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9章 平时教别人很顺手,一面对镜头就紧张。

十月的竖店影视基地,秋风卷着尘土掠过仿古街巷,《长安绣娘》短剧剧组的开机仪式刚结束,导演就找到樊赟、倾喃和凰慕,笑着递过三份剧本:“你们对唐代汉服和刺绣这么懂,不如来客串一把‘绣坊师傅’,不用太多台词,主要是给主角做刺绣示范,比找专业演员更真实。”

三人愣了愣,倒不是怯场,只是从未想过会从“幕后指导”变成“镜头前的演员”。樊赟先接下剧本:“能亲身演绎唐代绣娘,也能更直观地展示非遗技艺,挺好的。”倾喃和凰慕也跟着点头,当天就跟着剧组服装师调整戏服——她们穿的唐代半臂襦裙,是剧组根据文物复刻的款式,浅青色面料上绣着简约的缠枝纹,腰间系着素色布带,既符合“绣坊师傅”的身份,又方便做刺绣动作。

第一次拍摄“教主角穿针”的戏份时,倾喃手里捏着绣花针,总觉得镜头下的动作不自然。导演喊“卡”后,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平时教别人很顺手,一面对镜头就紧张。”旁边的老演员笑着安慰:“刚开始都这样,你就想着手里的针和线,把镜头当空气,自然就好了。”

第二次拍摄时,倾喃深吸一口气,盯着手里的绣绷——她要演示的是唐代“打籽绣”,指尖捏着丝线绕针三圈,再轻轻刺入布面,一颗圆润的“线籽”就落在了缠枝纹的花瓣上。这次她没看镜头,只专注于手上的动作,导演喊“过”的时候,她才发现手心已经攥出了汗。凰慕在旁边拍花絮,笑着说:“刚才的镜头特别好,你捏针的手势、低头的神态,比剧本里写的还像老绣娘。”

随着拍摄推进,三人的戏份渐渐多了起来。樊赟客串的“绣坊掌柜”,需要和主角对几句关于“绣线选材”的台词;凰慕则要演示“唐代络纬机”的使用方法,为了拍好这个镜头,她提前三天跟着非遗匠人学操作,手指被经线勒出了红印也没抱怨。有天拍夜戏到凌晨两点,三人裹着厚外套坐在片场角落吃盒饭,看着远处工作人员还在调试灯光,倾喃小声说:“以前只知道剧组辛苦,现在自己体验了才明白,每一个镜头背后都这么不容易。”

《长安绣娘》拍完后,三人又接到了《大宋茶客》《明代织工》等短剧的客串邀请,渐渐开始了“竖漂”生活——没有固定的住处,就住在基地附近的民宿;没有固定的开工时间,有时早上五点就要化妆,有时要等场地空出来,在片场等到深夜;遇到古装剧集中开机,基地里的化妆间不够用,她们就拿着自己的妆发工具,在民宿的卫生间里自己梳头、上妆。

有次拍《大宋茶客》的“茶会群戏”,三人客串“茶坊侍女”,需要穿着宋代褙子和百迭裙,站在深秋的露天片场里端茶递水。风刮得裙摆乱飞,手指冻得捏不住茶盏,导演却因为“群演表情不够自然”,让她们反复拍了八遍。收工时,樊赟的脚因为长时间站着,连鞋都脱不下来,凰慕找民宿老板借了热水泡脚,才慢慢缓过来。

还有一次拍《明代织工》,三人要在仿制的“织机房”里演示“花楼织机”的操作。机房里没有通风设备,十几台织机运转起来满是棉絮,拍了一下午,三人的头发里、衣服上全是白絮,咳嗽着去卫生间清理,镜子里的自己活像“刚从棉堆里爬出来”。晚上收工,倾喃看着自己被织机零件磨红的手掌,突然明白之前采访非遗匠人时,对方说的“手艺都是熬出来的”是什么意思——不仅是非遗技艺,剧组里的每一份工作,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辛苦。

