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9章 全国高校的汉服社都来参加?

柳岸里的春天总来得悄无声息,前一夜还裹着厚外套,晨起推窗,就见巷口的柳枝抽了新芽,嫩黄的芽尖沾着晨露,像刚睡醒的小娃娃。“轻折柳”工作室的窗台上,樊赟新做的迎春缠花插在青瓷瓶里,花瓣上还沾着未干的胶水,是她凌晨赶工的成果——再过几天,就是锦川市的“春日文化市集”,三人要带着新做的汉服和配饰去参展。

这天上午,工作室的门刚开,就来了位熟客——之前在“旧忆展”上送老照片的李爷爷。他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青团,青绿色的团子裹着油纸,还冒着热气:“丫头们,听说你们要去市集,我给你们送点青团垫垫肚子。对了,我还带了个朋友来,想跟你们聊聊。”

跟着李爷爷进来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深蓝色的对襟褂子,手里抱着个木盒子。老人自我介绍说叫赵守义,是锦川市老手作布鞋的传承人,木盒子里装的,是他手工纳的布鞋,鞋面上绣着精致的云纹,鞋底的针脚细密得像鱼鳞:“我听李老哥说,你们做汉服讲究传统,我这布鞋,也想跟你们的汉服搭搭看,让老手艺能多些人知道。”

凰慕当即就从展示架上取下一件唐代齐胸襦裙,搭配上赵爷爷的布鞋——青绿色的襦裙配着云纹布鞋,裙摆垂落时,布鞋若隐若现,竟有种说不出的雅致。樊赟眼睛一亮:“咱们可以搞个‘汉服 老布鞋’的组合,在市集上推出‘传统服饰套装’,再请赵爷爷现场演示纳鞋底,肯定能吸引不少人。”

接下来的几天,三人跟着赵爷爷学做布鞋的基础工艺。倾喃学得最认真,拿着针线跟着赵爷爷纳鞋底,手指被针扎得满是小红点,却依然笑得开心:“原来纳鞋底要先搓麻绳,还要讲究‘千层底’,真是门精细活。”凰慕则设计了“老布鞋体验区”的方案,准备在市集上摆张木桌,让游客试试纳鞋底、绣鞋花;樊赟则在布鞋上做文章,用缠花的丝线在鞋头绣小朵的桃花,让传统布鞋多了些灵动。

春日文化市集开幕那天,“轻折柳”的摊位被围得水泄不通。赵爷爷坐在木桌后,手里拿着针线纳鞋底,麻绳穿过千层底时发出“嗤啦”的轻响,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樊赟穿着“汉服 老布鞋”的套装,在摊位前走秀,青绿色的襦裙随风飘动,云纹布鞋踩在地毯上,格外吸睛;倾喃则教游客绣鞋花,有个小姑娘绣了朵小雏菊在鞋头,高兴得蹦蹦跳跳:“我要把这双鞋送给妈妈!”

市集快结束时,赵爷爷拉着三人的手,眼眶有些发红:“谢谢你们,这么多年,没人这么帮我推广老布鞋了。以后你们的汉服,我都给你们做配套的布鞋,让老手艺能跟着汉服一起走下去。”凰慕笑着说:“咱们这是互相成就,以后还要一起做更多传统服饰的组合,让更多老手艺活起来。”

夕阳西下时,三人拎着剩下的青团和布鞋,走在回柳岸里的路上。春风吹过,柳枝轻晃,倾喃轻声说:“春天真好啊,不仅有新的花,还有新的约定。”樊赟和凰慕相视一笑,手里的布鞋还带着阳光的温度,像极了她们与传统手艺的新约定,在春日里,悄然生根。

柳岸里的夏天,总少不了蝉鸣和冰粉的甜香。“轻折柳”工作室的后院凉棚下,樊赟种的牵牛花爬满了竹架,粉的、紫的花瓣缀在绿叶间,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影子。倾喃正坐在竹椅上,给福利院的朵朵写回信,笔锋刚落,门口的风铃就“叮铃”响了——是锦川市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晓曼,手里还拿着个录音笔。

“我是你们的粉丝!”晓曼一进门就笑着说,“之前听了你们帮山区孩子做暖手炉、帮老人还原怀旧汉服的故事,特别感动。电台想新开一档‘非遗之声’栏目,想请你们当常驻嘉宾,跟听众聊聊汉服和非遗技艺,不知道你们愿意吗?”

三人又惊又喜,当即就答应了。凰慕连夜做了“栏目策划案”,把每期的主题都列了出来——有“汉服形制小知识”“缠花制作小技巧”,还有“非遗匠人的故事”;樊赟则准备了“声音道具”,把缠花绕线的声音、银器敲打声、染布煮料的声音录下来,打算在节目里播放,让听众“听见”非遗的声音;倾喃则负责联系非遗匠人,邀请他们来节目做客,分享手艺背后的故事。

第一次录节目那天,三人穿着素雅的宋制褙子,坐在广播电台的录音室里,紧张又兴奋。晓曼笑着问:“三位第一次做电台节目,有没有什么想跟听众分享的?”凰慕拿起话筒,声音有些发颤却格外真诚:“我们想让大家知道,汉服不只是衣服,非遗也不只是老物件,它们都带着温度,能走进我们的生活。”

节目播出后,反响出乎意料地好。有听众打电话到电台,说想报名学缠花;有家长说,孩子听了节目后,吵着要穿汉服;还有位非遗匠人打电话来,想跟工作室合作。晓曼高兴地告诉三人:“你们的节目成了电台的‘爆款’,以后每周都要录一期!”

