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8章 还原“唐制半臂”时,遇到了难题

柳岸里的盛夏,蝉鸣把午后的时光拉得悠长。“轻折柳”工作室的后院凉棚下,樊赟新种的牵牛花爬满了竹架,粉的、紫的花瓣缀在绿叶间,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影子。倾喃正坐在竹椅上,给福利院的朵朵写回信,笔锋刚落,门口的风铃就“叮铃”响了——是锦川市图书馆的刘馆长,手里还抱着一摞线装书。

“姑娘们,有个想法想跟你们聊聊。”刘馆长把书放在竹桌上,翻开其中一本泛黄的《锦川风物志》,“馆里打算搞‘古籍里的汉服’系列活动,想请你们帮忙还原古籍里记载的传统服饰,让读者能‘看见’古籍里的美。”

凰慕凑过去,指着书中“唐制半臂”的文字记载,眼睛瞬间亮了:“这主意好!咱们可以把文字变成实物,再搭配古籍诵读,肯定特别有吸引力。”樊赟也点头,指尖已经开始在纸上勾勒半臂的款式:“古籍里的布料、纹样记载得太简略,咱们得去查些考古资料,尽量还原得准确些。”

接下来的半个月,三人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每天早上,她们跟着刘馆长泡在古籍阅览室,逐字逐句研读《舆服志》《东京梦华录》里的服饰记载;下午就去市博物馆,对着出土的汉服文物临摹纹样,连衣襟的叠法、腰带的系法都反复比对。有次为了确认宋代褙子的袖宽,她们还特意请教了博物馆的服饰研究员,拿着软尺在复原文物上反复测量,直到确定数据才肯离开。

还原“唐制半臂”时,樊赟遇到了难题——古籍里提到“半臂以联珠纹为饰”,可联珠纹的排列方式却没有详细记载。她翻遍了博物馆的资料,又联系了做文物修复的朋友,最后在一张唐代敦煌壁画的高清图里,找到了联珠纹的排列规律。为了还原纹样,她用金线在素色绢布上一针一线绣制,手指被针扎得满是小窟窿,却笑着说:“这样绣出来的纹样,才配得上古籍里的记载。”

活动开展当天,图书馆的报告厅里坐满了人。凰慕穿着还原的唐制半臂,手里捧着《锦川风物志》,声情并茂地诵读关于服饰的记载;樊赟则拿着不同朝代的汉服部件,讲解如何从古籍文字推断服饰细节;倾喃则邀请观众上台,亲自体验汉服穿戴,还教大家辨认古籍里的服饰术语。

活动结束后,刘馆长拉着三人的手说:“你们让古籍‘活’了过来!以后馆里的文化活动,咱们要长期合作。”凰慕当即就拿出笔记本,写下“古籍汉服合作计划”:“咱们可以每月搞一次活动,下次还原明代的比甲,再下次做清代的旗装,把古籍里的汉服都‘请’出来。”

那天傍晚,三人坐在后院凉棚下,喝着冰镇的桂花茶,看着竹架上的牵牛花。樊赟拿起刚绣好的联珠纹布片,笑着说:“以后咱们不仅要做妆造,还要做传统文化的‘翻译官’,把古籍里的美,变成大家能看见、能触摸的东西。”倾喃和凰慕相视一笑,夏风吹过,牵牛花的香气混着茶的清甜,在柳岸里的夜色中散开,仿佛在预告着新的合作篇章。

柳岸里的秋天,总带着收获的气息。巷口的银杏树叶染成金黄,落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层碎金。“轻折柳”工作室的展示柜里,新添了不少“秋日限定”配饰——樊赟用银杏叶做的缠花,倾喃用桂花染的手帕,还有凰慕设计的“秋日汉服搭配指南”手册,引得客人频频驻足。

这天,工作室来了位特殊的访客——锦川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李老师。她穿着干练的西装,手里拿着份课程表:“我们学校想开设‘传统服饰与非遗技艺’选修课,想请你们来当校外导师,给学生们上课,不知道你们愿意吗?”

