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5章 这些竹编配饰和二十四节气汉服太配了

市实验小学的校门口,红灯笼串从校门一直挂到教学楼,灯笼下悬着的艾草束散发着清香——这是“轻折柳”工作室和学校联手筹备的非遗汉服文化日,主题定为“着汉服、承非遗、知习俗”,从清晨开始,校园里就飘着浅碧、月白、淡粉的汉服衣角,像撒了一地春天的碎光。

樊赟和团队提前三天就住进了学校附近的民宿,每天带着学徒调试缠花丝线、整理汉服配饰。活动当天清晨六点,她们就守在体育馆的更衣室,给孩子们穿汉服——低年级孩子穿的是改良版短襦裙,裙摆绣着简化的艾草纹,腰间系着可调节的玉米叶香囊;高年级孩子的汉服多了几分雅致,月白色褙子上用银线绣着小小的粽子纹样,发间别着迷你缠花发簪。“穿汉服要先系中衣带子,左边压右边,再绕一圈系个蝴蝶结,”樊赟蹲在一年级的乐乐身边,手把手教他系腰带,“就像给汉服系上‘小腰带’,这样活动时才不会掉。”乐乐盯着腰间的香囊,忍不住闻了闻:“樊老师,这里面的草好香,是能赶走小虫子吗?”樊赟笑着点头:“这是艾草,端午的时候挂在身上,能祈福辟邪,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哦。”

上午九点,文化日活动正式启动。操场上,孩子们穿着汉服列队站好,校长拿着话筒,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轻折柳”工作室制作的《汉服与传统习俗》动画短片——画面里,古代孩子穿着汉服过端午,采艾草、包粽子、挂香囊,配上轻快的童谣,引得台下孩子们跟着哼唱。短片结束后,倾喃走上台,手里举着一件绣满节气纹样的汉服:“大家看,这件衣服上有柳芽、杏花、稻穗,分别对应立春、雨水、芒种三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特别的习俗,就像端午要穿汉服、挂艾草一样。”她边说边展开汉服,阳光洒在纹样上,浅绿的柳芽、粉白的杏花仿佛活了过来,台下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

接下来是“非遗手艺体验课”,校园里的六个教室被改造成不同的体验区,每个区都有工作室的人或家长志愿者指导。在缠花体验区,樊赟给每个孩子发了预裁好的金色丝线和绿色骨架:“今天咱们做艾草缠花,先把丝线绕在骨架上,每绕三圈要压一下线,这样才不会松。”五年级的琪琪学得很认真,手指虽然有些僵硬,但还是慢慢绕出了艾草的形状:“樊老师,我要把这个缠花送给奶奶,她总说端午要挂艾草,这个比真艾草还好看,能一直放着。”在香囊制作区,沙玛阿支专程从彝寨赶来,教孩子们用玉米叶编织香囊:“彝家的香囊要编‘同心结’,这样里面的艾草香才不会跑掉,就像把祝福都藏在里面。”孩子们跟着她的动作,手指翻飞间,一个个带着纹路的玉米叶香囊渐渐成型,有的还往里面塞了自己画的小卡片,写着“祝妈妈端午快乐”。

最热闹的要数“习俗小课堂”。在食堂旁边的空地上,社区的张奶奶带着几位老人,教孩子们包粽子——泡好的糯米、洗干净的粽叶摆了满满一桌,孩子们穿着汉服,围在桌前,学得有模有样。有的孩子把粽叶折成漏斗状,却总漏米;有的孩子包的粽子歪歪扭扭,却笑得格外开心。“奶奶,为什么端午要吃粽子呀?”三年级的小雨举着自己包的“小歪粽”问。张奶奶擦了擦手,笑着说:“以前有位爱国诗人叫屈原,大家为了纪念他,就往江里扔粽子,后来慢慢变成了端午的习俗,吃粽子就是想记住他的爱国心。”小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粽子小心地放进盒子里:“我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告诉他们屈原的故事。”

下午两点,“汉服走秀暨成果展示”在操场举行。孩子们穿着汉服,手里拿着自己做的缠花、香囊,排着队走上舞台——有的迈着小碎步,模仿古代的礼仪;有的挥舞着香囊,向台下的家长打招呼;还有的小组一起,摆出“端午安康”的字样,引得台下掌声不断。走秀结束后,学校还举办了“非遗手作集市”,孩子们把自己做的缠花、香囊摆在摊位上,有的送给家长,有的和同学交换,整个操场变成了热闹的“非遗小市场”。