随着节目的推进,三人越来越得心应手。有一期聊“古法染布”,她们请来了染布老匠人,在节目里教听众分辨蓼蓝染和普通染布的区别,还现场演示了如何用植物做染料;有一期聊“竹编”,陈爷爷带着竹条走进录音室,用竹条编织的声音当背景音乐,引得听众纷纷留言“太治愈了”。

有天录完节目,晓曼拉着三人的手说:“咱们可以搞个‘线下听友会’,让听众近距离体验汉服和非遗技艺。”三人当即就点头,凰慕做了听友会的流程,樊赟准备了小礼物,倾喃则联系了场地——就在柳岸里的巷口,既能让听众感受老城区的烟火气,又能方便大家体验非遗。

听友会当天,柳岸里的巷口挤满了人。有穿着汉服来的听友,有带着孩子来体验非遗的家长,还有位老奶奶,手里拿着自己织的毛衣,说想跟樊赟学缠花,给孙女做发簪。樊赟手把手教老奶奶绕线,倾喃给听友们讲汉服故事,凰慕则忙着给大家拍照,巷口的笑声、蝉鸣声、缠花的绕线声混在一起,成了柳岸里夏天最特别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听友们渐渐散去,三人坐在凉棚下,喝着冰镇的桂花茶。晓曼笑着说:“你们让‘非遗之声’不只是一档节目,更成了连接传统文化和生活的桥。”凰慕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声音能传递温暖,传统能点亮生活。”夏风吹过,牵牛花的香气混着茶的清甜,在柳岸里的夜色中散开,仿佛在预告着新的故事,还在继续。

柳岸里的秋天,总带着收获的气息。巷口的银杏树叶染成金黄,落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层碎金。“轻折柳”工作室的展示柜里,新添了不少“秋日限定”配饰——樊赟用银杏叶做的缠花,倾喃用桂花染的手帕,还有凰慕设计的“秋日汉服搭配指南”手册,引得客人频频驻足。

这天下午,三人正忙着整理新到的布料,就看见巷口来了个熟悉的身影——是之前在校园培训时认识的锦川大学汉服社社长林溪。她手里抱着一摞厚厚的计划书,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三位姐姐,我们社团想办‘全国高校汉服文化节’,想请你们当总策划,帮我们把活动办得更精彩!”

凰慕接过计划书,仔细翻看着,眼睛越来越亮:“全国高校的汉服社都来参加?这太好了!咱们可以搞个‘汉服巡游’‘非遗体验展’‘高校汉服设计大赛’,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汉服文化。”樊赟则说:“我可以带着学徒们,给参赛的学生做妆造指导,再教他们做简单的缠花配饰。”倾喃则笑着说:“我可以联系之前合作过的非遗匠人,让他们来现场展示技艺,给学生们讲讲老手艺的故事。”

接下来的几个月,三人忙得脚不沾地。凰慕每天都在改策划案,从活动流程到场地布置,每个细节都反复确认;樊赟则带着学徒们,准备了几百份妆造材料包,还特意做了些简易的假发包,方便学生们练习盘发;倾喃则跑遍了锦川市的非遗工坊,邀请染布老匠人、竹编陈爷爷、银饰李师傅来参加活动,还跟高校汉服社的负责人一一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

文化节开幕那天,锦川大学的操场上挤满了人。来自全国几十所高校的汉服社成员,穿着各式各样的汉服,组成“汉服巡游”队伍,从校门口走到操场,引得路人纷纷拍照;“非遗体验展”上,老匠人们现场演示染布、竹编、银饰制作,学生们围在旁边,看得目不转睛;“高校汉服设计大赛”的舞台上,学生们设计的汉服作品惊艳亮相,有融入现代元素的改良汉服,有还原传统形制的古典汉服,每一件都透着年轻人的创意。

樊赟在妆造区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帮学生调整发冠,一会儿教他们画古风妆容;倾喃则在非遗体验区,帮老匠人给学生们讲解技艺,还把学生们的体验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在网上,引来不少点赞;凰慕则在舞台旁协调各个环节,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偶尔还会客串主持人,跟台下的观众互动。

文化节快结束时,林溪拉着三人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谢谢你们,这是最成功的一届文化节!好多学生都说,以后要更深入地了解汉服和传统文化。”凰慕笑着说:“这是咱们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每年,咱们都可以办一次这样的活动,让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间,一直传下去。”

夕阳西下时,三人站在操场上,看着学生们穿着汉服嬉笑打闹,心里满是欣慰。秋风吹过,银杏叶落在她们的肩上,倾喃轻声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咱们也收获了新的希望。”樊赟和凰慕相视一笑,手里的缠花还带着阳光的温度,像极了她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秋日里,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而“轻折柳”的故事,也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朝着更广阔的未来,继续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