但辛苦里也藏着温暖。有次樊赟因为低血糖在片场头晕,化妆间的阿姨立刻给她冲了杯糖水,还从家里带了红糖馒头;拍夜戏时,场务会特意给她们留一盏暖灯,让她们在候场时能稍微暖和点;主演看到她们反复练习台词,会主动过来搭戏,教她们怎么调整语气和眼神。凰慕把这些瞬间都拍进了花絮,配文:“竖店的风很凉,但总有人把温暖藏在细节里。”

三人还发现,客串的经历让她们对非遗指导工作有了新的理解。以前给演员讲“宋代饮茶礼仪”,只说“三指握盏、浅盏致谢”,现在自己演了“茶客”才知道,演员需要的不仅是动作规范,还有“怎么在端茶时体现人物的心情”——比如主角紧张时,握盏的手指会稍微用力,致谢时的低头幅度会小一点。之后再做礼仪指导,她们会把这些“表演细节”也教给演员,让动作更贴合角色。

十二月初,《明代织工》杀青后,三人暂时离开竖店,回到柳岸里的体验店。院子里的腊梅开了,她们泡着热茶,翻着在竖店拍的花絮照片——有凌晨五点的化妆间、有沾满棉絮的织机房、有候场时裹着厚外套的合影,还有镜头里认真演示非遗技艺的自己。

“这次‘竖漂’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怎么把非遗更好地融入剧情,”樊赟指着一张照片,照片里她正在教演员辨别织线的材质,“以前总想着‘还原历史’,现在明白,非遗要让观众喜欢,还要和角色、剧情结合起来,比如‘绣娘’的针法要符合她的性格,‘茶客’的礼仪要贴合她的身份,这样才不生硬。”

倾喃点头:“我还想把在竖店的经历做成‘非遗短剧’,不用复杂的剧情,就拍‘唐代绣娘的一天’‘宋代茶客的日常’,用真实的非遗技艺和生活细节,让观众了解不同朝代的文化。”凰慕立刻响应:“咱们可以自己当导演和演员,用之前拍写真的经验做拍摄和剪辑,再把体验店的陶瓷工坊、刺绣区当取景地,成本不高,还能灵活调整内容。”

说做就做,三人很快开始筹备首部非遗短剧《柳岸绣事》,剧情围绕“现代姑娘穿越到宋代绣坊,跟着老绣娘学刺绣”展开,里面会穿插宋代刺绣的针法演示、汉服穿戴细节、茶点制作等非遗元素。为了让剧情更真实,她们还邀请了之前在竖店认识的老演员客串“老绣娘”,对方一口答应:“你们做的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事,我肯定支持。”

体验店的员工也主动帮忙——学徒小苏负责服装整理,民宿老板帮忙搭建“宋代绣坊”场景,之前参加研学课的孩子,还来客串“绣坊里的小徒弟”。拍摄“学打籽绣”的戏份时,孩子对着镜头紧张得忘词,樊赟蹲下来跟他说:“你就想着手里的线,像平时在研学课上那样就好,不用怕。”孩子点点头,重新开拍时,虽然还是有点结巴,却多了几分真实的可爱。

一月的柳岸里,飘着细碎的雪,《柳岸绣事》的拍摄还在继续。三人每天拍完戏,就坐在院子里剪片子,讨论怎么把刺绣针法拍得更清晰,怎么让汉服的细节更突出。有天晚上剪到凌晨,倾喃看着屏幕里的画面,突然说:“以前总觉得非遗传承要‘大张旗鼓’,现在才发现,把这些小细节、小故事拍出来,让大家看得懂、喜欢看,也是一种传承。”

凰慕笑着递过一杯热奶茶:“以后咱们可以拍一系列‘柳岸非遗短剧’,除了刺绣,还有陶瓷、染布、糕点,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能走进生活、走进故事里的美好。”樊赟望着窗外的雪景,眼里满是期待:“咱们从竖店的客串演员,到自己拍短剧,每一步都在尝试新的可能。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但只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把非遗的美传递给更多人。”

雪落在腊梅枝上,轻轻柔柔的,像在为新的故事伴奏。三人知道,“轻折柳”的旅程还在继续——从汉服设计到短剧拍摄,从竖店的“竖漂”生活到柳岸里的非遗故事,每一段经历都是对初心的坚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