活动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乐乐拉着樊赟的衣角,手里举着一张画:“樊老师,这是我画的汉服,上面有艾草、粽子,还有你教我做的缠花,以后我还要穿汉服,学做更多好看的手作。”樊赟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只要你喜欢,我们以后还会来学校,教大家做更多和传统习俗有关的东西。”

离开学校时,校长送三人到门口,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贴满了孩子们活动时的照片:“今天孩子们太开心了,不仅穿了汉服、学了手艺,还懂了端午的习俗,以后每个传统节日,咱们都要合作办这样的活动。”樊赟接过相册,看着里面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场文化日活动不是结束,而是让孩子们走进传统文化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节日、更多习俗、更多手艺,等着她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慢慢探索、慢慢传承。

市实验小学的非遗汉服文化日刚结束,樊赟的手机就被各地学校的合作请求“挤爆”——邻市的阳光小学想办中秋主题活动,县城的希望小学希望结合重阳节设计课程,甚至有偏远山区的学校发来视频,孩子们举着画满汉服的纸,怯生生地问“能不能也穿一次好看的衣服学手艺”。三人坐在工作室的会议桌前,看着手机里的消息,指尖划过“中秋”“重阳”“冬至”的字样,眼里满是触动。

“山区的孩子条件有限,咱们得把活动做得更简单、更贴心,”樊赟翻出山区学校的照片,照片里的孩子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却对着镜头笑得灿烂,“中秋活动不用做复杂的汉服,用浅色棉布做短款襦裙,绣上简单的月亮、兔子纹样,配饰就用彩纸做灯笼,成本低还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倾喃当即就找来彩纸和剪刀,演示如何做迷你灯笼:“把彩纸折成圆筒,贴上孩子画的月亮图案,再用棉线做提手,简单又好看,还能当汉服的配饰。”

凰慕则联系了公益组织,筹集了一批棉布料和手作材料,计划分批次送到山区学校。“咱们还得培训当地的老师,”她在笔记本上写下培训计划,“把缠花、香囊制作的简化步骤做成手册,让老师能长期带着孩子做非遗手作,不能只靠咱们去一次。”

九月中旬,三人带着材料去了山区的星光小学。车子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四个小时,才看到学校的铁门——几间平房教室,操场是泥土铺的,却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早就站在门口等着,手里拿着自己画的汉服图纸。看到樊赟他们搬下来的布料和材料,孩子们眼里满是惊喜,纷纷围上来,小声问“这是给我们做汉服的布吗”。

活动当天,樊赟和团队带着孩子们做汉服——先量好身高,把棉布裁成短款襦裙的样子,再让孩子们用彩色马克笔在裙摆上画月亮、兔子;倾喃则教孩子们做彩纸灯笼,有的孩子画了嫦娥,有的画了桂花,还有的在灯笼上写“中秋快乐”;凰慕则给当地老师做培训,把简化版的缠花步骤写在黑板上,手把手教他们绕线、固定。

中秋晚会时,孩子们穿着自己画的汉服,提着彩纸灯笼,在操场上唱歌、跳舞。有个小女孩拉着樊赟的手,指着裙摆上歪歪扭扭的月亮说:“老师,这是我画的月亮,我想把它送给爸爸妈妈,告诉他们我穿了好看的汉服。”樊赟蹲下来,帮她理了理裙摆:“你的月亮画得真好,爸爸妈妈肯定会很喜欢。”

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追着车子跑,手里举着自己做的灯笼和画,大声喊“老师再见,下次还来”。樊赟看着车窗外渐渐变小的身影,心里满是感慨:“以后咱们要多来这里,让更多山区孩子能接触非遗,喜欢上传统文化。”

从山区回来后,四川的蜀绣传承人李师傅就发来消息,说“蜀绣缠花芙蓉汉服”的样品已经做好,邀请三人去四川看看。十月初,樊赟、倾喃、凰慕一起去了四川成都,李师傅的工作室在一条老巷子里,门口挂着蜀绣的招牌,里面摆满了绣好的芙蓉花、熊猫纹样。

“你们看,这是咱们合作的汉服,”李师傅拿出一件粉色的襦裙,裙摆上用蜀绣绣满了芙蓉花,花蕊处用缠花做成立体的形状,在灯光下格外精致,“蜀绣的平针绣能把花瓣的层次感绣出来,缠花的立体效果又能让花蕊更生动,两者结合太完美了。”樊赟摸着裙摆上的蜀绣,忍不住赞叹:“李师傅的手艺真好,这样的汉服不仅好看,还藏着两种非遗手艺,太有意义了。”

