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4章 像,太像了!就是这个样子

四月的风带着暖意,樊赟、倾喃和凰慕接到市医院临终关怀科的新邀约——有几位曾服役于特殊兵种的老兵,正处于生命终末期,他们中有人总念叨着当年的营地场景,有人遗憾没能和战友好好道别,医院希望“非遗关怀活动”能帮老兵们还原旧场景,弥补战时遗憾。

三人立刻赶到医院了解情况。护士长指着病历本介绍:“张爷爷曾是通讯兵,总说当年在雪地里架电台,手指冻得没知觉还在坚持;李爷爷是侦察兵,最遗憾的是当年任务结束后,没来得及和牺牲的战友说句‘任务完成了’;王爷爷是工程兵,总想起和战友们一起搭建临时工事的日子。”

樊赟摸着随身携带的竹编工具包,心里有了主意:“咱们用非遗手作还原他们的记忆场景吧。竹编可以做营地的帐篷、电台模型,布艺拼贴战友的剪影,漆器做工事的标记,再配上老照片和他们的口述,让场景更真实。”倾喃和凰慕当即响应,倾喃负责收集老兵的旧照片和故事,凰慕联系联盟的年轻团队和养老院的老匠人,准备材料。

第一次见到张爷爷时,他正躺在床上,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里是雪地中的电台,几个穿着厚棉衣的士兵围着电台,脸上冻得通红却笑得灿烂。“那是1969年的冬天,我们在东北执行任务,零下三十多度,电台线冻得硬邦邦,我们就用体温焐热了再接线,”张爷爷声音沙哑,眼里却闪着光,“要是能再看看那样的帐篷,再摸摸电台,就好了。”

樊赟握着张爷爷的手说:“张爷爷,我们帮您做一个雪地电台的模型,让您再‘回到’当年的营地。”张爷爷听了,激动得连连点头,眼角泛起了泪光。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成了“记忆工坊”。程师傅带着老人们用竹篾编帐篷模型,竹丝要选韧性好的,编出帐篷的褶皱感;郑师傅用黑色漆料在木板上画电台,连按钮的位置都根据张爷爷的描述反复调整;李爷爷则用深绿色的布料拼贴士兵的棉衣,还在衣角缝上小小的五角星——那是当年军装的标志。樊赟和倾喃则陪着张爷爷回忆细节:“帐篷的门是朝东开的吗?”“电台旁边是不是放了一个铁皮水壶?”张爷爷耐心地一一回答,每次看到模型的进展,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五月初,雪地电台模型终于完成了。樊赟、倾喃和凰慕带着模型来到医院,还特意在病房里布置了简单的场景——用白色的棉絮模拟雪地,在模型旁边放了一个复刻的铁皮水壶,甚至找来了当年的军用水壶图案,用布艺贴在帐篷上。

当张爷爷看到模型时,嘴唇微微颤抖,他伸出手,轻轻摸着竹编帐篷的门帘,像是在抚摸真实的帐篷:“像,太像了!就是这个样子,当年我们的帐篷就是这样,门朝东开,早上能晒到太阳。”他又摸到电台模型,手指在漆料画的按钮上轻轻点着:“这个是电源键,这个是调台键,当年我就是这样,一遍遍地调台,直到联系上总部。”

樊赟蹲在床边,轻声说:“张爷爷,我们还录了您说的当年的电台呼号,您想听听吗?”她拿出手机,播放了联盟年轻团队根据张爷爷的描述,模拟录制的呼号声。当“这里是雄鹰,请求通话”的声音响起时,张爷爷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他跟着声音轻轻念叨:“对,就是这个呼号,当年我们就是用这个呼号,和总部联系,和战友们报平安。”

与此同时,李爷爷的“战友告别场景”也在筹备中。李爷爷总说,当年执行侦察任务时,战友小陈为了掩护他牺牲了,他没能来得及说一句“任务完成了,你放心”。倾喃和凰慕决定用布艺拼贴做一个“战友剪影墙”,把李爷爷和小陈的剪影贴在墙上,旁边放上他们当年的任务地图——用竹编做底,漆料画路线。

为了让场景更有温度,凰慕还联系了当地的退役军人服务站,找到了小陈的家人,拿到了小陈年轻时的照片。郑师傅根据照片,在漆器托盘上画了小陈的肖像,旁边写着“任务完成,英雄不朽”。当李爷爷看到剪影墙和漆器肖像时,他慢慢站起身,对着小陈的剪影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哽咽着说:“小陈,任务完成了,我们都好好的,你放心吧。”

