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微风掠过草原,掀起层层绿浪。李丽站在通衢天下新建的西北货栈前,望着远处如珍珠般散落的牧民帐篷,眉头微蹙。
“夫人,又一支商队空手而归。”王掌柜捧着账本匆匆走来,“牧民说我们的货物太重,迁徙时不便携带。”
李丽接过账本,快速浏览着近三个月的交易记录。自从在西北设立货栈以来,与游牧民族的贸易始终不温不火。不是货物不对路,就是交易方式不适应游牧生活。
“是我们想错了。”她突然合上账本,“不该让牧民来适应我们的方式,而该让商业去适应他们的生活。”
回到议事厅,李丽立即召集工匠和管事们开会。她展开一张羊皮纸,上面画着奇怪的箱体设计。
“这是我设计的‘骆驼集装箱’。”她指着图纸解释,“轻便坚固,可以固定在骆驼两侧。牧民迁徙时,整个货摊能随帐篷一起移动。”
工匠头子老周眯眼细看:“夫人这设计巧妙!箱体用轻木为骨,蒙上防水牛皮,既轻便又防草原风雨。”
“不仅如此。”李丽翻到下一页,“箱内设多层抽屉和挂钩,小件商品如针线、香料分门别类;大件如铁锅、毛毯则外挂。”
管事们议论纷纷,有人质疑:“可这样成本会增加不少...”
“但销量会翻倍。”李丽胸有成竹,“我们不是在卖商品,而是在卖一种适合游牧生活的商业方式。”
林一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等众人散去,他走上前:”娘子这主意妙极。不过要打开西北市场,光靠货箱改良还不够。”
“我正想与你商量。”李丽指向地图上的几个游牧部落聚集点,“若能将茶叶、布匹等必需品与他们的毛皮、奶酪等特产以固定比例兑换,建立长期互惠关系...”
“物物交换?”林一挑眉,“但各部落需求不同...”
“所以需要实地考察。”李丽抬头,目光坚定,“我打算亲自去一趟。”
“不行。”林一斩钉截铁,“萱儿还小,草原又危险。这次我去。”
两人目光相接,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容置疑的决心。最终李丽轻叹一声:“至少等‘骆驼箱’做好,带上样品。”
林一点头应允,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你那个女子学堂的事进展如何?”
李丽揉了揉太阳穴:“官府一直以‘有伤风化’为由阻挠。不过我有个新想法...”
次日清晨,通衢天下内院张灯结彩,一场别开生面的“女红品鉴会”正在举行。泉州城有头有脸的官员夫人们应邀而至,欣赏由女子学堂学员制作的精美绣品。
“这苏绣手法竟如此纯熟!”知府夫人抚摸着一条牡丹绣帕,爱不释手。
李丽微笑介绍:“出自城南张秀才之女之手。这丫头不过十四岁,在学堂学了一年,如今靠绣活每月能挣三两银子贴补家用。”
夫人们惊叹连连。李丽趁机引导众人参观学堂——明亮的教室里,十几名女子正专注学习算术和记账;后院工坊中,年长些的学员则在老师指导下染色、织布。
“女子识字明理,方能相夫教子。”李丽柔声道,“若有一技之长,即使遭遇变故,也不至衣食无着。”
知府夫人若有所思:“李夫人所言极是。我那不争气的侄女守寡后,若非会些针线,险些饿死...”
三日后,官府批文奇迹般放行,女子商业学堂终于得以正式挂牌。挂牌当天,李丽特意请来知府夫人剪彩,引来全城瞩目。
“娘亲真厉害!”小萱儿在回家的马车上兴奋地说,“我也要去女子学堂上学!”
李丽搂住女儿:“萱儿还小,先在府中跟着爹娘学。等长大了...”
“我要学经商,像爹爹和娘亲一样!”小萱儿挥舞着小拳头,眼睛亮晶晶的。
当晚,林一在书房整理西行所需的文书,小萱儿神秘兮兮地溜进来,递上一个红色锦囊。
“爹爹,给你的护身符!”
林一好奇地打开,里面是一缕用红绳编成的复杂结饰,中间还藏着张小像——李丽执笔算账,林一抱着小萱儿站在一旁,画工稚嫩却温馨满溢。
“这是...”
“平安结!我偷偷跟春桃姐姐学的。”小萱儿骄傲地挺起胸脯,“里面有我们全家的画像,保佑爹爹平安回来!”
林一喉头一哽,将女儿紧紧搂住:“爹爹一定天天带着。”
启程前夜,李丽为林一检查行装。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茶叶二十担,瓷器十箱,还有你设计的‘骆驼箱’样品。”她逐一清点,“另外准备了三百两小额银票,便于与部落交易。”
林一握住妻子的手:“家里就交给你了。若有急事,飞鸽传书到凉州分号。”
李丽点头,从怀中取出一本小册子:“这是我整理的西北各族风俗禁忌和简单用语。尤其是回鹘部落,非常重视礼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