牵着他的手,用这只碗喂鸡,说“你看它们多齐心,抢食归抢食,从不打架”,那时的阳光也像现在这样暖,父亲的手掌糙得像砂纸,却稳稳地牵着他的小手。

午后,晚晴挎着竹篮来了,篮子里装着新采的荠菜,绿得能掐出水。“婶,林大哥,我娘说荠菜馅的饺子鲜,让我送来点。”她蹲在井台边择菜,辫梢的红头绳垂在青苔上,像抹跳动的春。

母亲凑过去帮忙,两人的影子在井台上叠在一起,像幅淡墨画。“丫头,你看这井绳,”母亲摸着磨得发亮的麻绳,“是你林大哥他爹亲手编的,说‘麻要拧得紧,不然掉桶’,这都用了十五年了,还结实着呢。”

晚晴笑着点头:“阿叔的手艺真好。我爹说,当年全村的井绳都是阿叔帮忙编的,分文不收,就爱喝口婶您酿的米酒。”

母亲的眼圈红了,手里的荠菜掉在地上:“是啊,他就这点好,帮人干活不记仇,喝口酒就乐呵。”她捡起荠菜,声音轻得像风,“前儿我梦见他了,说井绳松了,让我赶紧找你大哥修,醒来我就去看,果然有根麻丝断了。”

林骁坐在廊下削竹片,听见这话,手里的刀顿了顿。他知道母亲不是在说胡话,是父亲的影子已经融进了这院子的每寸角落——井绳的纹路里,鸡笼的竹篾间,甚至灶膛里那堆总也烧不尽的炭火中,都藏着他的气息,让母亲觉得他从未走远。

傍晚时,鸡雏们在笼里睡着了,黄绒绒的一团团,像撒在干草上的金疙瘩。母亲搬了个小马扎坐在笼边,借着夕阳给它们缝布罩,说“夜里防黄鼠狼,得罩着”。晚晴帮着穿针线,两人的手指在布面上翻飞,像在共同绣一幅春天的画。

“婶,您看这布,”晚晴举起块蓝花布,“是我娘用阿叔的旧衬衫改的,说这布结实,能罩两年。”

母亲摸了摸布面,眼眶又热了:“这布是他成亲时穿的,我记得领口有块补丁,是我用红线绣的桃花,你看……”她指着布角处隐约的红痕,声音带着点哽咽,“还在呢。”

林骁端来晚饭,是荠菜饺子配小米粥。母亲吃了两个饺子,就放下了筷子,望着桌上那杯晾冷的浓茶出神。“你爹以前总说,饺子就茶,越吃越香。”她端起茶杯,往地上倒了点,“给他也尝尝。”

晚晴赶紧往母亲碗里夹了个饺子:“婶,多吃点,这荠菜是我挑的嫩芯,不塞牙。”

母亲笑了笑,咬了口饺子,眼里的泪却掉了下来,砸在碗里,溅起小小的水花。“好吃,跟你阿叔当年挖的荠菜一个味。”她望着院门口,像是在等谁,“他总说‘清明前的荠菜赛灵丹’,每年都要去后山挖,回来沾着泥就往我手里塞,说‘快做,凉了就不鲜了’。”

林骁望着母亲的侧脸,忽然明白,她口中的“修”,从来不是要把父亲留下的痕迹抹去,而是用这些鸡雏、井绳、旧布,把那些正在淡去的记忆一点点缝补起来,让父亲的气息在这院里永远鲜活。就像这春天,草会枯,花会谢,可只要根还在,来年总会冒出新绿,带着旧年的暖,在风里轻轻摇。

夜里,林骁躺在炕上,听着鸡笼里偶尔传来的“叽叽”声,像在跟谁说话。窗外的月光落在院心,把井台、鸡笼、藤椅的影子拉得很长,像父亲生前在院里踱步时留下的脚印。他想起傍晚母亲往地上倒茶时的模样,想起她抚摸旧布时的温柔,忽然觉得心里很踏实——父母的“一起走”,原来不是指脚步的同步,而是指念想的相守,母亲守着这院,守着这些带着父亲气息的物件,就是在陪着他,把剩下的岁月,走成另一种形式的“同行”。

第二日清晨,林骁被鸡雏的叫声吵醒。他披衣出门,见母亲正站在父亲的藤椅旁,往上面搭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说“晒晒太阳,消消毒”。阳光透过藤椅的缝隙,在布衫上投下斑驳的影,像父亲生前坐在那里抽烟时,烟雾缭绕的样子。

“阿骁,”母亲回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晨光,“你看这衫子,袖口的补丁还是你小时候绣的歪歪扭扭的桃花,现在看着,倒比新的还好看。”

林骁走过去,扶住母亲的肩膀。远处的麦苗泛着新绿,近处的鸡雏“叽叽”叫着,旧院的每个角落都浸在春天的暖里。他知道,母亲的路还长,但只要这院还在,这些念想还在,父亲就永远是她身边的那缕风,那束光,陪着她慢慢走,等着某天在某个转角,笑着说一句“我来接你了”。

而他要做的,就是守着这院,守着母亲,把日子过成父亲期望的模样——踏实,温暖,像这春天的阳光,不炽烈,却足够把每个角落都照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