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2章 那时候我们还在学怎么面对镜头,后来却能拍这么多非遗短剧

二月的柳岸里,落了一场薄雪,樊赟的小院里却暖意融融。竹架上挂着她新编的竹编灯笼,灯笼罩着暖黄的光,映得窗纸上的剪纸纹样格外清晰——那是倾喃前几天送来的,剪的是“非遗联盟”年轻人们忙碌的场景,有小周教孩子编竹丝,有林晓对着镜头演织工,还有小夏在电脑前做直播策划。

樊赟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一本翻得有些旧的《竹编技艺图谱》,旁边放着刚泡好的菊花茶。她不再像以前那样赶行程、改脚本,每天的日子慢了下来:清晨去竹林里散步,看露水挂在竹尖;上午教邻居家的小姑娘编竹编小蝴蝶,小姑娘的手指还不灵活,她就握着孩子的手,一点点调整竹丝的角度;下午则整理这些年收集的非遗资料,把程师傅讲的竹编诀窍、郑师傅说的漆器心得,都一笔一画记在笔记本上。

有天下午,小周带着越南竹艺纪录片的样片来拜访,樊赟没有急着看片子,而是先给小周倒了杯茶,指着院子里的竹子说:“你看那根三年生的毛竹,竹节间距均匀,韧性最好,用来编竹丝最合适。上次你说越南的竹子偏细,编的时候可以多缠两道竹丝,这样更结实。”小周恍然大悟:“难怪我之前编的竹篮总容易变形,原来是竹子选得不对,樊老师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

樊赟笑着点头,这才和小周一起看样片。看到镜头里越南匠人劈竹丝的画面,她轻声说:“这里可以加个特写,拍匠人手指的动作,观众能更清楚地看到劈竹丝的诀窍。还有匠人说话时的神态,要多拍一些细节,非遗纪录片的魂,就在这些烟火气里。”小周认真记下,临走时说:“樊老师,有您在,我们心里就特别踏实。”

倾喃的“非遗影像集”已经整理了大半,厚厚的相册里,贴着这些年拍的照片——有竖店片场凌晨的灯光,有景德镇龙窑前的火光,有巴黎展厅里外国观众惊讶的笑脸,还有年轻人们第一次独立完成短剧拍摄时的合影。每张照片下面,她都写了简短的注解,记录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天上午,倾喃带着相册去凰慕家做客。凰慕的家里摆满了各国的非遗手工艺品:意大利的陶瓷杯、泰国的丝绸围巾、越南的竹编摆件,还有皮埃尔送的藤编小筐。两人坐在客厅的地毯上,翻着相册,像是在重温这些年的时光。

翻到三人第一次在竖店片场吃盒饭的照片,倾喃笑着说:“那时候我们还在学怎么面对镜头,谁能想到后来能拍这么多非遗短剧,还能去巴黎办展览。”凰慕点头,指着一张年轻人们在“世界非遗体验周”上的合影:“你看他们笑得多开心,比我们那时候有活力多了。上次林晓说,想拍一部‘非遗传承人的一天’系列短片,把程师傅、郑师傅他们的日常拍下来,这个想法特别好。”

倾喃眼睛一亮:“这个可以有!我们可以帮他们整理素材,把我们知道的匠人故事告诉他们,让短片更有深度。”两人一拍即合,当天就联系了林晓,林晓听说她们愿意帮忙,特别开心:“倾喃老师、凰慕老师,有你们指导,我们肯定能把短片拍好!”

接下来的日子,倾喃和凰慕经常跟着林晓去拜访非遗传承人。去程师傅的竹编作坊时,倾喃负责拍程师傅编竹篮的细节,凰慕则和程师傅聊天,问他年轻时学竹编的经历:“程师傅,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做竹编啊?”程师傅笑着说:“那时候家里穷,学竹编能混口饭吃,后来编着编着就爱上了,看着一堆竹丝变成好看的竹篮,心里就特别踏实。”这些对话,都被林晓记在笔记本上,成了短片里最动人的台词。

五月,“非遗传承人的一天”系列短片上线,第一集《竹编匠程师傅》播出后,很快登上了短视频平台的热门。短片里,没有复杂的剧情,只有程师傅平凡的一天:清晨去山上选竹,上午在作坊里劈竹丝、编竹篮,下午教孩子学竹编,傍晚坐在院子里喝茶,手里还拿着没编完的竹编小筐。镜头里,程师傅布满老茧的手灵活地穿梭在竹丝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配文写着“一辈子,一件事,这就是传承”。

很多观众看完短片后留言:“原来非遗传承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故事这么温暖。”“程师傅的手太巧了,我也想学着编竹篮。”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去柳岸里的竹编体验课,说要“向程师傅学习,做一个有耐心的人”。

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院子里,看着手机上的留言,心里满是欣慰。樊赟说:“咱们当初做非遗传承,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匠人、尊重匠人,现在这个目标正在实现。”倾喃点头:“以后我们可以把这些短片整理成纪录片,送给学校,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六月,联盟的年轻团队接到了一个重要的邀请——去非洲肯尼亚参加“中非非遗文化交流展”,展示中国的竹编、漆器、丝绸,也学习非洲的传统手工艺。出发前,小周、林晓、小夏特意来拜访三人,请教交流经验。

樊赟给小周准备了一本《竹编技艺简易教程》,上面写着她总结的竹编技巧:“去了非洲,要多和当地匠人交流,看看他们的竹艺有什么特点,互相学习。”倾喃给林晓带了一些汉服纹样的剪纸:“可以用这些剪纸做礼物,和非洲的朋友分享中国的传统文化。”凰慕则给小夏整理了一份“中非非遗交流手册”,里面记着非洲的文化习俗和交流注意事项:“尊重当地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开展交流。”

年轻人们带着三人的嘱托,踏上了去非洲的旅程。在肯尼亚的展览上,他们教当地的孩子编竹编小挂件,展示中国的漆器和丝绸,也跟着非洲匠人学做传统的木雕和织物。小周还和非洲的竹艺匠人合作,用中国的竹编技巧和非洲的竹子,编了一个“中非友谊篮”,篮身上编着中国的牡丹和非洲的长颈鹿,成了展览上的“明星展品”。

年轻人们每天都给三人发消息,分享在非洲的经历:“非洲的竹艺很有特色,他们喜欢编大的竹篮,用来装粮食。”“当地的朋友对中国的汉服特别感兴趣,问我们能不能教他们做汉服。”“我们打算和非洲的匠人合作,拍一部‘中非非遗对话’的短片,让更多人看到不同文化的美好。”

樊赟、倾喃和凰慕看着消息,笑着说:“这些年轻人,比我们走得更远了。”她们知道,“轻折柳”的故事还在继续,非遗传承的路还很长,而这条路上,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身影——有白发苍苍的老匠人,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有中国的朋友,也有外国的伙伴。

夕阳下,柳岸里的小院里,竹编灯笼的光渐渐亮了起来,她们相信,只要一代代人坚守初心、传递热爱,中国的非遗就会像这灯笼的光一样,永远明亮,永远温暖,照亮更多的角落,也照亮更远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