两人还商量着,要把“蜀绣缠花芙蓉汉服”做成系列,除了粉色的芙蓉款,再做红色的牡丹款、白色的玉兰款,每款都融入蜀绣和缠花的元素。“咱们还可以在成都办一场非遗汉服秀,”凰慕提议,“邀请当地的孩子和成人一起走秀,展示蜀绣和缠花的融合之美,让更多人了解这两种非遗手艺。”李师傅当即就答应了,开始联系当地的文化机构和学校,筹备汉服秀。

十一月中旬,“蜀绣缠花非遗汉服秀”在成都的文化广场举办。秀场上,模特们穿着粉色的芙蓉款、红色的牡丹款汉服,裙摆随着脚步晃动,蜀绣的花纹和缠花的花蕊相映成趣;台下,孩子们穿着迷你版的蜀绣缠花汉服,跟着音乐走小步子,引得观众阵阵掌声。有位成都的市民笑着说:“以前只知道蜀绣好看,今天才知道,蜀绣和缠花结合能这么美,以后要多关注咱们的非遗手艺。”

汉服秀结束后,不少当地的商家和景区都来找两人合作——有服装店想引进“蜀绣缠花汉服”,有景区想定制专属的非遗汉服礼盒,还有文创店希望开发蜀绣缠花的配饰。李师傅高兴地说:“没想到咱们的合作能带动这么多需求,以后还要和你们一起,把更多非遗手艺融合起来,让更多人喜欢。”

与此同时,浙江的竹编匠人老陈也发来消息,说竹编节气配饰已经做好,邀请三人去浙江验收。三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浙江,老陈的工作室里,摆满了竹编的柳芽簪、青团簪、桂花簪,每一款都精致可爱。“这些竹编配饰和二十四节气汉服太配了,”倾喃拿起一支柳芽簪,插在立春款汉服的发间,“立春穿浅绿汉服,配竹编柳芽簪,一看就有春天的感觉。”

老陈还提议,要教工作室的学徒竹编技法:“竹编手艺需要传承,你们的学徒学会了,以后就能自己做竹编配饰,不用再麻烦我了。”樊赟当即就安排了两名学徒留在浙江,跟着老陈学习竹编,还说要把竹编技法融入工作室的非遗课程,让更多孩子了解竹编手艺。

十二月的柳岸里,寒风渐起,巷口的老槐树叶子落了大半,却依旧挺立在寒风中。“轻折柳”工作室的展示架上,新添了不少跨地域合作的非遗汉服——四川的蜀绣缠花芙蓉汉服、浙江的竹编节气汉服、山区孩子画的中秋汉服,旁边还摆着各地非遗传承人的手作,像一座小小的“非遗博物馆”。

三人坐在工作室的后院里,翻着新的合作意向书,有成都景区的汉服礼盒订单,有浙江学校的竹编非遗课程请求,还有山区学校的春节主题活动邀请。“明年咱们要把‘四季非遗汉服’做起来,”樊赟指着桌上的设计稿,上面画着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桂花、冬天的梅花,“每一季都推出对应的非遗汉服,融入当季的习俗和手艺,比如春天做桃花蜀绣汉服,夏天做荷花竹编汉服,让每个季节都有非遗的味道。”

倾喃则在整理非遗课程的资料,计划把蜀绣、竹编、缠花等手艺整合起来,设计一套“非遗手艺进阶课”:“低年级孩子学简单的缠花和彩纸灯笼,高年级孩子学竹编和蜀绣针法,让孩子能循序渐进地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凰慕则联系了全国的非遗博览会组委会,计划明年带着跨地域合作的非遗汉服去参展,让更多人看到不同非遗手艺的融合之美。

春节临近,山区的星光小学发来视频,孩子们穿着自己做的汉服,举着写有“祝轻折柳老师春节快乐”的牌子,对着镜头唱歌。樊赟看着视频里的孩子,眼里满是温暖:“咱们明年春天再去山区,带孩子们做桃花汉服,教他们学简单的蜀绣针法,让他们也能体验更多非遗手艺。”

除夕夜,工作室的灯还亮着,三人坐在暖炉旁,手里拿着新的设计稿,讨论着明年的计划。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柳岸里的小巷;室内,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映得设计稿上的纹样格外生动。她们知道,“轻折柳”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还有更多四季的美景、更多非遗的手艺、更多孩子的笑脸,等着她们用一针一线编织,等着她们把非遗的美好与温暖,传递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更绚烂的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