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7章 以前只觉得漆器好看,没想到做起来这么复杂

二月的安徽徽州,细雨如丝,将古村落的青石板路润得发亮。樊赟、倾喃和凰慕踩着湿滑的石板,走进了“徽州竹编”非遗传承人程师傅的小院——院里晒着刚劈好的竹丝,细如发丝的竹丝在雨雾中泛着淡青色光泽,程师傅正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竹丝编织“万字纹”竹篮,指尖翻飞间,竹丝便听话地组成了规整的纹样。

这次她们筹备的“徽州竹编”主题短剧《竹语人家》,以清末民初的徽州竹编作坊为背景,讲述一位竹编匠人在时代变迁中,用竹编技艺养活家人、守护传统的故事。为了还原徽州竹编的“细、密、巧”,樊赟提前跟着程师傅学“劈竹丝”——将三年生的毛竹劈成竹片,再用特制的刀具一点点劈成细如棉线的竹丝,手指被竹丝勒出红痕也不放弃。“徽州竹编最讲究‘竹丝细如发,编织密无缝’,”樊赟拿着自己劈好的竹丝,对着光看,“就像我们做汉服刺绣,线要细,针脚要密,才能做出精致的纹样。”

凰慕在剧本里,把竹编与徽州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主角会用竹编做“食盒”,给上山采茶的家人送饭;会做“竹编灯罩”,让煤油灯的光变得柔和;还会给即将出嫁的女儿编“竹编嫁妆箱”,箱身上织着“龙凤呈祥”的纹样,藏着对女儿的祝福。“徽州人离不开竹编,竹篮、竹筐、竹席,生活里处处都是竹编的影子,”凰慕和程师傅聊天时说,“我们想通过短剧,让观众看到竹编不是简单的手工品,是徽州人的生活记忆,是藏在竹丝里的温情。”

倾喃饰演的“竹编匠人女儿”,需要展现从“叛逆不学”到“主动传承”的转变。拍摄“女儿第一次学编竹篮”的戏份时,她故意把竹丝编得歪歪扭扭,程师傅饰演的“父亲”没有责备,而是拿起一根竹丝说:“竹丝有韧性,你顺着它的性子来,它才会听你的;传承技艺也一样,不能急,要慢慢磨。”这句即兴的台词,让倾喃瞬间理解了角色——传承不是被迫的责任,是像竹丝融入编织一样,慢慢把技艺放进心里。后来拍“女儿独自编嫁妆箱”的戏份时,倾喃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丝间,“龙凤呈祥”的纹样渐渐成型,程师傅在镜头外看得点头:“这孩子,真把竹编的‘魂’演出来了。”

五月,《竹语人家》的后期剪辑刚完成,三人就奔赴福建福州,筹备“福州脱胎漆器”主题短剧《漆韵流光》。福州脱胎漆器非遗传承人郑师傅的工坊里,摆满了各色漆器——朱红的漆盘、描金的漆盒、嵌螺钿的漆屏风,每一件都流光溢彩,透着精致与华贵。郑师傅拿着一把漆刷,正在给一件脱胎漆瓶上“推光漆”,“脱胎漆器要经过‘制胎、上漆、装饰、推光’等几十道工序,光上漆就要上几十遍,每遍都要晾干后再打磨,”郑师傅指着漆瓶,“就像你们拍短剧,要反复打磨剧情、镜头,才能出好作品,非遗技艺从来没有‘捷径’。”

樊赟这次的任务是设计剧中的“漆器道具”,她跟着郑师傅学做“嵌螺钿漆盒”——先在漆盒表面涂上底漆,晾干后将螺钿片剪成花瓣形状,小心翼翼地贴在漆盒上,再涂上透明漆,反复打磨,让螺钿片与漆面融为一体。“以前只觉得漆器好看,没想到做起来这么复杂,”樊赟看着自己做好的漆盒,螺钿片在灯光下泛着七彩光泽,“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这就是非遗技艺的魅力。”

凰慕在剧本里,设计了“年轻漆匠创新漆器”的故事:主角是郑师傅的徒弟,她在传统脱胎漆器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用漆器做汉服的配饰,比如漆制的发簪、手镯;用漆器做家居用品,比如漆制的茶杯、托盘,让漆器走进年轻人的生活。“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脱胎漆器,”凰慕和编剧组讨论时说,“我们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传统漆器也能很时尚,也能融入现代生活。”

倾喃饰演的“年轻漆匠”,需要展现对漆器的热爱与创新。拍摄“主角设计漆制发簪”的戏份时,她坐在工坊的窗边,手里拿着螺钿片,在漆簪上拼出“缠枝纹”的形状,旁边放着一本汉服纹样画册——她要把汉服的缠枝纹与漆器的嵌螺钿工艺结合,做出既传统又时尚的发簪。“演这个角色时,我总想起我们设计汉服配饰的经历,”倾喃说,“把不同的非遗技艺结合起来,就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拍摄“主角展示漆制汉服配饰”的戏份时,模特穿着明代马面裙,头上戴着倾喃设计的漆制发簪,手上戴着漆制手镯,站在漆器屏风前,传统服饰与脱胎漆器相互映衬,画面格外惊艳。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拍照,郑师傅笑着说:“没想到漆器还能这么用,你们这是给脱胎漆器找了条‘新出路’啊!”

八月的竖店,“非遗影视联盟”的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有非遗传承人、影视从业者,还吸引了高校的文化专业学生加入。三人联合联盟成员,发起了“非遗青年计划”——邀请高校学生参与短剧创作,让年轻血液为非遗传播注入新活力。首批参与计划的学生,跟着三人一起拍摄《漆韵流光》的番外篇,记录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过程,学生们用年轻的视角,拍摄了很多创意镜头,比如用延时摄影展现漆器上漆的过程,用特写镜头捕捉螺钿片的光泽,让番外篇充满了青春气息。

九月,《竹语人家》和《漆韵流光》先后在国内各大平台上线,引发了广泛关注。《竹语人家》里的徽州竹编,让很多观众开始购买竹编产品,徽州当地的竹编作坊订单量翻倍;《漆韵流光》里的漆制汉服配饰,更是掀起了一股“漆器配饰热”,不少汉服爱好者都来咨询哪里能买到剧中的漆制发簪。柳岸里的体验店也因此推出了“竹编体验课”和“漆器手作课”,游客络绎不绝,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学做简单的竹编小篮子、漆制小挂件,感受非遗技艺的乐趣。

十月,三人收到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希望她们能带着“非遗影视联盟”的作品,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非遗文化展”,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的魅力。接到邀请时,三人既激动又紧张,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非遗,她们特意将《竹语人家》《漆韵流光》等短剧翻译成法语、英语,还准备了竹编、漆器、蜀锦等非遗手工艺品,计划在展会上设置体验区,让外国观众能亲手触摸、感受中国非遗的美。

出发去巴黎前,三人回到柳岸里的小院,看着院子里晾晒的竹丝、摆放的漆器,心里满是感慨。“咱们从柳岸里的小工作室出发,现在能带着中国非遗走向世界,”樊赟笑着说,手里拿着程师傅送的竹编小篮,“这一路走来,离不开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支持,离不开每一位观众的喜爱。”

倾喃点头,拿出手机翻出郑师傅寄来的漆制书签——上面刻着“薪火相传”四个字,“郑师傅说,希望我们能把中国非遗的火种,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倾喃说,“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他的期望。”凰慕望着远处的夕阳,轻声说:“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非遗技艺等着我们去挖掘、去传播,但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带着对非遗的热爱走下去,就一定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让中国非遗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