倾喃接过课程表,看着上面“汉服形制”“缠花制作”“古法染布”等课程名称,眼睛瞬间亮了:“我们当然愿意!能把传统文化教给年轻人,是我们的荣幸。”凰慕当即就拿出笔记本,开始设计课程大纲,把课程分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课讲汉服历史、非遗知识,实践课教大家做缠花、染布料;樊赟则准备了教学用的材料包,里面装着丝线、布料、染料,方便学生们上课使用。

第一次上课那天,三人早早来到学校。凰慕站在讲台上,用生动的案例讲解汉服的演变历史,从先秦的曲裾到唐代的齐胸襦裙,再到明代的袄裙,引得学生们频频点头;樊赟则在实操课上,手把手教学生做缠花,从绕线到定型,每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倾喃则负责答疑,耐心解答学生们关于汉服穿戴、非遗技艺的疑问,还分享了工作室的故事,鼓励大家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有个叫周子墨的学生,对古法染布特别感兴趣,每次课后都留下来,跟着樊赟学习染布技巧。樊赟看他学得认真,就把自己珍藏的染布配方交给了他,还带他去染布老匠人的作坊,让他跟着老匠人学习。周子墨感动地说:“谢谢樊老师,我以后想做非遗染布传承人,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们的作品越来越多——有精致的缠花发簪,有漂亮的染布手帕,还有设计新颖的汉服草图。凰慕提议办一场“学生非遗作品展”,把学生们的作品放在工作室展示,还邀请了非遗匠人来点评。作品展当天,工作室里挤满了人,学生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向客人介绍创作理念,脸上满是自豪。

李老师看着眼前的场景,笑着说:“你们不仅教给学生们技艺,还点燃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凰慕摇摇头:“这是双向的成长,学生们的创意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樊赟则拿出周子墨染的布料,笑着说:“你看,这孩子染的蓼蓝布,比我第一次染的还好看。”

秋风吹过柳岸里,银杏叶落在工作室的窗台上。三人看着学生们的作品,心里满是欣慰——她们知道,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在年轻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而“轻折柳”的新旅途,也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延伸。

锦川市的冬天,虽然寒冷,却总有温暖的瞬间。“轻折柳”工作室的玻璃窗上,贴着学生们送的剪纸,有汉服姑娘,有缠花图案,阳光透过剪纸照进来,在地上映出五彩的光影。樊赟正坐在暖炉旁,给山区孩子做暖手炉,银锤敲在银片上,“叮叮当当”的声音格外悦耳。

突然,门口的风铃响了,进来一位穿着厚棉袄的阿姨,手里拎着个布包:“请问这里是‘轻折柳’吗?我是从邻市来的,想请你们帮我做套汉服,给我女儿当嫁妆。”倾喃连忙请阿姨坐下,给她倒了杯热奶茶。阿姨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张老照片,照片里的女人穿着一身红色的汉服,笑容温婉:“这是我婆婆年轻时穿的汉服,我女儿下个月结婚,想穿套一样的,圆婆婆的心愿。”

凰慕接过照片,仔细观察汉服的款式——是清代的旗装,领口和袖口绣着凤凰牡丹纹,裙摆上还缀着珍珠。她笑着说:“阿姨您放心,我们一定帮您还原这套汉服。”樊赟则拿出纸笔,详细记录下汉服的尺寸和纹样细节,还特意问了阿姨女儿的喜好,打算在细节上做些调整,让汉服既还原传统,又适合现代婚礼。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开始忙碌起来。为了找到和老照片里一样的红色绸缎,凰慕跑遍了锦川市的布料市场,最后在一家老字号布店,找到了仅剩的一匹传统织锦缎;樊赟则带着学徒们,用金线和红线绣制凤凰牡丹纹,每天熬夜到深夜,手指被针扎得红肿也不休息;倾喃则陪着阿姨去福利院,给孩子们送暖手炉,还跟阿姨聊婚礼的细节,帮她出谋划策。

汉服做好的那天,阿姨带着女儿来试穿。当女孩穿上红色的旗装,梳好发髻,戴上樊赟做的凤凰发冠时,阿姨激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跟我婆婆年轻时穿的一模一样,太好看了!”女孩也笑着说:“谢谢三位姐姐,这是我收到最好的嫁妆。”

婚礼当天,三人受邀参加。女孩穿着红色的旗装,在婚礼上朗诵了一首关于汉服的小诗,还展示了樊赟做的配饰。在场的宾客都被汉服的美和背后的故事打动,不少人都来询问“轻折柳”的地址,想定制属于自己的汉服。

从婚礼回来的路上,三人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雪景。倾喃笑着说:“咱们做的不只是汉服,更是在帮大家守护心愿,传递爱。”樊赟点点头,手里还攥着给新人准备的小礼物——一对银质的同心结:“以后咱们要帮更多人实现汉服梦,让传统文化成为连接情感的纽带。”凰慕则拿出笔记本,写下“新年计划”:“明年咱们要开个‘汉服心愿屋’,帮更多人实现关于汉服的小愿望。”

车窗外的雪还在下,可三人的心里却暖融融的。柳岸里的冬天虽然寒冷,却因为这些温暖的故事,变得格外有意义。而“轻折柳”的故事,也在这冬日的暖阳里,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从未停下脚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