王爷爷的“工事搭建场景”则由程师傅和年轻团队合作完成。他们用竹编做了临时工事的框架,用泥土色的布料模拟工事的墙体,还在工事旁边放了竹编的铁锹、镐头模型——这些都是王爷爷当年用过的工具。王爷爷看着模型,想起了和战友们一起搭建工事的日子:“那时候我们白天挖工事,晚上轮流站岗,虽然累,但大家都想着,早点把工事建好,就能更好地保护阵地。”他还主动教年轻团队编竹编铁锹:“当年我们在野外,没工具的时候,就用竹子编简易的工具,你们看,这样编,铁锹头就结实了。”

六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里,多了几处特殊的“记忆角落”——张爷爷的雪地电台模型放在窗边,阳光洒在上面,像是雪地反射的光;李爷爷的战友剪影墙贴在病房的墙上,旁边放着小陈的漆器肖像;王爷爷的工事模型摆在床头柜上,竹编工具整齐地放在旁边。这些用非遗手作还原的场景,成了老兵们最后的慰藉。

有天,张爷爷拉着樊赟的手说:“谢谢你们,让我再‘回’了一次营地,再‘见’了一次战友。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樊赟眼眶泛红,说:“张爷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和战友们的故事,值得被记住。”

这件事很快被当地的退役军人服务站知道了,他们联系了樊赟、倾喃和凰慕,希望能合作开展“戎光非遗关怀计划”,为更多老兵还原战时场景,弥补遗憾。“很多老兵都有难忘的记忆,有的想再看看当年的武器模型,有的想再‘走’一次当年的巡逻路线,”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说,“你们的非遗手作,能让这些记忆变得更真实,更温暖。”

三人欣然同意,很快就组建了“戎光非遗工坊”——由养老院的老匠人、联盟的年轻团队、退役军人志愿者组成,专门为老兵设计非遗手作场景。工坊里,程师傅带领大家研究如何用竹编做武器模型,郑师傅尝试用漆器还原巡逻路线图,李爷爷则用布艺做老兵当年的军装细节。樊赟、倾喃和凰慕则负责收集老兵的故事,和他们一起设计场景,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他们的记忆。

七月,“戎光非遗关怀计划”正式启动。第一位服务的老兵是曾参与边境防御战的刘爷爷,他想再看看当年驻守的哨位。工坊的成员们用竹编做了哨位的模型,用蓝色的布料模拟远处的山脉,用白色的棉絮做云层,还在哨位旁边放了竹编的岗楼和国旗模型。当刘爷爷看到模型时,他激动地说:“就是这个哨位,当年我在这里站岗,每天看着国旗升起,心里就特别踏实。”

随着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有提供老兵资料的退役军人,有捐赠材料的企业,有帮忙宣传的媒体。联盟的年轻团队还把老兵的故事和非遗手作场景拍成了短视频,发布在网上,很多网友看了都深受感动,有人留言说:“谢谢老兵们的守护,也谢谢你们用这么温暖的方式,帮他们留住记忆。”还有人表示想加入志愿者队伍,为老兵们做点事。

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戎光非遗工坊”里,看着满室的手作模型——雪地电台、战友剪影、哨位模型、工事框架,每一件都承载着老兵的记忆,也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倾喃说:“咱们用非遗手作,不仅帮老兵们弥补了遗憾,还让更多人了解了他们的故事,这就是非遗的力量,也是传承的意义。”

樊赟点头,看着窗外飘扬的国旗,轻声说:“未来,咱们还要把‘戎光非遗关怀计划’推广到更多地方,帮更多老兵留住珍贵的记忆。还要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书,让后代知道,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国家和人民,付出了青春和热血。”

凰慕笑着说:“轻折柳的故事,又多了一段温暖的篇章。只要我们心怀敬意,带着这份温暖继续走下去,就一定能让更多老兵感受到关怀,让更多人记住这些英雄的故事,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每一段值得被铭记的岁月。”

工坊里,程师傅还在教年轻人们编竹编岗楼,郑师傅在调试漆器颜料,准备画下一个老兵记忆中的巡逻路线。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这些手作上,像是为它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轻折柳”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段关于老兵与非遗的温暖记忆,也会像这些手作一样,被好好珍藏,传递给更远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